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武大人,带着5G登珠峰
今年是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45周年
也是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
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
冰天雪地,工作人员如何适应?
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布设5G基站
物资如何运送?
会带来哪些变化?
跟随武大2010届校友李作舟的脚步
看看珠峰一线的情况吧!
北京时间5月27日上午11时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全部成功登顶珠峰!以往攀登珠峰,公众只能知道最终结果,今年的珠峰登山队不再为通信发愁,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对珠峰北坡登山线路及峰顶完成5G信号全覆盖。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友李作舟负责5G+超高清设备保障任务,在珠峰海拔5300m以上区域7*24小时值守,保障登山和测量任务圆满完成。
科技助力,让珠峰不再神秘
“以往登山队只能每三、四个小时用卫星电话轮流给队里通信。今年的队员们则全程都有手机信号,甚至在6500米、7028米、7790米这些营地休息时,可以直接跟家人通话报平安!”说到5G技术为登山队带来的便捷,李作舟十分自豪。
光纤通信技术把千兆网络企业专线架设到了珠峰大本营的现场,保障测绘大队、新华社、央视的帐篷里都有很好的网络覆盖,将这里从一个物资补给地,变成了前方报道中心,甚至是作战指挥室。通过架设在珠峰现场的几个摄像机机位,观众可以在网络平台实时看到登顶慢直播,让大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认识和了解珠峰。
李作舟(右)与登山队总指挥王勇峰合影
作为一名测绘遥感学科的学子,李作舟同样关注着测绘技术的发展。“当中国人再去征服这座高峰时,我们的测绘技术和设备也有了很大进步”,这让李作舟倍感自豪。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综合运用了GNSS卫星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雪深雷达、重力测量、天文测量、卫星遥感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测绘装备全面国产化,有利于数据信息安全、操作起来也更顺手,这些都体现了国内测绘制造业的进步。
“测绘技术的提升、通信技术的提升、充沛的现场保障、准确的气候预测,这些都让我们有信心能够成功的登顶珠峰。”李作舟说到。
5G人和基站的抗风耐寒之旅
普通人在高海拔地区会不同程度的感到身体不适,为了圆满完成珠峰任务,李作舟很早就开始了体能锻炼。从今年3月份开始,每周跑步4~5次、每次三公里,提高心肺功能;到了4月份,每天跑每天4~5公里,一直到4月下旬。可即便如此,刚来到珠峰大本营时,李作舟也经历了呼吸困难、头疼、失眠的种种身体反应。
高海拔对身体的挑战,他和同事们只能慢慢适应。别无他法。与此同时,在高海拔和低温环境下运送和维护设备则是更大的一场挑战。汽车只能将设备送到大本营,但是从大本营到5800m和6500m的高度,则需要靠藏民加上牦牛,用人拉肩扛、牦牛背运的方式完成。
完成珠峰大本营的5G网络优化后和同事们合影(左二为李作舟)
作为网络维护优化人员,李作舟需要定期到海拔5500米做基站设备的巡检和维护,检查登山路线上的信号强度,保障攀登时有信号。一次执行任务时,由于负重、缺氧、大风,他几次被迫停下来躲在大石头后面休息,又累又饿,感到绝望。但一想到肩上的责任,“绝对不能后退”,李作舟靠着意志继续向上爬,终于在绒布冰川看到一片帐篷,那是国测大队的二本营。“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一位国测大哥,穿着蓝衣服,说着浓重的陕普,拿来一个大高压锅,给我盛了满满一大碗饭菜”,李作舟的心一下子暖了,在海拔5500米的地方,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他感叹道,“真的是我今年吃到的最幸福的一顿饭。”
在恶劣的环境里,基站设备同样要耐得住低温、扛得住大风。李作舟说,珠峰使用的基站设备采用的技术不仅是业内领先的,而且此前经过严酷低温环境模拟,以确保在实际使用中能满足珠峰要求。
珠峰的风速常年达到10级甚至12级以上,这就要求设备的迎风面尽量的小,此次使用的5G基站通过算法和制造工艺的提升,把迎风面尽可能做小,只需一头牦牛就可以运输基站和配套的组建,并且稳定地矗立在6500米的高度。
李作舟与5G基站合影
“把复杂留给我们自己的技术人员,把简单留给现场的人员”,这是李作舟和同事们一直坚持的理念,他们采用极简站点技术,让工作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把站点拼接起来,连线后就可以运行。原先装一个基站要一天时间,现在经过“极简安装”以后,一个基站只要一个小时,大大降低了站点安装过程的复杂度和危险性。
精益求精 勇攀高峰
当问到李作舟如何理解珠峰精神时,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珠峰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是一种尽职尽责的爱国精神。”心系测绘的李作舟一直关注着国测一大队,也从他们的故事里进一步体会着珠峰精神。
国测大队的队员们从二月份的时候就来到了西藏,在珠峰、定日、日喀则县通过不同的路径去测试、推演、外业测量。为了尽可能提高测量精度,他们持续共工作了两个多月,最终收敛到6个交汇点,并将利用这6个交汇点同时测量和计算获得珠峰高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大队的队员们要不断适应复杂的天气变化,面临着高海拔的身体挑战,还要重复着这种看似枯燥的工作,却没有任何的怨言,尽职尽责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何为精益求精、勇攀高峰。
李作舟(左)与国测一大队队员常军合影
5月22日清晨,李作舟在平日的早饭时间来到帐篷里,却发现早餐已经供应完毕了,但他结果意外地见证了一场“高海拔”的党员大会。那天国测队的队员早早集结,端正地坐在会议室里收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还召开了一次党员会议,讨论当前所面临的困难。由于前两次冲击登顶都因天气原因下撤,队员们的压力非常大,但他们没有犹豫或退缩,而是通过这样的集中学习和讨论,为自己鼓劲助力,并结合当前的现场环境来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国测一大队过硬的思想作风、艰苦奋斗、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精神对珠峰精神作了更生动的诠释。
薪火相传 师兄想说…
Q:
作为2010届的校友,您想对师弟师妹们说些什么话呢?
A:
大学时光非常充裕,在学校里面要抓住一切机会和宝贵的资源,提升自己的硬核技能。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培养系统思维,思考问题全面妥当一些;提高表达能力,学会演讲、讨论、分享;要尽量的去做一些能够丰富自己经历,提升自身能力的一些事情,比如参加竞赛、社会实践、去企业实习,甚至去谈一场恋爱,这些都是很美好的,都可以去积极尝试。只有经历过,才不后悔。
Q:
回忆武大求学时光,培养形成的哪种能力或者品质是让你受益至今的?
A:
我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遥感和卫星影像处理,对于数据的要求精益求精,如果短期内没有处理出来想要的数据结果时,要有一种坚韧的精神坚持下去,这样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工作以后,挑战很大,竞争和压力也会很大,当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就不断的去尝试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就是精益求精加上不断挑战的精神。
第二点我觉得让我受益的是沟通能力的锻炼。在廖明生老师的大团队里学习,成员的组成非常丰富,我的导师张路教授和来自德国的Timo博士是年轻的教师,还有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同学和留学生,沟通氛围非常好。就像这一次珠峰的5G建设,从技术上来讲,它是5G的建设,但就现场的各种工作来说,它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性的交付项目了,有不同团队之间的配合、协调沟通,这都是需要沟通能力的。
Q:
武大求学时光中,印象最深的课程是什么?
A:
印象最深刻的课程是测绘学概论。都是由院士亲自来授课,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难得。在武大学测绘,普通学子有机会听院士来讲课,通过他们高屋建瓴的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让学生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这一门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对这一门学科的发展前沿,一些先进的技术有一些深刻的体会,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学校愿意开放这些资源,安排老师来讲,这些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大气的体现。
通过采访李作舟校友,我们看到了复测珠峰、布设5G基站的重重困难,但同样看到了测量者、布设者在面对苦难时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的珠峰精神,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守护地球的“第三极”,既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也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座山,不一定有珠峰那么高,却是可以永远为之奋斗的目标。求学路上的whuer,我们都是攀登者,终将站在世界的高度,探寻人生的高度。
● 刚刚,四六级考试时间定了
● 诗咏战疫志,歌回九州春 | 第37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落幕-luojia1893-
图片、 部分视频提供者:李作舟
通讯员:关琳、杨婷
编辑:沈阳熠
审核:邢知博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