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部分人都听说过,却不认识的动物——豺!

南川木菠萝 物种日历 2021-12-30

2016年5月10日,国家林业局官微转发了一条新闻:《世界濒危物种雪豹频现甘肃肃北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称该保护区内世界濒危物种雪豹活动频繁,保护区正力图进行个体识别建立个体数据库。


图片:新浪微博

然而我的目光一下被题图吸引——图中是四只黄棕色、长得既像狐狸又像狼的犬科动物。光看照片,大部分人可能认不出它们,但它们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

它们就是豺,豺狼虎豹里的那个豺。


豺狼当道


豺(Cuon alpinus),也叫亚洲野犬、豺犬、红狗或红狼,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豺属中的唯一物种。从外观上来看,豺就像是灰狼和赤狐的混合体。豺属与犬属(Canis)(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狼和狗所在的属)在基因上关系很近,但在身体结构和行为上仍存在显著不同。豺的躯干和四肢结构更类似于猫科动物,这使它们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行动能力。在中国动物园协会组织编写的《动物园设计》中,“大、中型犬科动物展示设计”一节就特别提及:“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室外露天的展示环境的围墙之间的夹角不得低于90°,尤其对于红狼(豺)来说,它们善于借助夹角‘飞檐走壁’。对于大多数城市动物园相对狭小的空间来说,建议红狼的室外展舍用金属网封顶。”


盐池湾保护区的豺。据盐池湾保护区官网报道,这群豺共有9只,图片:ycw.gsly.gov.cn

说到吃,虽然豺也乐于吃些蔬菜水果,但它们还是吃肉为主,主要猎物是中型和大型有蹄类,比如各种野羊、鹿、野猪和野牛。它们擅长以群体合作的方式追捕猎物。与等级森严的狼群不同,豺群中并没有地位超然的“豺王”。在捕捉到猎物之后,豺群会让幼崽先进食,这和狼群中由地位最高的头狼首先进食的做法截然不同。由于豺的猎物种类与亚洲的其它大型食肉动物重合度较高,它们不得不面对种间竞争的压力——虎和豹与豺的种间竞争尤为激烈。因此,只有面积广阔、食草动物种群数量丰富的栖息地,才能维持豺种群的存续。

中国的先人们是很熟悉豺这种动物的,经常将豺与虎狼并列,作为猛兽的代表。与豺有关的成语随手就能找出好几个,比如“投畀豺虎”、“蜂目豺声”,还有什么“豺狼当道”、“党豺为虐”、“豺狐之心”,但都不是什么好词。这可能与豺捕猎的方式有关:豺群盯住目标后会接力追逐猎物,追上后,一只豺咬住猎物的口鼻部位使其不能逃跑,其余的豺则重点攻击猎物的体侧和后躯,往往将猎物的腹部和肛门咬破,场面鲜血淋漓,令人不忍直视。在这样的攻击下,大型猎物需要近一刻钟才会死亡,而迫不及待的豺群在此之前可能已经开始进食了。如此场景,很容易使古人觉得豺是一种极其凶残的动物,成就了其在“豺狼虎豹”中“老大”的地位。


不过,豺的形象也并非全是负面的。传说深秋季节,春夏繁殖出的鸟兽已经长成,豺群会大量捕杀野兽以备过冬,古人将这种行为附会为豺在捕猎前进行“祭祀”,并且以此作为狩猎季节开始的标志。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这种行为的科学记录,但许多古籍仍然对此进行了记叙,比如《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汉书·货殖传序》:“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屮木未落,斧斤不入於山林;豺獭未祭,置网不布於壄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於徯隧。”从以上词句可以看出,古人将“豺獭之祭”作为自然物候的代表性事件,借由这些捕食者的行为来判断猎物是否充足可以捕捉。这体现出一种原始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说是早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古人通过观察豺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但到了现代,除了“豺狼虎豹”尚为人所熟知,豺已经完全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沦为“传说中的生物”。

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现在已经没几个人见过野生的豺了


今不如昔


历史上豺曾广泛分布,从中亚到华南,从贝加尔湖畔到苏门答腊岛,都能发现豺的踪迹。但现如今,若豺亦有灵,也只能用一句话来宽慰自己:“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上还有哥的传说。”

维基百科的一张分布图虽然略显粗糙,但很能说明问题:


红色为确定分布地区,绿色为可能有分布的地区,粉色为历史分布区。图片:wiki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上给出的信息,豺已经从它们历史分布区域75%的范围内消失了。包括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有30多年没有豺的确切记录。人们相信这些国家的豺已经灭绝。根据IUCN的统计,全球估计只有4500—10500只豺,其中只有949-2215只成熟的能繁殖的个体,因此豺被列为濒危(EN)动物。


IUCN官网给出的最新分布图(中国中北部那个点可能是误将盐池湾与盐池县混淆所致)。图片:IUCN

可以见到,生活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豺也早就销声匿迹,最后的记录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而在华南地区,特别是曾经豺狗成群的江西省,进入21世纪以来只有两笔未经证实的记录,各保护区的红外相机均未能拍摄到能够辨识的豺的影像,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豺已在中国东部地区绝迹

不过,2009年出版的《中国兽类野外手册》中对豺的分布范围是这样描述的:“豺广布全国;延伸至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印支、朝鲜、蒙古和俄罗斯。”

从《中国兽类野外手册》能看出除山东、台湾和海南外,几乎每个省都曾有过豺的记录。图片:《中国兽类野外手册》截图

那么实际上,现在中国哪里还有豺呢?根据近10年内野外调查的结果,中国只有6个省份有豺的确切记录,它们基本都环绕在青藏高原边缘,曾经生活过豺的东北、华北、华南和华中,都已经不再有豺的踪迹。


有豺确切记录的6个地区,分别为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保护区)和西藏(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为甘肃省盐池湾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豺。图片:ycw.gsly.gov.cn


无人关注的“豺老大”


豺作为“老大”的辉煌已经过去。正如你我所见,“当道”的早已是人了。

由于对豺长期以来极度缺乏关注,中国关于豺的野外观察研究和监测数据太少,提供不出多少有效的资料。IUCN就用了“高度不确定”这个词来描述中国豺的分布和种群数量。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豺数量不会很多。根据国外的观察结果,豺一般三五成群或十只八只一起活动,甚至有四十只的大群被报道,但迄今为止,中国记录到的豺数量最多的是盐池湾保护区的一群九只,其余的地点大都只拍到一两只而已

西藏林芝地区的豺。图片来源:linzhinews.com

对于一种被认为是成群活动的食肉动物来说,群体数量减少很可能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赖以为生的猎物密度太低,捕食者不得不缩减群体大小;二是其本身数量太少,无法组成足够大的群体。中国的豺可能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加之它们如今所处的高海拔栖息地的环境限制,不太可能有很高的密度。

尽管中国一直根据1989年开始施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豺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进行保护,但限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投入的匮乏,实际上豺从未得到过实质性的保护——华南某保护区甚至还曾经为了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而试图对保护区中的豺进行捕杀“控制”。虽然中国不少动物园都有饲养和展出豺,但并没有对全国的人工饲养个体进行统一的谱系登记,也没有可持续的人工种群管理计划,饲养个体是否属于不同亚种没有进行区分,在展示中针对豺的生物学特性和保护需求进行的科普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是目前亟待动物园业界和公众加以关注并作出改善的方面。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豺。图片来源:chinawolong.gov.cn

在栖息地减少、盗猎、猎物缺乏、人为干扰、种间竞争、家犬传播疾病以及自然灾害等威胁的多重打击下,豺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中国最稀少的野生动物之一。它们只能在中国西部的高原、深山和荒漠中寻求一片宁静的栖息地,在与狼、豹、雪豹和猞猁等捕食者的竞争中艰难生存。

但我们仍有机会让传说回归现实——至少别让豺沦落到只能出现在成语里。从目前豺在中国的分布情况来看,虽然种群数量较少,但它们所在的栖息地基本上都已经受到了保护。全国动物园中饲养的豺还有一定数量,尚能够比较顺利地在笼养条件下繁殖后代。也所幸豺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还算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利于科普宣传教育的开展。如果能得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动物园从业者、科普工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现在开始着手推动豺的保护还不算太晚。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豺老大”的真实处境更多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即使是我们耳熟能详、似乎到处都有的生物,也有可能已经成为亟待保护的濒危物种。像豺这样的中国本土物种还有很多,云豹、金猫、熊狸、大灵猫、小灵猫、水獭、中华穿山甲……许多我们一直认为很常见、数量非常多的物种已经悄悄从山林湿地中消失,仅靠为数不多的几个保护区支撑着最后的一点小种群。在不远的过去,我们的祖辈还与它们朝夕相处,而如今,它们在我们的步步进逼下退无可退。是时候给它们多一点关注与帮助了。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豺。图片来源:longquanzs.org

(编辑:Calo)

备注:因豺的亚种分化众说纷纭,本文没有对各地豺的亚种进行探讨。


物种日历每天一个物种,好吃的灵魂终会相遇。微信号:guokrpac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日历娘今日头像犬科 河狐
本文来自果壳网科学人,谢绝转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