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傻狍子?一点儿也不傻!

一个男人在流浪 物种日历 2020-02-24

曾几何时,鹿恐怕是人类接触频率最高的一类野生动物,在许多原始文明的厨余遗址里,都有各色鹿的骨骸证据被发现。然而时至今日,四十多种鹿和许多野生动物一样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野,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也就是一些可以人工养殖的经济品种,比如梅花鹿和驯鹿之类。

不过有一种鹿的知名度却违背了这个日薄西山的大趋势:我们许多人或许压根儿不曾见过它,但一定听过关于它的传说,这种广泛分布在东起乌拉尔山、西至中国境内广大地域上的中型鹿就是今天的主人公:东方狍(Capreolus pygargus)。

图片:naturfoto.cz

东方狍又名西伯利亚狍,所谓的“东方”是为了和它的近亲、生活在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一带西侧的西方狍(C. capreolus)区分开来。不过,这几个名字都不能代表它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因为在中文交流圈里,东方狍还拥有另一个更响亮的名号——傻狍子

傻狍子真傻吗?

生活在传言中的傻狍子,似乎总是和糗事挂钩——据说它遇到危险不知躲避,反倒经常驻足观看;即便最终逃开,转头又会露出一个滑稽的白色屁股;甚至还有老猎户声称在雪地里捡到过狍子……“傻”绝对算不上褒义词,不过和狍子结合在一起,却莫名地增添了一分呆萌色彩。

但这似乎又与东方狍在现实中的成功形成强烈的反差:在鹿科生物中,东方狍是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适应的环境最多样的成功典范之一,如果它真如传言中的不堪,又怎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或许我们探究一下东方狍的独特习性,就会找到答案。

图片:photosflowery.ru

和许多食物链下层的食草动物一样,东方狍的一天是从战战兢兢开始的。在它们的栖息地里,潜伏着许多致命的天敌,大到老虎花豹,小到灰狼猞猁,都把东方狍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如此险峻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东方狍谨小慎微的性格。它们特别喜欢呆在植被层次丰富、郁闭度高的针叶、阔叶林混交地带的山坡上。它的听觉极佳,视力虽然并不是特别出众,但对反射光极其敏感——这使得它们可以在觅食时时刻关注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得益于这些习性,捕食者想逮住一只东方狍是不太容易的,而且森林环境下的捕猎条件稍纵即逝,如果东方狍开始逃窜,捕食者并不会像荒原、草地上的狼群或非洲野犬一样紧追不舍,而是更倾向于重新选择其他目标,这也使得东方狍在逃离一定距离后,习惯于从容地停下来观察是否可以解除警报。这或许就是被我们误会的“傻狍子停下来驻足观看”的真正原因。

图片:naturfoto.cz

许多猎人都会提到,冬天的狍子格外好捉,这或许是因为狍子对极端环境的妥协所导致的。尽管东方狍的食物来源非常广泛,但由于积雪的覆盖,低矮的草本食物变得难以触及,东方狍只得以树木枝条为食。而为了抵御低温和寒风,东方狍需要找到植被足够郁闭可以遮挡寒风的场所维持体能,它们会用蹄子把地上的积雪刨开,打造出一片裸露的卧息地,这个独特的习性或许就是“狍子”之名的本意。这些饥寒交迫的狍子在面对猎人的围捕时,可能没有足够的气力全力逃跑,即便侥幸逃脱,又舍不得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卧息地而再次返回,这就共同导致了狍子冬天更好捕捉的现象。

在冬季,东方狍要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图片:photosflowery.ru

怎样熬过严酷的冬天?

正如我们刚刚讲到,东方狍在冬天的日子并不好过。这甚至影响了它们的繁殖——在鹿科生物中,东方狍的繁殖有些不同寻常。东方狍的妊娠期长达10个月,是所有鹿中妊娠期最长的,如此漫长的妊娠期意味着狍妈妈需要带着身孕熬过一场寒冬。显然,食物的不足会影响胎儿的发育,而东方狍通过胚胎滞育缓解了这个难题。

从7月底或8月初完成交配一直到12月底,东方狍的胚泡几乎完全停滞发育,而在1月初胚泡“复活”,在胚胎发育的最旺盛期,恰好赶上冰消雪融万物复苏的初春,日渐丰富的食物来源得以供应胎儿发育。根据观察,在现存的有蹄类生物中,只有东方狍、西方狍这两种狍子存在胚胎滞育,这正是它们强悍的适应力的侧证。

和大多数鹿一样,东方狍的幼崽出生时,身上也带有白色的斑点,这或许是一种用来提升行动能力不强的幼崽的存活几率的伪装色,而随着幼狍的成长,这些斑点最终会褪去(唯有梅花鹿等少数种是成年以后还带有斑点的),周身蜕变为褐灰色。

刚出生没多久的小狍子,身上披着白色的斑点伪装色。图片:photosflowery.ru

但臀部的白毛是个例外——隐藏在短小的尾巴下的白毛,会在狍子受惊时“炸开”,这或许是因为东方狍喜爱的那种郁密度较高的丛林环境中本就光影斑斓,四散逃开的狍子露出尾部的白毛,会造成捕食者的注意力分散,大大提升了逃生几率,这看似滑稽的举动,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逃生策略。

傻狍子也会长角的

躲过了天敌的侵掠,熬过了寒冬,到了每年的2、3月,公狍便开始长角。初生的角被一层鹿茸所包裹,里边密布的血管为角的发育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支持,而当光照达到12小时以上时,睾酮水平的提升会引发这些能源传输的终止,此时的公狍就会在树干上磨掉角上的茸皮,一对儿三叉角就最终成型了。

刚刚发育而成的狍子角,此时角的茸皮还未褪去。图片:club-caza.com

和我们想象的一样,这种雄性的第二性征更多的是为了争夺交配的权利,一旦繁殖季结束,在11月左右角就会脱落。当然,这种年复一年的循环并不会永远地持续下去,当公狍年老之后,用以生长鹿角的角基就逐渐缩短,最终从额骨上消失,老年的公狍就失去了长角的能力

东方狍的多样性

东方狍分布区域广泛,各族群之间虽然会发生迁徙和基因交流,但总有一些会被地理环境所阻断,形成一些亚种。目前来看,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狍(C. p. mantschuricus)就与分布在西伯利亚狍指名亚种(C. p. pygargus)存在1.61%的平均遗传距离。根据有蹄类的cyt b基因每百万年2%的演化速度(Randi et al., 1996)来推算的话,可估计东北狍与西伯利亚狍指名亚种的分歧时间大约在80万年前。这两个亚种在外观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别:西伯利亚狍在体型和公狍子的角的尺寸上都要比东北狍大一些。

广泛的分布区域和天然的隔离造就了东方狍的多样性,这本是一个物种演化成功的表现,但要是因为人类活动所导致的隔离可就不是那么美好了。由于农业活动和路网的阻隔,狍子们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失去了外界联络的小种群遗传多样性单一,过度的近亲结合会带来幼崽成活率低、遗传病增多、适应性减弱等问题,面临环境的突变时,这些狍子们恐怕真的就傻了眼。

图片:tistory.com

这些年来,我国东北的狍子传统栖息地开始施行禁猎和封山育林政策,狍子的种群数量确实得到了一定恢复,但要达到往日的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前在课本上学过一句:“棒打狍子瓢舀鱼”,这“棒打”一词用得何等微妙啊。我们当然期待狍子的数量可以恢复到这样的程度,但这样一个机敏、坚忍的物种,是否应该再次遭受到“棒打”的命运呢?(审稿:张劲硕,编辑:老猫)

欲知狍子为何变成包子,请速戳>>这里<<。绘图:翼狼Elang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3年的第352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一个男人在流浪。

喜欢他还可以关注

 漫步集 

ID: Have_a_Stroll

陪你  听风  看海  遁入自然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有萌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鹿科 獐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当我遇见你”

2018年,365个文明故事等你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