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官微特邀摄影师,是她!
记得在武大网络安全学院新校区
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的彭敏摄影展吗
悄悄告诉你
珞珞珈珈许多精美的图片
都是出自她的一双巧手
“不会摄影的理工科导师
不是一个好的AI系主任”
今天,就和珞珞珈珈一起
走近这位文艺范儿十足的导师
彭敏教授
彭敏,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
她的照片会说话
“虽然我是理工科出身,骨子里还是热爱文艺的。”聊起学习摄影的契机与历程,彭敏双眼微微发亮。
在美国留学时,“还不知摄影为何物”的她便拿到了国际热气球节的业余组第一名,自此,她打开了摄影的大门。她参加了不少活动和比赛,结识了一群摄影圈的朋友。同时,拿奖也丝毫不手软,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获得湖北省摄影艺术展金奖铜奖……很快她成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在彭敏眼中,摄影与科研有相通之处,都需要创新的思维与独到的眼光,“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别人表现不出来的东西,这就是摄影的价值”。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她“一路把摄影走得比做科研还快”,她所拍摄的许多武大校园美景,流传到网络上,成为了“经典武大打卡点”。
对彭敏来说,摄影是她“最好的放松自己的方式”。目前专攻人工智能方向的她在把握时代快速发展的潮流的同时,感受到不小的压力,容易变得焦虑,摄影成为了她释放压力的最好出口。
摄影是一种分散,又是一种聚焦。抱着相机走走停停,关注点和思维便从焦虑状态中得到了分散与转移,“非常集中地聚焦到另外一个领域,像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拍到满意的图片,这种寄托便真切地落在了实处,回馈给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彭敏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着特别强的洞悉能力和表达的愿望,“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打动我的,美的、感人的,甚至有的时候是杂乱的、不整洁的事物”。摄影是她的工具,是她与社会进行交互的“第二语言”。
在摄影圈这样一个活跃、开朗的环境里,她看到了更多的真善美、看到了不同领域的人身上的“闪光点”、收获了率性而真诚的自我表达,她也成为了我们眼中更加闪闪发光的人。
雪落樱飞时,她一直在
2020年2月15日,武汉初雪。彭敏正和学生在线上推动着科研项目,讨论完已下午三点,她生怕雪停了,拿上相机就往外跑,往人不敢去的地方跑。彼时的武汉,盛行“气溶胶”的说法,抗疫形势很严峻。
冬季白天短,她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拍樱顶、拍梅操,刚刚拍完一圈,还没来得及去更远的校园角落看看,天就已经快黑了。相机很重,雪也很大,边下边化,一心想着保护相机的她,丝毫没顾忌已经湿透的棉袄。正是因此,居家隔离的武汉人看到了珞珈山最美的初雪。
2020年,最寂静的一个春天。万朵珞樱如云霞般兀自开放,却无人欣赏。彭敏撑着小伞,扛着相机,走进冷寂的校园,想在这特殊的寂静樱花季,让所有进不了校园的人们第一时间看到盛景。于是,我们看到了樱的开放、樱的拥簇还有那场震撼人心的樱花雨。
她日日关注天气预报,每当有雨,就去校园里守着,“我知道在哪个位置能够拍到特别壮观的那种樱花雨,我就在那等”。等了好几次,要么雨太大,只见大雨不见花,要么雨太小,花瓣都不会怎么摇动。
回想起那段时光,彭敏的眼睛有些微微的泛红,与珞珞珈珈倾诉着她的心里话:“雨越大,我越要留下来,这么大的雨,花期就要结束了。当时有一种责任感,就觉得没有人来替代我做这个记录。”
每一个节点都应该等待,每一场美好都不容错过。彭敏开玩笑说:“我感觉我当时心态应该像一个新闻工作者,就是关键节点是不能漏掉的,是吧?”答案:绝对是了!
一个都能不落下!
“人工智能专业是教育部新设立的本科专业,我们是要为国家培养前沿学科人才的,学生的每一个学分都要非常精心地去设计和安排,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不浪费时间。”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方向的组织筹建历时有两年。作为人工智能本科教学组组长的彭敏参与了一系列的撰写申报材料、校内交叉学科调研、全国高校调研、专家论证等专业筹建工作,为创建具有武大特色的人工智能专业做了不少工作。一个好的专业,必然是要做到“软硬兼施”,齐全的硬件设备和完备的软件设施一个也不能落下。
从课程设计、课程衔接到教学实践,从后台硬件、前端教学软件到实践平台,人工智能系不仅做到了一整套专业培养的衔接,还建立了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硕博士点,“现在武大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硕博专业都是齐全的,也建设了完整的人工智能培养体系。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老师参与,离不开大家的努力。”
问及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其他专业方向的区别,彭敏指出,“人工智能方向的学生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需要制定特有的人工智能培养计划”,这个专业的交叉性非常强,除了计算机,教学内容还涵盖了电子信息、自动化、哲学、法学、心理学、医学、生物学、遥感、测绘等专业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能力要求更高。“我们的数学课程也要比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多好几门,学得更广更深。”
来看看彭敏教授带来的这些有趣又接地气的应用吧。
这是一款能讲故事、会写诗、“有颜有料”的梦幻赏樱神器,在这个小程序里,藏着彭敏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制作的AI机器人——“珈句”,它能为大家生成武大樱花专属小诗。
而在武大125周年校庆时,《Science》为武大推出了一期专刊,封面便是彭敏拍摄的武大图片,测绘学院的赵望宇同学用AI将它转化成了油画风格,实现了武大文化与新兴科技的交融,这也是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技术。
珞珈少年,从心出发
“每门课的结课不是一个结束,它其实才是一个开始。”
作为一名教师,彭敏不希望给学生强行灌输太多的知识、施加太大的学习压力,“不同于高中那样填鸭式的教学”,她把课程体系、对科学的整体认知与基本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除了学习,彭敏更看重学生能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成长为“一个感性与理性并存、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她认为“除了学习,还有很多经历也是在大学里应该珍惜的”,一场大师讲座、一场校园音乐会、甚至是教室窗外的绿荫鸟鸣,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充实心灵。
谈及目前的考核方式和升学就业的压力,彭敏有些担忧,“虽然现在有更多的资源,但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和刻板的考核制度,可能会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急功近利。”
彭敏建议应该加强课程实践,将一些应用型课程的考核方式改为开卷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把自己的知识汇聚成体系,逐渐明确自己匮乏的知识在哪、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越早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框架,就会离成才越近。”
对于目前大学生们普遍面临的“内卷”,彭敏认为这是各个领域都存在的现状,武大的学生应该勇敢地、自由地选择取舍,“你需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如果想成为一个在浪尖上奔跑的人,就要有勇气接受内卷的挑战;如果可以放低一点心态,从普通的岗位做起,可能就不需要去参与过多的竞争。”
而应对“内卷”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强自己,全面发展”,对于每一位来到珞珈山的少年,彭敏希望,“既然来了武大一趟,就一定要尽可能吸收这里有价值的东西,把自由的精神、强大的学习能力、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宽厚诚恳的品质体现在自己身上,带进以后的人生。”
用镜头记录下世界的真善美
用人工智能描绘出更好的未来
感谢您不畏艰险捧回美好的勇气
感谢您体悟时代灌溉桃李的真心
珞珞珈珈期待与每一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同伴
一起描绘最美的珞珈山
RECOMMEND
推荐阅读
▼请注意安全▼
▼吸入式新冠疫苗来啦▼
▼珞珈夏日,片片风荷举▼
● 紧急通知!所有武大人请注意!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赞”,再点个“在看”,去看一场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