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据说他们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以我微光,护你扬帆起航
测绘学院 张婧老师
从武大毕业,张婧老师就走上了辅导员的工作岗位。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在迷茫与困惑中“测”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挫折和考验中“绘”好自己的成长蓝图。而她十多年的工作实践,正是对此最好的回答。
在测绘这样一个课程量大、难点多的工科院系,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同学,教育基础薄弱,爱好特长较少,自信心和求学欲受挫。张婧老师坚持为每一名重点学生建立档案信息库,动态记录每一点成长,平均每学期谈话400余人次。她还创立“一帮一”党员先锋岗,定点帮扶,通过“扶学扶志”,把“痛点”变成“拐点”,把“自卑”变成“自信”。
有一次,一个女生这样问她:“老师,我来自农村,经济压力比较大,我想工作分担家庭压力,但我的外公因老年痴呆走失至今未归,所以我想做一些事来帮助老人”,张老师听了很动容,经常为她找来一些勤工俭学岗位贴补家用,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帮助她增加经验,确立目标,最终她决定以养老政策研究为目标,并跨专业保研到同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十余年来,她一直活跃在辅导员工作第一线,从学习上答疑解惑到生活情感上推心置腹,从解决问题时的理性客观到畅谈人生时的理想情怀,她的关怀点亮了很多青年学子的求学路。
如今,这份光依旧炙热,60多个群,1500余名学生,无论是毕业还是在读,无论是奋斗四海还是扎根地方,他们彼此间亲切如初,互相分享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从“坐船者”到“撑船者”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刘迪老师
从2011年起,她便坚持给学生们写“每周一信”,谈天说地,朴素真诚。曾经有一名2011级学生在毕业时将自己收到的所有信件分享在了朋友圈里,配文“感谢迪姐的每周一信把四年的迷茫变成笃定,让梦想逐渐清晰。”
一瞬十年,很多同学们在谈起“迪姐”时,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这些信件。数百封信件、四十余万字真正地成为了她和学生交流感情、交付信任的平台,陪伴同学走过了懵懂美好的大学生活,也陪伴她走过了做辅导员最初的青涩惶恐和酸甜苦辣。
除了和同学们聊天谈心,她还希望自己成长为一名“专业型”辅导员,组织“静待花开——大学生正念成长小组”,借此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节奏,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想一下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初心,然后告诉自己要和每一个参与的同学一起,帮助他们在项目中获得成长。”带着不变的热情与执着,同时不断用各种专业理论知识装备自己的刘迪老师,把阳光洒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之路上。
含一颗“唐”,“羽”同学共成长
弘毅学堂 唐羽老师
什么是以身为范?弘毅学堂辅导员唐羽老师给出了答案。在班级群打卡学习,在朋友圈分享生活,满满的自律和正能量,便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如果我做的这些事情让大家有所触动,也就能带动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
带着爱与关心,唐羽老师总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断地予之机会”,用独一无二地方式陪伴每个学生成长。因为学生工作的关系,鑫鑫同学和唐老师接触很多,她眼中的唐老师不仅仅是辅导员,也像“一起并肩作战的好友,为一个一个‘圆满’共同努力着”。
孙林同学初到学校,十分不适应新环境,唐老师密切关注他的情况,不断安慰鼓励,孙林也逐渐自信起来。疫情期间孙林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唐老师还推荐他作为院系代表录制招生视频。看到学生们的蜕变,她欣慰地表示这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意义。
疫情期间,她邀请留校的学生一起回家过年,吃团圆饭;下沉社区从事志愿工作,把温暖送给每一个有需要的人。用实际行动做好思想引导,用自身的爱感染学生去爱。有这样的“良师挚友”常伴身旁,该会是怎样的一种幸运!
是老师,也是身边的姐姐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宋雨禾老师
“写一篇简短的自传”,这是宋雨禾老师布置给初来珞珈山的新主人的第一份作业,在帮助大家审视自己的同时,也增进了她对同学们的了解。
她像照顾弟弟妹妹一样关爱着每一个学生,格外关注留守家庭同学的心理状态;及时追溯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的补助申请情况;为有特长的同学推荐展示的平台;关爱半夜生病的同学,做他们安心的后盾……
在校外,宋老师也十分珍惜与同学们共处的机会。她担任“泉塘筑梦”公益社团的指导老师,组织策划了多次支教活动。
在一次赴湖南省耒阳市亮源乡的小学暑期支教中,她作为领队和同学们一起在简陋的环境下认真备课,用井水洗衣做饭,联络往年参与支教的老队员给山区的孩子们写信……
三年兼职辅导员、两年专职辅导员的经历,让她明白了要走到学生中去,在学生眼中,她就像家里的大姐姐,但她说:“这远远不够,辅导员要对自己的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亦师亦友,传递接力棒
艺术学院 张亦旸老师
比起“张老师”这个称呼,同学们更喜欢称他为“旸哥”,在大家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个温暖和煦又有趣的兄长。
对因找工作而情绪低落的同学,他不仅时刻安慰鼓励,还为他们推荐招聘信息;因个人问题未能及时完成规定学分学习的同学,他悉心沟通引导,让学生的态度从抵触、到接受、再到积极主动。
生活中,他同样关心着同学们的情感生活,走在“吃瓜”前线,只为在同学情感受挫时送上最及时的安慰与鼓励。他还装作HR给学生打电话,锻炼学生的应聘能力。亦师,亦友,用在他身上最为合适。
辅导员的工作繁杂琐碎,但张老师努力做到事无巨细。四年的辅导员工作让他意识到,也许一些在他眼中看起来只是职责的小事,却能感动和影响学生很久很久,他常常会收到来自同学们的表达感谢的微信、短信,而这些信息也成为了激励着他在岗位上继续为同学们发光发热、奉献自己的不竭动力。
“辅导员的责任首先是做好思想引领,”受自己辅导员影响,张亦旸老师在毕业后也选择了留校加入辅导员的队伍。此后四年,他所带学生毕业后又陆续有10名走向了辅导员的岗位。谈到这里,张老师很自豪,“辅导员的‘员’,代表我们是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一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同学们也成为了辅导员队伍的一员,这是对育人工作最好的鼓舞。”
他们有话说
张婧老师
作为一个学生工作者,坚持做事业的“代言人”,坚持做学生的“知心人”,坚持做工作的“耕耘人”,育经纬之才,成国之栋梁。天道酬勤,一分耕耘孕育一分收获,一分汗水浇灌一分成功。让我们播撒希望的种子,辛勤耕耘,一起翘首以待下一个丰收的秋天!
刘迪老师
追梦的日子是艰难的,但有梦的日子是美丽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坚守初心、坚守理想,乘风破浪、勇敢追梦,做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成就有意义的人生。在追梦路上,我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唐羽老师
能在最美校园里遇见最可爱的你们,陪伴、见证你们走过这一段有爱可寻、有梦可追的青春,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愿你们能有披荆斩棘的勇气,更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宋雨禾老师
“化”而生万物,“学”以致无穷。在这里,可以探寻世界的妙处,拓展心灵的广度,丰富成长的维度。理性批判地思考,自由独立地生活,愿你们心中有梦,有梦必达!
张亦旸老师
艺术不只是专业学习,更是德育培养和美育传承。细水长流成河,粒米积蓄成筐。希望同学们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中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他们是和我们接触最多的人
7天×24小时,随时都在见证了大学青春里每一个精彩的时刻珞珈山上,一幕幕温暖还在上演快来评论区分享你和辅导员的故事吧
RECOMMEND
推荐阅读▼祝贺各位老师▼
● 喜报!武大连续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从辍学少年到科研后浪,这位武大教授逆袭上榜!
● 插花、设计房子……这门课太美啦!
● 火爆全网的武大恋爱讲座,这次有笔记了!
● 今天,是想和你一起听歌的武大……
● 钟家庆数学奖,这位武大博士拿到啦!
图片:武汉大学新闻网
视频:武汉大学学生工作部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采访:杨春豪 鲁小以 韩袁紫阳
文案:石昊 魏思雯 鲁小以 杨春豪
部分内容来源于武汉大学新闻网
编辑:韩袁紫阳
责编:韩袁紫阳
审核:邢知博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