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听余晓莉老师授课

珈有良师的 武汉大学 2023-04-28

她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口中的“晓莉姐”,是其他教师口中的“邓布利多”,也是一名普通的武大教师,她叫余晓莉,从珞珈山毕业又回到珞珈山下。


在樱花大道尽头,普通的她,却总能在课堂施展一些神奇魔法,很多学生反映在她的课上回答问题“很头疼”,于是一位教学督导带着疑问三次走进余晓莉老师的课堂,结果发现了答案。


*以下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督导夏冠英三听余晓莉老师授课后自述


初听:尽美



第一次走进余晓莉老师课堂


2018年,伴着渐浓的秋意,我第一次走近余晓莉的课堂,以半途而来“不速之客”的身份。不好意思打搅教室内这份浓郁的授课氛围,于是站在门口,听完了她讲授的《音频与视频广告》。本想换个时间再来,可余晓莉老师的授课传导着某种感染力,使我的脚步迟迟不能移开。


在讲解案例赏析时,余晓莉老师采用汉、英“双语”教学。一种恰如其分的自如、圆润吸引着在座密密麻麻的学生的注意力。余老师讲述的声音轻重适度、音色清亮而温煦,而在这种声音的表达中,两种语言的转换、进退、抑扬、跌宕自如而圆融,恍然让人觉得当中有一种和畅、和美的旋律在逶迤、流转。



这种授课的自若感、轻盈感、双语转换的纯熟度,根植于学养又表现于学养。一方面它是一个教师的学养在授课表达上的话语化,而另一方面,这样的话语作为一种载体,也传导与标示出一位教师学养方面的信息与厚度。学生们都说,“听晓莉姐讲课,是一种享受。”余老师授课的语调、音色,两种语言流转、跌宕所呈现的旋律感,富含一种美质。这种语言下所流淌的柔和的力量,魔力般吸引着我与学生们,课堂氛围出奇的好。偶尔侧身望向教室,我只觉满教室的人屏声敛气,全神贯注着吸收着无尽知识。



余老师此次授课的内容主要是相关音频与视频广告案例的讲析。但她不止于评讲案例特色,而是拓展或深入了一步,即在特色讲析的基础上还为学生总结、概括了诸案例在广告相关实务上的启示性,当中,演绎或归纳,透出推导的逻辑能力,条分缕析的陈述里,又颇见理论提炼的功夫。若止于案例特色的评析,该课便会拘泥于欣赏性,余老师进一步为学生的总结、概括,明确指向该课的应用性、实践性。授课的圆满构成了教学的完满。


如果说余老师授课的这种完满性是教学内容层面的,那么其所谓含有某种美质的“双语”表达,则是教学形式方面的。余老师的此次授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示了某种完美度。余老师的教学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有着极高口碑和美誉度,我此次听课说实在的也参杂着“慕名而来”的成分。在这节“站立式”的听课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回响、一种映照,简单说就是觉得“名不虚传”,同时还生发了某种感佩与兴奋。感佩就是基于同业者的一种心悦诚服,而兴奋是为自己所属的这个职业团体中的成员,有如此良好的职业表现而快意。听课后这兴奋于我好像久未消散,而某一种时刻,作为一种情绪的行为化,我还不自觉地举起电话,像报道一种佳信,也像传播一桩美事,同其他老师分享了听余老师授课的感受。   


再听:尽善



第二次走进余晓莉老师课堂


再听余老师的课,是2019年秋。珞珈山的风时时拂过,初秋时节也有了丝丝凉意。走进理学院的105教室,却感到一阵温热拂面——这当然是因满教室学生青春热度的集结所致。余老师讲授的课程是《现代广告学》,随着余老师授课的历时性展开,如同第一次听课,诸种感触纷至沓来。


余老师的课件精致化,细节化。讲台上的她手持小本本(第三次听课方知这是教学的一种补充性讲义),大多时候站在讲台的中央,端肃而自若。授课的话语流虽不昂奋却清晰,虽少幽默却雅正。它是思想的,体现学理性,也是逻辑的,思维有严密感。所言所道,皆是授课内容的题内话,绝少游离性的闲言杂语,显示了教学语言“扣题”的严谨性与纯洁度。



余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广告的基础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更具体的层面,讲的是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究竟是如何成为广告传播研究基础的。这个内容具有跨学科特征,但余老师思路明晰,问题的阐述颇见清晰度。再是,余老师还进一步追问了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中,又究竟是哪个“W”对广告传播研究的影响最大?再深一步,余老师还清晰阐述了这“what  effect”又何以是影响最大的元素。这种对问题的进层式追问、剖析、揭示,体现了一种认知上的思想穿透性


另外,作为“what effect”的延展,余老师讲授的是“广告的说服技巧与效果”。阐述、铺垫过相关的理论或知识后,余老师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消费者,什么样的产品适合诉诸理性来说服?什么样的产品却适合诉诸情感来说服?一时间大约有十来位同学举手,一个接一个,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原来学生们口中的“回答问题头疼”,不在于问题的难度,而在于回答问题机会的抢手!我们知道,“互动”对于教学的意义非同小可。然而,现实的层面,很少课堂有余老师这样成功地积极调动同学们的热情。一是教师似乎对此重视不够,授课多是在讲台上“独白”,少有“互动”的话题。再是,学生对“互动”缺乏积极性,可能有来无往,有问无答。



踏着珞珈山的暮色回住所,半路上忽然想到,同学们的热情与积极性,最基本来由,应该在于对这门课以及对余老师在既往的教学中沉淀出的一种情感,直白讲,便是“热爱”。


三听:尽全



第三次走进余晓莉老师课堂


2022年春,五月的一天,我又次走进了余晓莉老师的课堂,和煦的春风传来,成为课堂上一种美好的语境性构成。此次余老师讲授的课程是《战略传播》,具体内容是“国家形象的塑造”。如同前次所听的授课,余老师思路明晰,透出逻辑的严密感,问题讲得通透。


余老师的教学语言呈现了在极高的程度上缘发、紧扣授课内容的纯粹性。她对于如上国家其形象定位的描述、揭示,亦思清辞切,要言不烦。一方面对于相关国家其形象定位的认知能够把领到事情的精要、关节点,另一方面其表达要言不烦,由此,余老师的授课给人以切要感,内容上显得凝练、富有质感。



此次听课再次关注到授课中余老师手里持有一个本本。这个本本青色封面、小型作业本般大小,颇为精雅。课后与余老师交流得知,这个小本本是其课件之外的一种授课“蓝本”。这个本本重点记录有某次课要讲授的内容、要引用的资料。


适度的、同讲课情绪与节奏默契的走动,构成了教学行为的动态感。手里的本本,提供一种提示,以支持教师的授课不过度依赖电脑课件、进而能够以某种走动来构成教学行为的灵动感。“小蓝本”虽小,精神的重量胜过万千。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论语》)。作为人类实践的一种境界,一种价值追求,所谓尽善尽美在我们的文化里有着古典的源头。同时,千百年来它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实践活动的一个灵魂。


其实,纵观余老师的三次授课,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除了第三次听课感受到的这小本本所体现的这种追求外,第一次对于广告案例的教学不是止于特色的评析,还有关于诸案例在广告实务上的启示性的提炼、概括,第二次课展示的课件大、小字号的兼用即其制作的细致性、精致感,都是这种追求的显性体现。最后,还要说,余老师授课中手持的小本本,补充性、完善性的教学文本,浓缩着、也标示了她这一以贯之的尽善尽美的追求



课堂上最美的享受

不过学生紧随的目光

尽美矣,又尽善

在学生心里

她亦师亦友,传道解惑

在教学督导笔下

她鲜活灵动,睿智热忱

有师者如斯,学生之幸!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武大樱花已谢,明年人海再见!






可甜可“颜”?带你一口吃下好春光!






马英九一行造访武汉大学





● 武大樱花已谢,明年人海再见!

● 可甜可“颜”?带你一口吃下好春光!

● 马英九一行造访武汉大学

● 在武大等你,赴一场和北大的樱花之约

● 武大最会PS的人,夺冠!

● 樱花将谢,来年再约!



武汉大学-luojia1893-


封面图:唐浩内容来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赵洋洋责编:赵洋洋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为余晓莉老师的课堂点个“”,再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