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声收医院!高校纷纷在医科“抢滩登陆”究竟是为了什么?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收获两家附属医院: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和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至此,上海四所老牌“985”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已实现收获医科“大满贯”。与此同时,上海大学等高校也已在规划布局医科。综合性大学纷纷拥抱医科,释放出什么信号?
虽然华东师大目前尚未新建医学院,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该校在医科领域已悄然深耕十多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尚无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情况下,华东师大的临床医学学科就已进入全球前1%。
据悉,华东师大在自闭症儿童干预、特殊儿童听力语言障碍与矫治等方面处国内领先地位,心理学科也独树一帜。此外,该校在合成生物学、生物技术工程、基因编辑等领域,部分研究方向已处于世界前沿。
如今,华东师大的医科布局又迈出坚实一步。该校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建附属医院,并共设华东师大长宁健康基金、共建医疗健康研究平台,以提升两家附属医院医疗研究和服务水平。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育学部、生命科学学院等都已经与两家医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称,未来,双方将携手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上海推进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全球健康城市典范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高校与医院频频“联姻”,备受业界关注。
上海大学就在今年早些时候,将创建医学院和医学学科纳入学校议事日程。该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披露,上海大学新建医学学科,重点聚焦的方向之一是智能医学。
该校将在医工结合、智能医学和精准医学等研究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同时,也将鼓励文理工学科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医疗健康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结合。
今年2月24日,复旦大学对外宣布,与徐汇区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框架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筹建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即现徐汇区中心医院。
这家创建于1934年的中心医院已于2016年挂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此次筹建将立足更高起点发展。新医院将入驻徐汇区南部医疗中心,目标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一流区域医疗中心”。
今年4月23日,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协议。根据协议,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作为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按照附属医院性质,纳入学校办学体系。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学校和淮南市共同管理,以学校为主。
5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学与芜湖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协议中约定:市校双方共建一所芜湖市属医院,围绕医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开展合作,并将其建设成为安徽理工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基地。
6月3日,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签约仪式在清水河校区主楼举行,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正式加盟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
至此,电子科技大学与省内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机构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形成四方共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医学院共建模式,开创医校合作的新局面。
放眼全球,一流医学院、一流附属医院是诸多顶尖大学的“标配”。因此,一些原本没有医科底子的院校,后来都纷纷走上了合并医科、新建医科、共建医科的路子。
早在2000年,同济大学就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基础上建立同济大学医学院。随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完成了与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合并。
此次华东师大的“官宣”,再次掀开了综合大学布局医科的新一轮步伐。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并非起点,恐怕也不是终点。
大学为何会热衷于筹建医学院?有分析指出,举办医学院不仅可以带来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学科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提升,还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
但业内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医科出身的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就全国而言,学科结构趋于平衡,全国范围并不缺医科,因此,在没有充分认证的情况下,盲目入局的现象当休矣!”
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分从2000年到2017年增长了近35倍,其中,医学实力较强的高校成为重大受益者,无论是立项数,还是立项金额,医学均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透露,目前许多大学的医学院都承担了重要的科研经费,并为学校带来了相当的科研成果,不少学校在合并或创建了医学院以后,排名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医学院的创立,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才的引入、学科的完善。医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门类,也会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
就在5月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推进启动会,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院士、知名医学教授悉数到场。从公布的创新团队名单可以发现,团队人员构成、经费来源都已彻底打破了医院、学校、学科和团队之间的壁垒。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称此动员会“事关未来十年发展”,希冀由此孕育真正“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当综合性大学纷纷牵手医院,医学逐渐成为一流大学的“标配”,下一步,如何调配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促进学科交叉与深入融合、配套科学的人才激励与考核机制,才是真正的考验。
本文综合自:文汇报(唐闻佳、樊丽萍)、澎湃新闻(王俊)、医学界智库(ID:HealthcareReport 李兴鹏)、电子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