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京都菜市场的一餐

魏水华 食味艺文志 2022-04-02


上一站——在京都某居酒屋的一餐


菜市场这种露天自由贸易的形式,早就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食材买卖业态——每人守着一个摊子,对于一个人均年工资超过2、3万美金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笔划不来的生意。食材贩售这种小问题,当然应该交给几个人就能守着几千平米的超市来解决。

 

少数如洛杉矶的农夫市场、多伦多的圣劳伦斯市场、赫尔辛基的露天鱼市,都已经成了景点地标。其中表演给外国游客的成分,远远大于菜市场的市井功能。

 

说白了,这些都是表演,少了人味儿。

 

但日本的菜市场,在发达国家中却是另类:一方面,他秉承了西方菜市场干净、有秩序、能当成旅游打卡点的特色,但另一方面,日本有着东亚民族共通的人情和社交习俗,日本的菜市场,和中国、东南亚一样,也是人际交往的舞台和被信任的食材中转站。

 

即便因为人力成本的关系,它的价格明显高过超市,但在日本,依然有生存的空间。真实地保存了明治时代市井生活的样子。

 

比如东京的筑地市场、大阪的黑门市场,以及今天我来到的,京都的锦市场。


和所有的日本市场一样,锦市场里药妆店、生果铺、干货店齐全,但最多的还是食肆,尤以海鲜鱼铺为多。



各类海鲜是明码标价的,这和中国的菜市场有很大不同。


堆成山的海鲜,不知道从何下口。


从这个名叫蛸玉子的红卤小章鱼开始吧,150一串,真的很便宜。


也有这种塞入鹌鹑蛋的蛸玉子,口感韧劲很大,与绵柔的鹌鹑蛋相得益彰。讲究食材之间的搭配互补是东亚人民的共同智慧。西方人虽然有“龙虾配土豆”、“烤鱼配生菜”之类的“搭配”,但肉是肉、菜是菜,没有主料辅料之分,同一盘里的两种食物也大多泾渭分明,不会混在一起。


北海道产的海胆是必须尝尝的,短刺的马粪海胆,这是只有日本才能吃到的好东西。


店主小哥开海胆的手法相当利索,他会英语,告诉我每天开这样的海胆超过800个。


淋上酱油,用小勺子舀来吃,海腥味很重、甜味也很重,不是若隐若现的鲜甜,而是真正的——甜。


热气腾腾的关东煮也不错,看看就很满足。


这家鳢寿司是母子俩共同经营的,妈妈很善交际,笑容可掬地招徕客人;儿子则很内向,但手艺不错,专职做着厨房的活儿。


他们家的蒲烧鳗鱼很地道,必须尝试一下。


母子俩蹲在路边吃烤鳗,喝橙汁,不是这姿势,不能体验市场美食的风味。


这家鱼铺的老板娘很有风情。


老板主厨,老板娘招呼客人。和很多中国的夫妻店结构差不多。


店里有小吧台,摆件的情趣,在一众熙熙攘攘的市场里很让人惊喜,足见老板娘的用心。其实锦市场里还有不少这样的铺子,这或许也是京都这座小城区别于东京、大阪的最大不同。这种宁静恬退,饶有底蕴的滋味,是大城市绝对找不到的。中国文人讲的“大隐隐于市”,也许就是类似情调。


这家烧烤铺子也不错,烤鱼、烤肉样样都有。


点了一份烤牛肉,看小哥洒胡椒的手势!


看到了好多对白人,也好奇地在品尝他们家的烧烤。


这家铺子卖的是天妇罗,大概是锦市场最热闹的铺位。


老板亲自炸串,品类丰富


这家铺子的烤日月贝很新鲜的样子,不犹豫了,来一串。


用碳烤加喷枪,日月贝表面迅速焦化,内里却还是汁水满溢的。


浇上酱油和味淋调制的酱汁,真的很好吃。


日本水果真贵,都是按个卖的,市场里尤其。但品质确实不错。


锦市场关门很早,下午五点半,店家已经陆陆续续开始盘点一天的账目。


最后以一份鲷鱼刺身结束吧,虽然货架上几乎空了,但对付最后一单生意,老板依然片得很认真。


淋上柠檬汁,老奶奶始终抱着和善的笑容。


最后路过京都的当地特色,“生麸”(小麦麵筋)专门老店,有各式各样生麸所製作而成的和菓子!。已经太饱了,只能拍照留念。


下午六点,关门了,卷闸门上是一幅“竹虎图”,按照中国美术的眼光来看,这老虎太喜感了,一点都不威风。但话说回来,这可是在人家最最下里巴人的市场里,最不被关注的卷闸门上。杰克伦敦说,日本迟早会变成一个艺术民族,这话我信了。


一位任职于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陈晓卿老师的那本书《至味在人间》,原来的书名是《最好吃的是人》,后来这名字被编辑给毙了。


我想,应该是当班编辑没有理解陈老师的意思。如果来日本市场的食肆里逛逛,就会毫不犹豫地用原来的标题了。


舌尖的触动是抵达心灵的温度,而它的媒介,毫无疑问,正是人的故事。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欢迎添加作者个人微信

读万卷书,吃万里路



Guess you like

猜  你  喜  欢


这份烤鳗很地道哦


点击“阅读原文”,还有好多好吃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