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极地!极地!
全文共2884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2021年11月5日,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武汉大学派出3名队员参与其中。从1984年武大人参与创建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至今,无论外界环境多么严寒险峻,武汉大学南极科学考察团队近40年来探索极地奥秘的热情从未熄灭。
日前,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特向各个极地站点的科考队员发出慰问。武汉大学始终传承着极地科学考察从不缺席的传统和情怀。
▲慰问信
1984年,秉持着“极地科考、测绘先行”的理念,原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前身,后并入武汉大学)派出鄂栋臣教授参与创建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
从这一年开始,鄂栋臣教授作为中国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领域科学考察研究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带领着武汉大学南极科学考察团队致力于极地测绘和全球变化的相关研究,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为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中山站
▲武汉大学队员在北极黄河站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长城站
▲武汉大学队员在北冰洋考察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埃默里冰架
▲武汉大学队员在南极泰山站
作为中国极地测绘的开拓者,鄂栋臣教授亲自参与了南极长城站建站、南极中山站建站、北极黄河站建站和首次北冰洋考察。受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委托,鄂栋臣教授亲手规划了寻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和后续昆仑站建站的测绘技术方案,武汉大学多名师生深入南极内陆,为我国南极内陆冰盖科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大人登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庞小平老师表示,国内的极地事业起步晚,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一步一步坚持下来走到今天。据周春霞老师介绍,赴南极的人员挑选十分严格,到了南极不能只完成自己的课题任务,要什么都会干、什么都能干,任何岗位都要能顶上。
在极地研究之路上,科考队员们并不是一帆风顺,危险总在不经意间发生,极地科考圈流行一句话:你在南极的每一步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也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后一步!杨元德老师曾在物资运输过程中半个身子掉进冰裂隙,幸亏救援及时;季青老师曾乘坐的雪龙号桅杆撞上冰山,一度出现险情;还有很多早期的南极越冬队员在南极特殊的环境中出现了心理障碍。但是他们对极地测绘的挚爱,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激励着武大人一次次出征,在茫茫冰原上矢志奉献、攻坚克难。
▲雪暴中前行观测
▲北极冰川科考途中跨越冰湖
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以来,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参与了我国历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了中国38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6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科学考察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高校,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地面监测走出国门的第一站在南极中山站,正是由武汉大学负责建设的。
▲武汉大学历年来参与极地考察(滑动查看更多)
在30年的发展中,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内外极地科考领域的广泛认可。
武汉大学高度重视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与极地测绘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心以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为依托,逐步形成了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这一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在学术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021年11月5日,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武汉大学派出3名队员,传承着极地考察从不缺席的传统和情怀。
▲武大人出征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
狂风暴雪、严寒饥饿、极昼极夜······提起在南极的日子,艾松涛老师深有感触。“南极这个地方,充满人道主义关怀。”
当乌拉圭的科考站缺乏建筑材料、也没有运输条件时,俄罗斯的拖拉机拖着中国的平板车,免费向乌拉圭运送中国的建筑材料;我国的“雪龙号”破冰船在南极阿蒙森海密集冰区,由于浓雾影响撞到冰山,船上的科考人员被困在难言岛上,韩国“全洋号”破冰船在附近执行任务,应请求救助了被困的中国科考人员;中国科考队员在南极冰穹最高点考察时有队员发生高原反应,美国人用飞机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澳大利亚的队员被困住时,中国队也施以援手。
▲中山站暴风雪
▲俄罗斯拖拉机+中国平板车
艾松涛老师第二次去长城站时,在完成既定任务后需提前返回,刚好乌拉圭有一架美产军用运输机有班次,免费将艾老师和队友带出南极。“‘情义无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些互帮互助的友谊不能用金钱去衡量。”
38年来,武汉大学的极地科考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的长期指导和持续支持。
在学科交叉融合日渐成为新潮流的当下,在“海洋强国”、“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也不甘落后。
谈及对未来的展望,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张小红主任认为,可以进一步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多学科优势,深度交叉融合,对极地进行综合性研究,也让研究成果惠及更多领域。
▲南极卫星观测站及天线观测墩
与此同时,创新发展仍是当务之急。国际科研竞争风起云涌,只有以强大的创新实力为后盾,才能不断增强极地研究的话语权。此外,对科研数据安全的需求也推动着创新的发展,加强国产自主卫星研发、获取我国自己的卫星数据也成为极地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历经多年研究积淀,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并仍以开放、热情的姿态迎接新鲜血液的加入。
▲冰盖上的足球比赛
▲被科考队员涂成京剧脸谱的废弃油罐
“我们欢迎武大学者投身极地事业,也欢迎年轻学子投身我国极地事业。”开放包容、锐意进取,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血气方刚、势不可挡,向着极地强国目标一往无前。
在学科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中国极地测绘的主力军,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将继续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在由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夕阳中的冰山和科考船
▲2020年10月1日在南极升国旗为祖国庆生
珞珞珈珈小Tips:
了解完这样一支充满情怀的科考队以及充满魅力的两极,你是否也想一窥极地的奥秘?
下学期,武汉大学将开设一门本科生通识课:《走进极地》,由多次参与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的教师团队授课,欢迎对极地感兴趣的同学们关注该课堂!
👇👇👇
▲space from the Antarctic
▲卫星天线球上的极光和星轨
▲极光仿佛一条巨大的绿色鲸鱼在夜空中游动
▲风和潮汐的作用在海冰上形成了一扇门
门后便是绚丽的极光
30余年以来,38次考察
武大人一直在路上
薪火相传,初心依旧
永不言弃的武大人
将向着极地强国的目标,勇往直前!
---RECOMMEND---·推荐阅读·
武大月历上新啦
叮咚!武汉大学2022年.mp4
2022年第一场升旗仪式
● 【提取码:2022】武大月历上新,365超长待机的美!
● 叮咚!武汉大学2022年.mp4
● 昨夜,央视直播武大图书馆跨年;今晨,行政楼前……
● 2022第一天,武大书记校长共致新年献词!
●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
● 刚刚!武汉大学2021年十大新闻及新闻人物揭晓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极光图:武汉大学博士李航采访:牛允一文案:牛允一 李果果 易璟煜 李卓衡
编辑: 张德川 殷丽雯
责编:牛允一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赞”,再点个“在看”,为武大极地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