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好,武大!我是高帅

奋斗正青春的 武汉大学 2022-12-29

他是“90后”的山东小伙儿,在普林斯顿大学加入颜宁教授团队,走在学术前沿,挑战蛋白质研究,这是生命科学中最前沿、最具有挑战性的方向之一。他发表的25篇学术文章至今被引用1100余次,其中包括11篇以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身份发表在Nature、Cell、Nat. Commun.、J. Am.Chem. Soc.等SCI一区刊物的文章。现在,他是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帅

从山东大学到清华园,再从清华园到普林斯顿,最后来到珞珈山,时间的指针一刻不停地转着,催着高帅从一个茫然无措的少年,长成了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教授、导师。他用简单的“顺风顺水”概括了这十多年的经历。但是,听完他的自述,你才发现,一切皆是天道酬勤




人物名片:高帅,1990年8月生,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8年获清华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202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蛋白质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以及膜蛋白药物调控机制解析。


*以下是高帅的自述


我一直觉得我这十多年的经历是顺风顺水的。即使前一秒遇到困难,后一秒也总会有解决办法,我也相信所有的困难终将成就更强大的自己。


清华园,独立研究的开始


我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和大多数本科生一样,那时候的我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跟大家一样都很迷茫。我毕业时做的创新实验是关于材料的,跟现在的研究方向甚至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本科阶段的努力并不是白费,凭借优异的成绩,我于2013年直博清华大学,加入了刘磊教授的课题组。初入清华园的我经验尚浅,只能跟着师哥师姐一起做实验。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我更多的是像一个“小跟班”,拼命汲取知识、补充短板。正是这些坚持为我今后的科研生涯夯实了基础,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确立了研究方向。


当时,我致力于建立蛋白质多肽药物高效化学合成以及蛋白翻译后修饰体外精准重构的新方法。利用人工化学合成的技术,我们可以制备一些用生物重组技术难以获取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够帮助深入阐明生命化学的一些复杂机制问题。


▲泛素化修饰的体外精准重构单寡外消旋结晶


博士期间,我终于也获得了一些成就,顺利地进入了独立实验的快车道。我提出了单/寡外消旋结晶策略,相比于传统的(准)外消旋结晶技术,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晶体合成难度,应用起来也更加简便。期刊JACS spotlights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帮助解决其他困难结晶生物大分子结构难题”,这让我备受鼓舞。


普林斯顿,一个人的奋斗


2018年,博士快毕业时,面对“去哪里继续深造”这个问题,我犹豫不决。因为之前的合作经历,颜宁教授招我进了她的课题组,我远赴重洋,去到普林斯顿钻研结构生物学


高帅(后排左1)在颜宁教授课题组


选择加入颜宁教授的团队,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临着科研方向的转变,在此之前我的研究是偏化学方向,现在不得不跨越到生物方向


刚进入这个团队,我对结构生物学还很生涩,只能看看别人怎么做实验,然后自己再琢磨。周围的人大都是博士后,各有各的实验任务。到了博士后阶段,再也不能像研究生阶段一样,有师哥师姐帮忙,基本全靠自学。但是不可否认,在清华5年的蛋白质化学合成研究,对我这次跨学科转变非常有帮助。
在普林斯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课题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需要多尝试
一开始我瞄准的是钠离子通道,但却怎么也无法获得课题突破,这算是我研究的“至暗时刻”。没有破题思路,“跳过去”是唯一的选择。我放弃了研究钠离子通道,转向研究钙离子通道
这一转,真的迎来了转机。后续许多研究成果,以及前段时间我作为第一作者在《细胞》上新发表的题为《索非布韦和胺碘酮药物联用阻断L型钙离子通道引起严重不良作用的分子机制》的文章,都是有关钙离子通道的。



初来乍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对我也曾是极大的挑战。


跟很多留学生一样,刚出国的时候我遇到了不少困难。租房的地方离学校很远,步行需要40多分钟,刚到美国的前半年还没有考驾照,只能乘坐公交或搭顺风车,一来一去路上就要耽搁不少时间。而且我一直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擅长与人交流,英语又是自己的弱项,刚开始听不懂别人的意思,也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语言,应该算是我那个阶段最大的障碍之一。


时间是良药它会检验一切。经过慢慢学习、改变,基本交流已经不成问题,我也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我很享受做实验带来的快乐,尤其是一个人做实验的感觉。做科研,如果觉得前途有希望就会乐在其中。


现在回想起在普林斯顿的日子,一直是“住所-实验室”两点一线。我不会觉得枯燥,反而有一种充实感。



2020年,美国出现了疫情,我被关在家里几个月,那时候是挺焦虑的。虽然已经发了几篇文章,但还是想要发一些更有份量的文章。因为疫情,没办法去实验室,只能简单整理之前的实验数据,没办法开始新的研究,写不出科研论文。


后来,实验室为了保证只容纳三到四个人,实施“三班倒”的工作制度,我就选择晚上11点到早晨7点的时间段去实验室工作。这个时段有个最大的好处——没有人,比较安静,看文献还是做实验都比较自由,自己想用什么仪器就用什么。一个人做实验和一堆人做实验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后来没有了这个制度,我还是继续晚上去实验室,早晨再回来。


我有时候也会磨蹭。最开始是晚上10点去实验室,后来慢慢变成11点,甚至凌晨1点才去,但没有不去实验室的情况。除非是下大雪,否则什么天气也不能阻挡我去实验室


像我们做生物的,需要培养细胞,两天不看,细胞可能就死了。从头开始培养细胞,不仅耽误时间,还可能会比较困难。那时候,照顾细胞比照顾自己都细心


珞珈山,我的第一选择

今年夏天,我有了回到祖国的打算。回国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还不确定。得知武大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有政策优惠,同时学校配有一流的实验设备,特别是分析蛋白结构必不可少的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学校还大力支持我成立自己的实验室,提供了优厚的科研启动经费,武大成了我的第一选择


8月份,回到国内后,我直接来到武大,也又一次感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在这里,我继续进行蛋白质的相关研究,也还是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早晨九点来学校,晚上十一点回去,每天在学校差不多待有12个小时。
我现在的研究方向,一个是针对性膜蛋白的药物研究,延续之前博士后的工作;还有一个是化学生物学方向,研究膜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发生及擦除等过程。通俗点说,就是为药物研发提供基础,了解药物在体内产生活性的分子机制。
后者更难一些,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正在组建自己的团队,也想树立一面自己的旗帜,所以要做一些具有突破性、独特性的课题。我不确定这个课题最后的结果如何,但我会努力一边摸索一边前进
你好,武大!我在珞珈山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所有看似顺利的现在

都有一个不那么顺利的过去

有过迷茫、有过焦虑

但只要一直往前走、坚持学习

总能有所收获

武汉大学也将一直

为所有青年才干敞开怀抱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最后8天,上岸宝典!






15:00,钟南山院士直播!






武大这个俱乐部,高校第二!





● 最后8天,上岸宝典!

 15:00,钟南山院士直播!

 武大这个俱乐部,高校第二!

● 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

● 哲学也做实验?没错,还真不少

 从“阳过”到“阳康”,他们经历了什么?

● 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第二!



武汉大学-luojia1893-

感谢武汉大学人事部

封面图:沈冠廷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武汉大学人事部作者:钟焯

采访:关彤

文字:关彤 苏睿遥

编辑:李明芮

责编:关彤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点个“”,再点个“在看”,期待更多青年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