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数数上面安装了多少个类似抖音、快手的短视频App?回忆一下,最近两天你看过多少个只有几分钟甚至十几秒的小视频?如果看到喜欢的视频,你是不是习惯性地分享给朋友?
大学“偷师”学生,校园宣传“抖”起来!
与阅读文字相比,看视频的过程通常更加轻松。声音、画面、文字结合在一起不仅让传播的内容更加立体,信息量也更大。而且对现代人而言,在快节奏的社会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短视频更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极佳方式。
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8年移动互联网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突破341.2分钟,比2017年增加了63分钟。总使用时长增量中,短视频占了33.1%,位列榜首。其后分别为即时通讯(18.6%)和综合资讯(9.7%)。与此同时,社交类、资讯类平台也正在通过内嵌视频/短视频增加用户黏性。
事实上,短视频潮流的到来正在对高校产生影响。你试过在视频平台上搜索自己学校的名字吗?
镜头记录学生眼中真实的大学
YouTube是一家从2006年创办伊始就以用户原创内容为主的视频网站。如果在上面搜索“普林斯顿大学”你会发现,观看次数超过10万人次的25条视频里,有1/5是尼可拉斯·蔡贡献的。他最受欢迎的一条视频在一年的时间里吸引了88万人次观看。
尼可拉斯是学校的宣传大使?不,他只是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普通的二年级学生。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尼可拉斯每天早早醒来参加晨练,然后换好衣服到教室上课。不过,他会随身携带一台摄像机,收集每天学习生活中人与人互动的影像素材,这让他的大学生活与众不同。宿舍生活、学习、考试……这些都是他视频创作的内容。
就像在录制真人秀节目,尼可拉斯每周将拍摄的生活点滴剪辑成几分钟的小视频上传至网络,这让他仅在YouTube就拥有将近48000个粉丝。但其实在这个视频网上,像尼可拉斯一样的“主播”还有很多。他们用镜头记录大学生活中每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像,比如录取过程、入学日、考试周等。
谁会是他们原创作品的忠实观众?相信13至17岁的青少年应该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美国青少年中,85%的人是YouTube的用户,其中32%的人经常登录该平台浏览视频。没错,他们正是在未来几年陆续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
这个群体在数字化工具的包围下长大,上网时很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这类非正式的招生平台对未来可能报考的大学进行搜索。尤其当从传统咨询渠道无法获得想了解的信息时,学生转而向社交媒体求助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从学生视角记录的、展示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的视频,恰恰提供了一个真实的镜头,这对于希望能想象出自己在某个校园里学习生活场景的高中生来说很有帮助。比如佛罗里达州的一名高中应届生克里·阮一度因为自己的成绩与同学相比不够优秀感到沮丧,不过当她在YouTube上看到一些“主播”发布的有关申请过程的视频后改变了原来的想法,甚至申请了一些她感觉自己的学业成绩可以符合要求的大学。
数据链接:
麦可思对中国2017级部分高校生源与招生评价数据分析显示,虽然通过微信、微博、QQ群等在线交流方式获取报考院校信息的新生不到两成(本科:17%,高职高专:16%),但有效性强。在使用新媒体渠道获得信息的学生中,约3/4的人表示该渠道提供的信息对自己报考有帮助(本科:75%,高职高专:74%)。高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可以在新媒体渠道再多下功夫。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校园“主播”非常清楚自己对焦虑的报考生能产生的影响,他们中的很多人把自己当作学校的“非官方学术大使”。高梅是布朗大学在读大二生。她发布在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在布朗大学生活的一天》点击量已经将近30万次。
不追求非常专业的剪辑技术,只是真实地展现她在校园中的日常生活,这是高梅在制作这段小视频时秉持的原则。她认为视频能得到这么多关注,说明高中生对大学生活究竟什么样并不是很了解,而且人们对从真实的视角看大学生活非常感兴趣。不过在高梅看来,拍摄这类小视频可以勉励高中生,无论身份背景如何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目标。她现在还与同样是“主播”的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网友的评论和问题,为那些可能没有资源获得帮助的学生提供相关建议和咨询。
视频博主们的矛盾与纠结
其实严格来说,尼可拉斯、高梅制作的小视频应该叫Vlog(视频博客),也属于短视频的一种。它由拍摄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一天中有趣的生活。一些追求制作精良的Vlog对博主的拍摄、规划和剪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尼可拉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让短视频有电影的质感,他在编辑时达到疯狂的程度,几乎每天都花时间在Vlog制作上,这让如何平衡创作和学习成为一个难题。虽然在某些时候,他不得不为了考试把制作视频置于次要位置,但他并不会放弃这件事情。现在他正在努力将自己的摄影和视频制作打造成一个品牌,这样他在毕业后仍可以继续。
华盛顿大学社会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奥利维亚·庞塞里达也是校园生活Vlog制作爱好者之一。她在大二的时候开始有了创作的兴趣,此后摄像机就成为她的随身装备。奥利维亚估计每天有30分钟的时间用于拍摄,在睡前1个小时编辑当天的视频。对视频制作更感兴趣的她现在已经开始寻求转换专业。
除了要平衡好学习和爱好,在内容选择上视频博主们有时也心存矛盾。奥利维亚就对拍摄带有个人主观评价的视频,比如“华盛顿大学的优缺点”或者“你应该报考这所大学吗”,有些犹豫。因为她并不愿意让自己的主观想法改变另一个人的决定。
另外,虽然“真实”是这些视频的关键,但有些学生不愿意拍摄可能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的内容。所以对一些视频博主而言,如何平衡这其中的关系也成为一个持续的心理斗争。
校园宣传学校“偷师”学生
其实将视频作为校园宣传的途径对高校而言并不陌生,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校园宣传片。一些大学甚至还会花重金聘请校外的专业公司来拍摄制作。但有时候“剧本痕迹”太重,或是普遍缺少校园生活细节的展示,反倒拉远了想报考的学生和学校的距离。
保持平易近人和展现真实的学生体验,这些是让未来学生看了视频后对学校产生兴趣的关键。为了创造这样的内容,一些大学还开始让学生制作官方视频。
普林斯顿大学的相关管理者看到尼可拉斯在YouTube上发布的视频,就任命他为本科生院长办公室的摄像师。还有一些大学或许是看到学生拍摄的记录校园生活的视频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即便无法复制“宿舍故事”所具备的真实性,也开始从学生创作的热门视频中有所借鉴。最近一两年,西弗吉尼亚大学在其YouTube官方账号下新创建了《我的西弗吉尼亚大学生活》、《欢迎来到西弗吉尼亚大学》、《对话校长》等播放列表,并坚持每个月发布从学生视角拍摄的相关视频。
有关入学日或校园开放日的视频博客是校方制作官方视频显得不那么“正式”的另一个例子。在一段只有1分20秒的小视频《最诚实的西弗吉尼亚大学之旅》中,两名西弗吉尼亚大学学生用有趣和夸张的表演介绍了这是多好的一所学校。
俄勒冈大学则随机邀请在校园中散步的学生参与拍摄了一个叫《学长学姐给新生的建议》的小视频。这些都是很有新意的尝试,只不过要注意拿捏“创作”的尺度,如果用力过猛就会给人以拿着“宣传手册”讲故事的感觉。
谁说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学校始终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在如何拍出受年轻人喜爱的学校宣传视频的问题上,学生完全可以成为学校的“老师”呀!
主要参考文献:
[1] Terry Nguyen. Want to Learn How the World Sees Your College? Look on YouTube[EB/OL].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9-01-22.
[2] Anderson M., Jiang J. J. Teens, Social Media & Technology 2018[EB/OL]. Pew Research Center, 2018-05-31.
[3] 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 郭坤
编辑 | 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