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长2cm的箭毒蛙,可以毒死两万只老鼠吗?
提到箭毒蛙,屏幕前的你一定不会陌生。即便没有亲眼目睹过它们的真容,也一定在书本上、电视里、网络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与之相关的资讯。印第安人用箭毒蛙体表的毒素抹在箭头上来毒杀猎物和敌人的故事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而我国的海关检验检疫截获箭毒蛙的新闻,也几乎每月都有。
不管是故事传说也好,新闻报道也好,都会将它形容成非常可怕的物种,从各种新闻标题中就可见一斑。每每新闻一出,总有人发出恐慌之声,生怕这是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武器的非法入侵。
关于箭毒蛙的报道不少,且不说标题夸张,这次的配图也出错了。图片:zjrxz.com
事实上,箭毒蛙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人工繁殖的箭毒蛙个体,非但可以完全无毒,而且在不少西方国家,它还是普遍而流行的两栖类宠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物种,就是箭毒蛙大家族的成员之一,草莓箭毒蛙。
剧毒般的存在?
草莓箭毒蛙(Oophaga pumilio)是两栖纲、无尾目、箭毒蛙科、食卵蛙属的一种。新闻标题中提到的主角“红带箭毒蛙”,便是它的同属近亲。和大多数的箭毒蛙一样,草莓箭毒蛙也是蛙类中迷你身材的种类,它的种名pumilio即是“小”的意思,其成体体长一般在2厘米上下。
不同的箭毒蛙,皮肤上的毒素种类会不太一样,有的毒素是河豚毒素TTX,而草莓箭毒蛙的毒素是PTXs,毒性稍弱。它们体表分泌的毒素来源于食物积累,其食谱中的一种菌甲螨属的成虫体内,含有着具神经毒性的生物碱。不过,草莓箭毒蛙的毒性对人影响并不大,接触后可能会让你红肿,但不会有大碍。
箭毒蛙科中的确有毒性较强的种类,比如叶毒蛙属的黄金箭毒蛙,但事实上,毒性强的种类占整体箭毒蛙数量的比例非常小,而且人工繁殖的个体通常以果蝇为饲料,所以不再具有毒性。
草莓般的配色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有所不同,它们的皮肤湿润而通透,没有角质化的鳞片覆盖,难以承受长时间的阳光直射。此外,由于日间光照充足,视野开阔,两栖类日间活动的话,更容易被天敌发现,生存压力较大,多数两栖动物便选择了在夜间活动。
然而,日行性的两栖类也养成了一套躲避天敌以及日照的方法。草莓箭毒蛙就是少数的日行性地栖蛙类。它的体型偏小,更容易在树荫中藏匿避光;鲜艳的体色,向外界昭示自己的毒性,让捕食者避而远之。
它主要分布在在中美洲一带的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马的低海拔丛林中。根据分布地域,草莓箭毒蛙呈现出了多种差异极大的颜色形态,但大部分个体都具有鲜艳的体色。这是一种警戒色,让掠食者看清楚了就绕着走。
耐心带娃的父母
草莓箭毒蛙的雄性具有领地性,会以鸣叫声宣告自己的领土。单个雄蛙通常会有直径3米左右的领土范围,而繁殖季的雌蛙会就近选择雄蛙交配。雌蛙通常将卵产在积着雨水的落叶或者叶脉之上,单次产卵的数量在3~15枚之间,10天左右卵孵化成蝌蚪。
通常,大部分的蛙类都是产了卵就离开,做甩手父母让蝌蚪宝宝自生自灭。然而,多数箭毒蛙是负责任的好家长,比如草莓箭毒蛙就会守着自己的受精卵变成蝌蚪。多数情况下,雌蛙会将各个蝌蚪运送去新的水域并且持续照顾数周(一般是一个月的时间),直至蝌蚪变态上岸生活;这其中也有雄蛙照顾后代的情况。蝌蚪常以雌蛙的未受精卵为食,它们非常依赖成蛙的照顾。
视频讲述了一只哥斯达黎加的草莓箭毒蛙母亲,尽心尽力地守护着自己的后代。在产卵的水域干涸之前,用自己小小的身躯背负起蝌蚪宝宝,将它们一个一个转移进安全的新水域。
体长只有几厘米的草莓箭毒蛙母亲,需要攀爬数米高的大树才能抵达非常特别的育雏之地——凤梨科植物叶片中心的小水塘。这相当于人类的母亲,背着自己的宝宝爬上帝国大厦。然而,这一方理想的育雏之地中却没有食物供给,因此,草莓箭毒蛙母亲每隔几天就会抵达各个水塘,产下未受精的卵来喂养蝌蚪。
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为了照看自己的每一个后代,草莓箭毒蛙母亲需要来回跋涉超过半英里(八百多米)。直到小蝌蚪渐渐长出四肢,尾巴消失,离开小水塘,它们的母亲才能好好歇会儿。
如今,深受威胁
草莓箭毒蛙的分布范围较广,IUCN将其定为无危;不过它们位列CITES附录Ⅱ名单之中,在我国的法律地位等同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非法贩卖、运输、饲养都会触犯刑法。我国宠物市场上的草莓箭毒蛙,多是通过港台的渠道从国外偷渡走私进来的。
且不说法律问题;这样的生物走私行为,对于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已经是难以评估的。箭毒蛙由于对于温湿度的要求较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难以在野外生存,但也有少数适宜它们生存的热带亚热带丛林。一旦形成野外种群,对于原生生态环境,或是食物链同一级上的原生物种,都可能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
此外,两栖类动物,尤其是蛙类的国际贸易,引入了一种可怕的真菌——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蛙壶菌是一种营寄生的真菌,以两栖类为宿主,原发于非洲,通过非洲爪蟾的宠物贸易传到了世界各地。
蛙壶菌的游离孢子可短期存活于水中,当它们遇上宿主,就快速入侵表皮并迅速长出孢子囊。孢子囊会打开一条至数条通往宿主皮肤的通道,将产生的成熟孢子释放到宿主皮肤表面,随着新的孢子再次在皮肤表面生长,宿主表皮被反复感染,大量蜕皮和角质化。
左滑可以看看引起蛙类感染的蛙壶菌孢子囊。左图:Todd Pierson / flickr;右图: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了两栖类的皮肤是具有通透性的,两栖类可以透过皮肤呼吸。皮肤角质化会导致表皮增厚而丧失通透性,阻碍电解质流动,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并最终使宿主死于心脏衰竭或窒息。因为蛙壶菌感染而导致的疾病被称作蛙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蛙壶菌威胁到了全球近一半两栖类的生存,并且造成了多种蛙类的灭绝。
2010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调研时首次确定了原生蛙类的蛙壶菌感染。之后进一步的调研结果显示,感染蛙壶菌的个体已经在我国数省的农贸市场出现,牛蛙的养殖和贸易可能是传播和扩散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两栖动物正面临着蛙壶菌的巨大威胁。
所以,朋友们,你的每一次购买和放生行为,都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请不要成为蛙壶菌的帮凶,不要购买未经过检验检疫的走私生物,也不要放生非原生物种。
日历娘的小广告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有萌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箭毒蛙科 红带箭毒蛙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戳阅读原文去看物历贴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