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萌新”教师如何“养”?高校怎么做才能助其启航

MyCOS 麦可思研究 2019-11-05


大学的迎新季,除了迎来新同学,还会迎来新的大学老师。近年来,由于高校发展需要和老教师退休高峰等原因,每年都有不少“新鲜血液”注入高校教师团队。教育部曾有统计,全国高校每年需增加10万名新教师,这些新教师会成为高校师资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对于即将迎来“人生第一课”的大学新老师来说,期待里还夹杂一点“小担忧”。


@凹凸曼:提前去学校熟悉了环境,找了一个空自习室找找老师的感觉。结果光脑补下面有学生看着我就双腿打颤……直到现在我都在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当好一个老师。


@扎辫子的李小花:昨晚做梦,梦到我在如痴如醉地上课,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讲得不对!走势图有四种看法!”立马吓醒…… 


@实验室门锁了没:和我一起入职的小姐姐已经开始了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了!而我还在思考第一次上课穿什么才不像学生!


……


“萌新”老师也有压力


每年,都有大批应届硕博毕业生进入高校当老师。虽然这些硕博生过去几乎一直都在象牙塔里,也一直都在和老师、同学打交道,但当真正进入教师队伍,成为一名老师,不少人可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身份转变


对于大学新老师而言,大学校园已经不是宁静的象牙塔,而是热闹的职场了。讲台下到讲台上的转变,让很多新老师措手不及。


由于大学自身的专业特点,大学引进的新老师,绝大部分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专业知识渊博,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训练,所以要让他们快速进入老师角色,是有一定难度的。许多人身份上虽然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但是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学生时代。另外,初入职场,由于对大学角色认知不够,相关业务还不够熟悉,新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大学新老师常常会感觉很难进入工作状态。



备课


很多大学老师的备课时间都远远超过其上课时间,新老师尤其如此。一些老师会留下上课记录,并且在课程教学任务移交给新老师时要把这些材料给新老师,让他们尽快熟悉课程和教学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老师都这么幸运。一些更新换代很快的内容需要新老师自己去想办法搜集相关知识,衍生相关课堂内容,理顺课程内容的逻辑,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最后制成课件。光是补充内容,就能让新老师“愁秃了头”。



科研


搞科研、发论文,对大学新老师来说并不陌生。新老师基本都有硕博研究生的学历,求学期间就兢兢业业做研究、投稿发文的不在少数。但是,工作后,教学工作就占据了新老师大部分的时间,科研工作被挤到了下班后甚至节假日,发论文也变得困难了起来。再加上大学对每一位新引进的年轻老师都有比较高的科研考核要求,如果3年后考核没有达标,情况就比较糟糕了。


帮助新老师,高校该出手了


新入职老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几年,是职业发展的第一步,处于职业适应期,他们会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现实的冲击”,这些冲击可能来自经济待遇,也可能来自身心健康,可能来自教学水平,也可能来自科研能力,可能来自人际交往,也可能来自院系支持。如果这“第一步”没有走好,可能长久地影响新老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学有效性和工作满意度等,甚至提早造成职业倦怠。因此,在新教师刚入职时,学校就可以对这些方面进行考虑,并为此制订相应的计划,提供相应的服务。


那么,高校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新老师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让他们的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呢?为了帮助新老师,已经有大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的做法或许值得高校管理者借鉴。


北京科技大学:新入职老师本科课堂准入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有入职培训的制度设计,但多数高校培训形式单一,理论居多,实践偏少;且多数新入职老师并非师范高校出身,对教学的了解程度不高。为此,北京科技大学建立了新入职老师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通过培训、助教、考察三个环节,确保新老师合格上课堂,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水准。


培训环节。北京科技大学根据新入职老师的特点,构建了自主选学机制,为新老师提供基本教学训练,着重提高老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与培养老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时为新老师提供开放多元的培训资源,以便新入职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自主地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


助课环节。助课环节是在教学导师的指导下,新老师承担助课任务和试讲任务。学校为每位新入职老师选派一名教学导师,导师的指导贯穿新老师准入制度实施的始终。在助课、试讲和授课考察阶段,导师对新入职老师的教学活动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授课考察环节。授课考察环节是指新入职老师独立讲授一门课,接受专家团队的动态考察和学生的教学评价,在“锻炼—反馈—总结—调整—积累”的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的环节。


在新老师准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会跟踪新老师的发展状况,在专业发展初期帮助新入职老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促进老师专业发展,定制老师个性化成长路线图,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师资保障体系建设之路。


悉尼科技大学:教学人员的“适应包” 悉尼科技大学有一套完整的新入职教学人员的“适应包”,为教学人员提供所需的各类信息和培训。“适应包”中主要包括三个模块:适应项目、新教学人员生存手册、新教学人员发展项目。这三个模块几乎涵盖了新教学人员需要了解的、可能需要的、为长远发展做准备的所有内容。 适应项目。此项目一般在7月中旬进行,一般以研讨会的形式组织,大致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教学与学习、支持条件。 新教学人员生存手册。该手册由许多有经验的教学人员共同编制,其中包含的信息短小、精炼并且极具实践意义。新教师可以在里面找到优秀实践的案例和某些特定领域的文献资料。包括:悉尼科技大学学生简介、学生眼中好教师的特质、开始教学前的心理调适、教学的基础、第一个学年计划表等。 新教学人员发展项目。在工作的前两年,新教师获得教学任务25%的减免,而减免获得的时间将用于发展项目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自己的学术工作进行反思性整理和汇总、对自身教学情况的评价、专业发展活动、GCHETL(高等教育教学证明)组织的项目(如课程设计)等等。本项目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学习和发展并且为常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

高校管理者不一定要完全照搬这样的做法,重要的是了解做法背后的核心关注点,如教学、考察、学院支持等,有意识地在教师刚入职时就为其提供相关方面的支持,这不仅仅是为了教师的个人发展,更是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刘剑虹.高校教师培训:需求方的观点及其建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2):58-621
作者 | 麦小微编辑 | 麦小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