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体质,高校有点“拼”
最近,浙江工商大学的食堂推出“微信步数当钱花”的福利,2万步7.5折,引起网友关注。
据悉,浙江工商大学食堂推出的这一福利主要根据学生当天的微信步数来判断折扣高低,最低至5.5折。对此,众多学生纷纷参与,认为这种打折的方式比较新奇,他们也愿意为了这种折扣多走几步,这提升了学生平时步行的积极性。
其实,为了提升学生体质,浙江工商大学一直在尝试引导学生锻炼,同时也希望以丰富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质。
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从2013年起开始推行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的“晨跑计划”,学生自愿参与,不限时间和圈数。学院还设立“启明奖学金”,学生晨跑时指纹签到,全勤者每学期可平分5000元奖金。签到25次以上,在综合测评中身体素质评分中可加5分。最终“晨跑计划”效果明显,从最开始的参与度低,到后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跑步。
之前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大学生体质虽然下降速度趋缓,但仍呈下降趋势。教育部曾公布的30年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变化情况也表明,大学生在爆发力、耐力、力量等项目上的表现甚至不如中学生。
此外,教育部2014年修订发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体测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才能参加评优与评奖;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不仅如此,体测成绩还与毕业证挂钩,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将拿不到毕业证书。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提升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做了不少努力。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改善学生体质,要求学生每天走路步数达1万步以上,或在体育场馆锻炼不少于40分钟,而且每周锻炼需达标5次,未完成者将扣除体育成绩的10%。这项体育作业起到了督促大学生锻炼的作用。
● 浙江大学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除了将原来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每天下午原本用于其他课程的“第十节课”统一安排为体育活动时间。还自行研发了一款跑步APP,用于学生锻炼时记录打卡。
● 海南师范大学2019年试行体育教学改革,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参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进行,这种模式强调三个关键要点: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每节体育课都要求学生进行体能练习,体能练习、技能学习时间需占课程总时间的75%。这些规则让学生在“大负荷、大密度”的运动中提升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
……
高校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好的出发点。对于加强学生锻炼,高校在提出一些要求的同时,我们或可努力让学生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方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这点来看,下面这个高校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参考。
国外大学为了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选择了“在学生鼻子前面放一根胡萝卜,引导他们乖乖去锻炼。”
宾夕法尼亚州校际体育健康项目协调员吉尔•加里根认为,引导学生自发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她还发现,一些学生停止健身的原因是他们对一成不变的运动形式感到厌烦。
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慢跑绝不是健身的唯一选择。为了吸引学生积极锻炼,该校开设了诸多创新式健身课程。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一门叫作“力量混合”的舞蹈课程。流行热力的音乐在舞蹈室中播放,学生们随着节奏即兴跳起尊巴舞。
尊巴融合了舞蹈与有氧运动,任何人只需要跟着节拍自然地做动作,舞步简单易学。每次开课,健身房内都像在开聚会一般,吸引无数人参与。
除了尊巴,还有一门有趣的课程——“瑜拉提”。它将瑜伽和普拉提结合在一起,强调提高平衡力、核心力量以及专注于意念和身体的稳定。想要塑身却不喜欢节食的学生更爱全身锻炼课。它结合了心肺训练和肌肉训练,可以让人显瘦又露肌肉,还能强健心肺,成为大热课程。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身教练利兹•埃伯菲尔德指出:“种类越多,学生就越不容易厌倦。”跑得不耐烦就去练肌肉,举哑铃无聊就去骑单车,打网球久了就换游泳,国外的学生总能在健身中心找到新鲜的项目。
目前该校的帕克校区有多个健身中心,其中一栋翻新后于2015年3月31日重新开放。翻新后,很多健身机都将升级,新风循环系统将产生清新的习习凉风,使健身过程更舒适。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和器材有限,有些体育馆、健身房甚至仅供体育比赛和教学使用,限制了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多样选择。
实际上,提升学生体质,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自己对锻炼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甚至将其融于自己的生活当中,最终达到体质的提升。高校或许可以尝试这样的创新健身,来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本文综合整理自浙江24小时、浙江在线、海南日报(陈卓斌)、钱江晚报、人民日报、麦可思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