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前的字永远烙印在校徽上,陈文新校友一路走好!

武汉大学 2021-11-2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学家,武汉大学校友,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陈文新,1926年9月出生,湖南浏阳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8年于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农业科研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文新主要从事根瘤菌分类与应用研究。她踏遍全国32个省(市)600多个县,发表2个根瘤菌新属和40多个新种,保藏近2万株根瘤菌,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根瘤菌种资源库和数据库,让这种看不见的微生物为人类作出大贡献。她一手创立的“中国农大根瘤菌研究中心”成为我国现代根瘤菌分类学的开拓者,引领我国的根瘤菌分类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948年考入武汉大学

选择了农业方向


1948年,陈文新考入武汉大学,靠着勤工俭学维持学习。进入大学后,她选择了农学院的农业化学系,当时她是出于两个考虑,“第一,我是农村长大的,对农村和农民的情况比较了解,觉得中国的农民很苦,农业比较落后,所以想学农;第二,我上中学的时候比较喜欢数学、化学,所以报了农业化学系。”陈文新回忆说。


在这所学术殿堂,陈文新开始了自己新的求学之路。大三时,著名植物病毒学家高尚荫讲授《普通微生物学》,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家陈华癸讲授《土壤微生物学》,这些专业课教师很多都从国外留学归来,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内容的讲授,都能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也能轻松地理解、吸收。


1949年9月,农业化学系更名为土壤农业化学系,这让对土壤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的陈文新如愿以偿。“当时有很好的业务学习条件,每个课程有理论讲授,也有实验操作”,回忆那段如饥似渴的求学时光,陈文新依然印象深刻,“图书馆藏书丰富,环境幽静,真是个进德修业的好地方。我感到很新鲜,每天学习很紧张,但很有兴趣。”


1985年9月,在乌鲁木齐市,陈文新(左五)与武汉大学时的老师及同学相聚。(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武大校徽上的毛体字

是写给她的


据湖北日报2016年报道,陈文新的父亲陈昌,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湖南第一师范学生,此后多有来往。1930年2月,陈昌与杨开慧之兄杨开明一起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1951年春,陈文新回老家团聚时,母亲告诉了她一家与毛泽东的交往。


回到珞珈山,陈文新怀着崇敬又兴奋的心情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一封是代母亲毛秉琴写的,讲家里近况,转达母亲问候;另一封是自己写的,主要汇报学习情况。


1951年,毛泽东给陈文新的来信(来源:中国科学报)


当年5月初,中南海回信了。陈文新惊喜万分,打开信纸,毛主席洒脱的手迹跃然眼前:“文新同志,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和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问候你的母亲。祝进步!毛泽东”。


毛泽东亲笔写的信封


珞珈山轰动了,青年学子争相阅读。武大还将信封上“武汉大学”4个毛体字作校徽使用至今。


武汉大学校徽



几十年如一日

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


1959年初,陈文新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大学。受毛主席鼓励,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2001年,她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陈文新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根瘤菌方面:她完成了全国根瘤菌资源调查,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率先在中国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等等。


陈文新说,毛主席重视农业,希望农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一辈子从事农业科技的精神动力”。


新世纪以来,陈文新积极组织力量进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机理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充分利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优化我国农牧业种植系统,以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性状、减少环境污染,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陈文新用半生的勤谨研究,带领中国根瘤菌分类研究进入了新时代,她曾说:“我过去做的是基础工作,理论要为实践服务,我不能让那么多株菌老死在库里……希望为减少氮肥使用、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持续发展尽一份力量。”


陈文新校友,一路走好!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内容来源于湖北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

责编:范思哲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再点个“在看,一起缅怀陈文新校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