查看原文
其他

文科高校如何定位?这个校长长达半个世纪的管理经验,速看 | 案例

麦可思专稿 麦可思研究 2018-08-04


从耶鲁大学到杜克大学,英语系出身的布罗德海德在这两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校度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高校管理生涯。为什么他一再强调杜克大学的定位是后起之秀?在担任杜克大学校长的13年里,他为什么把战略重点放在跨学科、国际化和社会服务方面?

 

十多年前,央视主持人水均益主持的《东方时空•高端访问》节目来了一位美国校长,他就是当时执掌杜克大学的理查德•布罗德海德。布罗德海德一开口就聊起杜克大学历史:那是1839年,在穷乡僻壤的地方矗立着一栋孤单的教学楼。建校不到50年,这里就迎来了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即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树。再过50多年,杜克大学终于培养出了一位美国总统——尼克松。

 

除了推动中美建交,尼克松还为首批赴美学习法律的中国留学生敞开大门。杜克法学院就是首批培养基地之一。到2008年,杜克大学有40名本科生与400名研究生来自中国。其商学院留学生比例占到40%,最大的生源地也是中国。通过这样侃侃而谈,布罗德海德从历史、政治、法律等不同视角,把杜克大学这样一个既有所耳闻又不太熟悉的高校介绍给国内公众。

 

在这次访谈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已有近180年历史的杜克大学,在布罗德海德口中却是国际排名里的“后起之秀”,“在现代(排名)提升较快”。乍然听到这种提法令人不解,为何他会强调杜克大学的新、现代和提升速度?这反映了杜克大学怎样的定位?对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国内高校有何启示?

 

从耶鲁到杜克


布罗德海德的简历上先后出现两所高校:耶鲁大学和杜克大学。这两所大学都以人文社科为优势学科。他的本硕博学位都在耶鲁英语系获得,之后留校任教。在学术上,他主攻19世纪美国文学,从讲师一路晋升到正教授,还被评为美国文理学院院士;在教学上,他获得耶鲁突出教学奖,并坚持8年给佛蒙特州的高中老师做暑期培训;在管理职务上,他从系主任干到本科生院院长,与时任耶鲁校长莱文一起推动了全校范围的课程评价。


 

布罗德海德回忆起在耶鲁大学度过的漫长岁月,觉得非常愉快。以至于在接受访谈时他强调离开耶鲁不是为了摆脱困境,而是去迎接杜克这个“新挑战”。当然布罗德海德不会谈及2003年的法律诉讼。当时耶鲁一名教授被控谋杀了自己的女学生,布罗德海德因此停了这名教授的课并称其出现在课堂上会产生“极大干扰”。为此这名教授把布罗德海德连同莱文校长等耶鲁高层,以损害名誉罪告上了当地法院。第二年,布罗德海德就离开了学习和工作长达46年的耶鲁校园,来到杜克大学担任校长。

 

这两所大学如此相似,都以人文社科为主,规模接近,院系设置相似,连哥特式的建筑风格都可媲美。因此布罗德海德与杜克大学可谓彼此“看对了眼”,一拍即合。对杜克而言,布罗德海德在战略定位上促成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此前,杜克大学自诩为“南方的哈佛”,或者索性把哈佛大学称为“北方的杜克”。

 

自从布罗德海德上任之后,这种对比式的口号逐渐淡化。他强调,哈佛与耶鲁分别建于1636年和1701年,杜克跟这两所高校比很不公平。杜克大学要做自己,例如它的医学院已经名列全美前五,而且建立历史相对其他前五名院校来说更晚一些,因此是“后起之秀”。这就是布罗德海德为杜克选择的战略定位,不仅要比优秀,与水平接近或略有差距的高校相比,还要比谁更新,更代表未来的方向。敢为自己代言,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哈佛或耶鲁之后。这是布罗德海德带领杜克迈出的一条有底气的道路。

 

 

跨学科


布罗德海德认为跨学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以杜克商学院为例,他指出,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在学习健康管理——一个商学院与医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另一个例子他举的是环境科学,通过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来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这符合布罗德海德给杜克的新定位,因为相对的新、相对的现代给跨学科合作留下了更灵活的空间,师生也更愿意进行带有社会实验性质的探索。布罗德海德认为传统院系之间竖着一道道“高墙”,他倡导的跨学科正是要突破这些院系分割带来的限制。

 

跨学科也是宽口径培养人才的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策略之一。在访谈里,水均益抛出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布罗德海德的第一反应是追问:“就业难的时点是毕业一个月之后还是一年之后?”随后他解释这个时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美国就连哈佛或耶鲁的毕业生找工作也需要一定时间,尤其是找到一份真正匹配的工作。求职过程可能是先抓住一个机会,再利用它找到下一个机会,直至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布罗德海德把这种伺机而动嵌入到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里,提出了一种“多元机动智能”。他还不忘以身作则,说自己虽学的是英语,但最后从事的是高校管理工作;连水均益也被“拖下水”,他学英语但最后当了记者。这些身边无处不在的例子表明,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跨学科的宽口径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不同职业里转换,直到最后找到真正适合的工作。


国际化


“最好的大学就是一个国际优秀人才的汇聚之地”。布罗德海德在2016年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强调了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在他任职期间,杜克大学的国际生比例从3%增长到11%。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举措包括:2006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成立了医学院;同年还成立了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2014年与武汉大学联合创立了昆山杜克大学,定位是“将美式自由教学模式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布罗德海德认为,“在众多美国大学中……如果杜克大学可以把小班教学、独立提问的模式,老师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质疑与思考的学习模式,与创新型课程相结合,那么就能让杜克在不止一个方面领先世界。如果杜克能够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中国)率先实施这一切,那么我们将会完成一些真正有历史意义的事情。”

 

2017年离任校长之后,布罗德海德宣布他将回归教学,并于2018年秋季执教于昆山杜克大学。他对这个校园情有独钟,因为在他眼里这是“一个拥有广阔愿景的小地方”,有潜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社会服务

 

布罗德海德领导杜克大学的另一个标志性举措是在2007年启动了DukeEngage(一个以广覆盖与全免费为特色的本科生社会服务项目)。DukeEngage刚满十年,参与学生超过4000人。由于杜克每年录取本科生不到2000人,这意味着每五人里面就有一人参与该项目。这些杜克学生走向79个国家(例如去非洲农村解决机械故障,去印度学校教英语等),以及美国国内的问题社区(例如飓风灾难后的新奥尔良,受到移民问题困扰的亚利桑那州图森等)。

 

他们接触不同肤色、文化、语言、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个人与群体,累积了共125万小时志愿服务时间。杜克为每个参与DukeEngage的学生补贴了9000美元,包括机票、住宿、生活费。为什么校方愿意“买单”?因为其校训就是“知识服务于社会”。布罗德海德希望通过DukeEngage,让“学生利用所学解决世界性的难题”。

 

总之,布罗德海德在执掌杜克这13年里,尽管也曾面临法律诉讼、种族冲突等危机,但他找准了学校定位和发力点:与耶鲁的不同在于杜克的“新”,这种现代性体现在跨学科、国际化、社会服务这三大特点。这些探索可供人文社科为主的国内高校参考,尤其通过昆山杜克大学在本科教学方面的尝试,在这个“小地方”实现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愿景。

 

主要参考文献:

[1]Robert J. Bliwise. Richard H. Brodhead校长任职回顾:13年杜克情[EB/OL].昆山杜克大学,2017-07-24.

[2]DukeEngage 项目的杜克大学网站

[3]布罗德海德的维基百科

[4]水均益.专访杜克大学校长布罗德海德,东方时空・高端访问,2006-08-06.

[5]张东.大学,是走向世界的起点——专访美国杜克大学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博士[N]. 中国教育报,2016-03-11(6).


本科审核评估经验谈

学生评教是必须的吗?

高校如何在审核评估中秀出特色?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如需了解麦可思战略规划相关服务,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