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新”教师如何“养”?高校怎么做才能助其启航
大学的迎新季,除了迎来新同学,还会迎来新的大学老师。近年来,由于高校发展需要和老教师退休高峰等原因,每年都有不少“新鲜血液”注入高校教师团队。教育部曾有统计,全国高校每年需增加10万名新教师,这些新教师会成为高校师资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对于即将迎来“人生第一课”的大学新老师来说,期待里还夹杂一点“小担忧”。
每年,都有大批应届硕博毕业生进入高校当老师。虽然这些硕博生过去几乎一直都在象牙塔里,也一直都在和老师、同学打交道,但当真正进入教师队伍,成为一名老师,不少人可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身份转变
对于大学新老师而言,大学校园已经不是宁静的象牙塔,而是热闹的职场了。讲台下到讲台上的转变,让很多新老师措手不及。
由于大学自身的专业特点,大学引进的新老师,绝大部分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专业知识渊博,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训练,所以要让他们快速进入老师角色,是有一定难度的。许多人身份上虽然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但是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学生时代。另外,初入职场,由于对大学角色认知不够,相关业务还不够熟悉,新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大学新老师常常会感觉很难进入工作状态。
备课
很多大学老师的备课时间都远远超过其上课时间,新老师尤其如此。一些老师会留下上课记录,并且在课程教学任务移交给新老师时要把这些材料给新老师,让他们尽快熟悉课程和教学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老师都这么幸运。一些更新换代很快的内容需要新老师自己去想办法搜集相关知识,衍生相关课堂内容,理顺课程内容的逻辑,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最后制成课件。光是补充内容,就能让新老师“愁秃了头”。
科研
搞科研、发论文,对大学新老师来说并不陌生。新老师基本都有硕博研究生的学历,求学期间就兢兢业业做研究、投稿发文的不在少数。但是,工作后,教学工作就占据了新老师大部分的时间,科研工作被挤到了下班后甚至节假日,发论文也变得困难了起来。再加上大学对每一位新引进的年轻老师都有比较高的科研考核要求,如果3年后考核没有达标,情况就比较糟糕了。
新入职老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几年,是职业发展的第一步,处于职业适应期,他们会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现实的冲击”,这些冲击可能来自经济待遇,也可能来自身心健康,可能来自教学水平,也可能来自科研能力,可能来自人际交往,也可能来自院系支持。如果这“第一步”没有走好,可能长久地影响新老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学有效性和工作满意度等,甚至提早造成职业倦怠。因此,在新教师刚入职时,学校就可以对这些方面进行考虑,并为此制订相应的计划,提供相应的服务。
那么,高校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新老师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让他们的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呢?为了帮助新老师,已经有大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的做法或许值得高校管理者借鉴。
北京科技大学:新入职老师本科课堂准入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有入职培训的制度设计,但多数高校培训形式单一,理论居多,实践偏少;且多数新入职老师并非师范高校出身,对教学的了解程度不高。为此,北京科技大学建立了新入职老师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通过培训、助教、考察三个环节,确保新老师合格上课堂,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水准。
培训环节。北京科技大学根据新入职老师的特点,构建了自主选学机制,为新老师提供基本教学训练,着重提高老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与培养老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时为新老师提供开放多元的培训资源,以便新入职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自主地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
助课环节。助课环节是在教学导师的指导下,新老师承担助课任务和试讲任务。学校为每位新入职老师选派一名教学导师,导师的指导贯穿新老师准入制度实施的始终。在助课、试讲和授课考察阶段,导师对新入职老师的教学活动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授课考察环节。授课考察环节是指新入职老师独立讲授一门课,接受专家团队的动态考察和学生的教学评价,在“锻炼—反馈—总结—调整—积累”的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的环节。
在新老师准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会跟踪新老师的发展状况,在专业发展初期帮助新入职老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促进老师专业发展,定制老师个性化成长路线图,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师资保障体系建设之路。
高校管理者不一定要完全照搬这样的做法,重要的是了解做法背后的核心关注点,如教学、考察、学院支持等,有意识地在教师刚入职时就为其提供相关方面的支持,这不仅仅是为了教师的个人发展,更是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刘剑虹.高校教师培训:需求方的观点及其建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2):5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