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走出自己的“星光大道”? 丨 灼见

麦可思专稿 麦可思研究 2019-08-12

立足特色,紧抓“双创”,南昌航空大学的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持续改进?


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品牌,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航空特色鲜明的南昌航空大学深谙这一点。


该校校长罗胜联在接受《中国航空报》采访时曾表示,人才培养一定要以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如果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和把握不足,人才供给就会产生问题。


“航空类院校的天然属性就是为航空服务,关键是能不能与时俱进,使我们提供的专业方向与产业发展同步。”罗胜联说。


作为航空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南昌航空大学如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紧跟产业发展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该校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王龙锋向《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介绍了学校在对接产业需求、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工作理念与实践举措。


《麦》:根据南昌航空大学公开发布的《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近年来有3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各大民航公司。在对接产业需求培养人才方面,学校有哪些宝贵经验可以分享?


王龙锋:学校就业工作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两个服务一个面向。近年来,我们以航空国防需求为导向,积极服务国家航空工业和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紧抓民航通飞大发展的时机,尽快抢占相关市场。基于这样的就业工作理念,我们在对接产业需求上做了三个方向的努力。


首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满足就业需求。学校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强化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近年来,学校通过举办“航天精工班”“海航定向班”等,培养社会抢手人才。通过“四模块”“三层次”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社会满意人才。


其次,突出航空国防特色,保证就业质量。一方面,学校抓住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学校的良好机遇,紧密贴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做尖”特色专业,积极抢占国防科技工业就业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做精”优势专业,稳步提高民用航空、通用航空产业就业比例。与此同时,学校也非常重视稳固和开拓航空国防用人市场,近年来,校领导分批带队走访了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船、商飞等单位及其下属单位。


最后,紧抓民航通飞大发展机遇,迅速占领就业市场。近些年,国家民航通飞事业发展迅猛。因此,学校就业部门积极加强了与航空公司和通飞企业的沟通联系,主动推荐我校毕业生到该行业就业,同时还向学校提交了《关于学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建议——基于民航发展需求和校园招聘情况分析》,建议学校大力发展适应民航通飞需求的相关专业。近年来到民航通飞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17届毕业生共有394人到民航通飞行业就业,比例达到近7%,这符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需求。


《麦》:南昌航空大学在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排名全国111位,在省内高校中名列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校实施了哪些举措,有着怎样的理念?


王龙锋:南昌航空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以机制、项目、基地、竞赛、氛围五大建设为主线,通过十余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逐渐凝练形成了“以专业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牵引,以导师为保障,以成果转化孵化为目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同时,整体构建,全面推进,建立了航空特色鲜明、成果汇聚突出的一体化进阶式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相关的举措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下好“双创”这盘棋。以实施“名师、名项目、名团队、名实验室”的“四名”工程为统领,对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多维并举,同向相行。在职称评聘、工作量认定、绩效奖励、学生毕业、评优入党等大棋盘中,撬动师生积极性。


二是织好“筑梦”这张网。构建集报告讲堂、“三小”(“小发明、小创作、小制作”)立项、“双创”竞赛、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筑梦之网,助推昌航学子在“挑战杯”等各类大赛中斩获数以百计奖牌,走在全省前列,传递了昌航学子“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的青春正能量。


三是打好“航空”这张牌。学校的“天宫开悟”项目团队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鼓励和刘延东副总理亲切接见,央视《新闻联播》予以报道,省委副书记姚增科、统战部部长陈兴超亲自批示。


这一项目良好地展现了赣鄱青年“乐思畅想、情系老区、心怀感恩”的精神面貌与责任担当。另外,学校还持续开展航空文化节和中国航天日活动,邀请了英雄航天员聂海胜少将来我校作报告,畅谈“航天梦”,学校的“航空国防教育文化园”获批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蓝天课堂”荣获全国银奖。


《麦》:在南昌航空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校怎样把毕业生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梳理整合,有效用于人才培养和各项管理的改进?


王龙锋: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关注学生毕业时是否具备了应有的能力和素养,关注学生在校获得的能力和素养是否能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等反馈信息作为学校检验人才培养理念、方案、模式、教学内容等的关键标准和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用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我们建立了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各部门、各学院和各专业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各有侧重。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毕业生培养质量数据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加强管理,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这样才能持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麦》:短期毕业生跟踪侧重检验学生的就业质量,中期(3~5年)毕业生跟踪侧重检验学生的发展状况,两者侧重点不同。就国内高校的情况而言,一些高校更重视毕业生短期跟踪。在您看来毕业生中期跟踪的意义在哪,是否有开展的必要性?


王龙锋:我觉得毕业生中期调查非常有必要。毕业生毕业后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情况能够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毕业生发展的后劲问题;对于学校现阶段人才培养、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麦》:在毕业生跟踪数据的利用和人才培养环节的改进问题上,学校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展望?


王龙锋: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反馈的信息,可以全面地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帮助我们发现培养问题,指导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有利于学校掌握优秀人才培养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以后也将充分利用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对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未来,我们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有这几点规划: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航空国防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知行合一、日新自强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以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为契机,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显著提升教职工育人能力;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专业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专业结构优化和内涵建设,大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影响力;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基本建成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教育教学新体系。


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我们希望明显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小规模年轻高校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丨 案例

文科高校如何定位?这个校长长达半个世纪的管理经验,速看 | 案例

这样的教授治校,你渴望吗?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如需了解麦可思战略规划相关服务,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