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通知书?不如先领武大专属“成人礼”!
听说你在等武大的录取通知书?
还期待着武大学子专属的
两大经典导引教材?
别着急,先来看看武大为你送上的
独“珈”“成人礼”
今天,一起走进
武大两大基础通识课之一的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追问何为“人”
成为何人
何以成人
在一门课上,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同读十数本自然科学经典,遇见古今数十位先贤,有共鸣有思辨更有争锋,怎会不热闹?
什么是自然科学经典?概括地说,自然科学经典就是那些在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或是严密科学体系的构建范式,或是具有永恒价值的理性反思。
武大基础通识课《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参考了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的经典名著清单及借阅清单、科学史中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等,选出了10本名著,初步描绘出科学发展的线索,从多维角度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
《自然科学导引》的主编桑建平教授说:“上了大学,就不能再依靠‘标答’了,而且很多问题也没有标答,今后漫长的人生中,你们将会逐步接受它们的存在。”
这正是这堂课的初衷——重走科学发展之路,同先贤一起学着理性思考、寻找答案,从而塑造批判性思维,终有一日在那些未知的领域里成为答案。“我期待十年、二十年之后,这门课给学生带来的改变,能影响他们一生”,桑老师说。
这堂课采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在以学生为主的小班讨论课上,总少不了同学们激烈的争锋。可你一定想不到,这堂课上也有安静的时刻……
桑建平老师的课上有位同学,渴望表达却不擅长,做主讲时,他紧张得讲两句话就要停下来,耽误了本就紧张的课堂展示时间。在他磕磕绊绊的讲述中,同学们面面相觑,往常轻松热闹的教室充斥着尴尬的沉默。
然而,全班二十多位同学没有一人嗤笑或打断,桑老师也带着大家一起听着、静候。等到他终于磕磕巴巴地完成展示,桑老师说:“感谢所有的同学静静地等待,让他把话讲完。”
如今谈起这件事,桑老师依然感动:“当时我们一个班二十几个人静静地等着他表达,然后给予掌声和鼓励。你知道吗?从最初一说话就紧张,到这门课结束时,他已经能流利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是什么?这就是爱呀,教育的本质就是爱,传递的就是爱。”
或许这才是课堂的真正动人之处——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被尊重、被听见、被理解的机会。正如桑老师所说:“教育就是要做这样的事情:关注每一个学生,舍得‘浪费时间’。我们看起来在浪费时间,但当你给出爱的时候是不该计较时间的。”
也正是这样的动人课堂,才能承载武大百年以来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通识教育,给所有武大人打上了珞珈学子的烙印。
试想多年后,当奔走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武大人再次相遇,除了久别重逢的问候,还有曾经在珞珈山下的点点回忆,《导引》课程就是他们武大人身份的最好证明。“有了这堂课,无论将来你们何时何地相遇,除了校友的情怀,还有共同的课程可以讨论交流,这就是你们共同的回忆。”桑建平老师如是说。
不为名、不为利,做一件值得做、有价值的事,是《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团队秉持的教学情怀。他们想造一艘“诺亚方舟”,把最宝贵的知识,留给后人。
来自全校6大学部的20多个院系,扎根于不同学科的上百位老师组成了这个课程团队。他们中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有“351人才工程”各个层次的专家,有多次获教学成果奖、业绩奖或竞赛奖的中青年教师。
共同的教育理念、人文情怀和博雅精神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每周花大量时间集体备课、做课程教学示范、分小组轮流试讲,以工匠精神一堂一堂课、一处一处细节耐心打磨,每学期末还会开教学改进会议反思、优化课程设计。
每学期有3600多名同学上课,师资的有限与庞大的授课量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这门课的老师必须是通识的,能在本门课程涉及的各个领域引领学生。
可是,不同领域的老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如何协调并融通专业课讲授与跨学科经典导引的关系?如何突破专业教育的束缚及思维惯性,在知识结构、学术视野、思维方式和授课方式等不同层面,真正实现由专业教育到博雅教育的创造性转换?
具体而言,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该如何向同学们讲述物理的奥妙?成日在微观的世界里探寻分子秘密的人,该如何从宏观的哲学层面上带领同学们回望科学精神的长河?
为此,课程团队做了各种准备。例如,上百位老师一起读书,同学经典,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先经历一遍,做他们通识之路上的先行者和探路人。
桑建平老师说:“要让学生从头学到尾,老师就要能从头教到尾。面对不熟悉的领域,老师们和同学们的情况是一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同学们精深。如果老师自己都不是通识的,凭什么要求学生通识?”
为了讲好一部经典,他们往往必须先精读多部经典,不仅要对经典本身有着深入的了解,还要研究经典作者的历史背景、相关的学术前史及成果等。
于是,除了课程内的十多部经典,每位老师还精读了经典之外的二三十本书,遇到专深的问题,就请那个领域的研究者加入读书会或做讲座培训,以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引。
艰辛的备课路上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让桑建平教授印象最深的,是物理学院的祁宁老师生病住院期间,还躺在病床上备课。每当桑老师上最后一堂课,回忆他们的备课经历时,都会给同学们看这张照片,每看一次都会为这种精神、这种境界、这位大学老师的品质而生出感动。
他感慨地说:“这样一群没有名利之争,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三尺讲台的人,整天在一起读书、学习,才是一所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每年都会用一个汉字来总结当年的教学工作,它是课程团队所有老师在过去一年的喜悦、奋斗和成就的记录和记忆。
2018年,这个汉字是“值”。18年是两大《导引》推出的第一年,也是整个课程团队最忙碌的一年。从教材、课件的准备,到教师、助教团队的培训,直到课程正式推出,团队里近百名老师付出了太多。
尽管没有报酬,但是老师们依然觉得这是一件值得付出、值得做的事。“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如果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有这样一堂课,那该多好啊”,桑建平教授说。抱着这样的教学情怀,他们坚持到了最后。这一年,很“值”。
2019年,这个汉字是“稳”。“稳”字由“禾”与“急”组成,也就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经过了一年的探索,导引课程有了教材、课件,有了一支经过培训的、拥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稳”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2019年版《自然科学导引》教材▲
但是“稳”也需适度,不能停滞不前。于是,2020年课程团队为每一位老师都买了20多部经典著作,继续开展集体读书活动,持续学习。
2020年,这个汉字是“网”。2020年的疫情打乱了课程团队原本的计划,使得原本的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网上大学”成了全国高校最真实的状态,“网”也自然而然成为全国人民生活的关键字。
然而,人们也需要保持对“网”的思考和批判,当各种消息满天飞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这堂课传递的理性精神。桑建平老师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时,就如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我们就像生活在地穴之中,并不知道洞外的真实,而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过程就像是从洞内走到洞外。”
2021年,这个汉字会是什么?我们期待你在金秋九月踏上珞珈山,一起书写这一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们只是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
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仰望星空
这个金秋,黉门又启
我们在学堂里等你
一起探寻科学与真理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太暖啦▼
▼点击生成专属于你的录取喜报▼
▼点击查收精彩快闪▼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封面图:田春雨
图片: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采访:殷丽雯 盛子骥
文案:余法承/殷丽雯
编辑/责编:殷丽雯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赞
”,再点个“
在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