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天还没到,大闸蟹已经戴起了毛手套

浪里小海豚 物种日历 2019-06-12

“北风响,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

不知不觉品鉴大闸蟹的最佳时节已经到来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概是当下最火,知名度最高的螃蟹。随着冷空气的到来,空气日渐干燥,正值当季的大闸蟹开始成为饕餮食客们的宠儿。

真的不是故意半夜馋你们!图片:东方IC

不足两寸的蟹斗内蕴藏着鲜甜肥嫩的蟹肉和香糯的膏黄,细细品味,足以让人回味整个金秋。在享受这份美味的同时,我们也来了解一下关于大闸蟹的故事。

餐桌上的大闸蟹。图片:Dennis Wong

戴着“手套”的螃蟹

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河蟹、毛蟹,是节肢动物门弓蟹科绒螯蟹属4种蟹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甲壳宽可达8厘米,体重可超500克。

大闸蟹标准照。图片:Sytske Dijksen / wiki commons

大闸蟹的身体圆润,背部墨绿色,腹部灰白,而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那对内外均长满浓密棕褐色绒毛的蟹螯——绒螯蟹一名由此而来。另外,由于蟹螯看起来与连指手套颇有几分相似,它在英文中被称为“中国手套蟹”(Chinese mitten crab)。

中华绒螯蟹毛茸茸的蟹螯。图片:Natural History Museum

戴手套的螃蟹。图片:Caroline Raby / wessexscene.co.uk

同属的4种中,与中华绒螯蟹最相似的是日本绒螯蟹(E. japonica),它的分布范围也与中华绒螯蟹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日本绒螯蟹的个体相对较小,但是要将两者确切地分开的话,还得观察它们两眼间的额齿部分:日本绒螯蟹的额齿呈波纹状,而中华绒螯蟹的额齿则有4个明显的小尖。

日本绒螯蟹的标本,注意额齿的形状。图片:Daderot / wiki commons

中华绒螯蟹的额齿明显更加尖锐。图片:Peter van der Sluijs / wiki commons

另外两种绒螯蟹:狭额绒螯蟹(E. leptognathus)和直额绒螯蟹(E. rectus)的个体就要小多了。这两种绒螯蟹的额齿只分2叶,且螯足只有一面有绒毛。狭额绒螯蟹只在螯足的内面具有绒毛,而直额绒螯蟹只在螯足的外缘具有绒毛。

狭颚绒螯蟹,绒毛只分布在蟹螯内侧。图片:浪里小海豚

大海,生命开始的地方

大闸蟹是一种降河洄游性的蟹类,简单来说,就是生在海水,长在淡水。它们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淡水中度过的,而“蟹至秋冬之交即自江顺流而归诸海”。每年大概这个时候,大闸蟹们性腺成熟,开始向大海迁移,换言之也就是它们膏黄最肥美之时。

每年大闸蟹最好的时间只有那么两三个月。图片:museilyvm

接近成熟的大闸蟹顺着河流向海水迁徙到河口近岸,等来年开春,在盐度和温度的刺激下,会抱对交配。雌性排卵后,受精的卵粒会黏附在腹部的刚毛上。在自然情况下,虱状幼体需要经过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孵化,孵化后的虱状幼体开始在海水中漂浮生活。大闸蟹一生只有一个繁殖周期,完成传宗接代的大事之后,便纷纷死去了。

大闸蟹的交配姿势。图片:seerecht.org

孵化出来的蚤状幼体需要经过5次蜕壳方才蜕变为大眼幼体,每一次蜕壳形体都会增大,而每一次蜕壳也都是一道生死关卡。大眼幼体时期的大闸蟹便开始向淡水靠近,再经历一次脱壳后,大闸蟹即成为幼蟹,腹部卷曲到头胸甲下,失去游泳能力,开始回到淡水中营底栖生活,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接近20次的蜕壳后,螃蟹才开始性成熟,并准备下一个轮回。

大闸蟹的生活史。图中2为蚤状幼体,3为大眼幼体。图片:徐兴川(1994)

兴盛的大闸蟹养殖业

中华绒螯蟹在中国的自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渤海、黄海和东海沿海诸省市均有分布。因为可以在海水与淡水中自由穿梭,与海洋相连通的江河湖泊中也都有它们的足迹,其中不乏远离海洋1000多千米的湖泊。

最初,中国大闸蟹的养殖基本依靠从自然界中捕捞的苗种,然而三种绒螯蟹蟹苗的混杂,以及环境污染和对近岸和河流的改造,让中华绒螯蟹的产量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种情况直到70年代大闸蟹的人工繁殖成功才开始慢慢出现转机。

阳澄湖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图片:张金桥 / 东方IC

现在,在适宜大闸蟹生活的广大地区,大闸蟹养殖业极为兴盛,尤其以华东一带为甚。中国大闸蟹的年产量已突破80万吨,产值超过500亿元。

被“通缉”的螃蟹

一边是对大闸蟹爱不释嘴,而在另一边,人们却最不想看见它们。

当欧洲人看到昆山的这座巨型大闸蟹时,内心一定充满了不理解。图片:靳昕涛 / 东方IC

在中国以外,中华绒螯蟹的自然分布地仅有朝鲜半岛的黄海沿岸地区,本也相安无事,然而随着跨海交流的货轮的往返,这种平静的景象在上世纪初发生了改变。

为了在大海上稳定航行,货船往往会在开动之前装入一定数量的水,到达目的地之后再根据需要放掉。然而从港口里抽进去的可不只有水,大闸蟹也神不知鬼不觉地随着压舱水,来到了欧洲的河流中。

1912年,大闸蟹首次在德国的河流中被发现。由于环境适宜、没有天敌的干扰和人类的捕捞,大闸蟹开始迅猛地繁殖起来。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它们就已经入侵到了泰晤士河、莱茵河等欧洲各大水系,四处泛滥成灾,挖洞破坏水利设施,排挤当地原生物种,成为欧洲各国生态管理者头疼的大问题。

中华绒螯蟹在欧洲的入侵地图,红色为已建立种群,蓝色为未确定是否已建立种群。图片:S. Gollasch / europe-aliens.org

1992年,大闸蟹更是横跨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湾被发现,并顺利地在那里“安家”,尔后的1998年,大闸蟹的降河生殖洄游,更是导致了加州特雷西一处鱼类迁徙通道堵塞,鱼类大量缺氧死亡。现在中华绒螯蟹在美国已经成为被“通缉”的入侵物种了。

你说什么,派中国的吃货去消灭它们?你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中国的入侵物种还没有被吃货消灭完呢,不信?去今天的二条看看吧!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4年的第276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浪里小海豚。


好了,最后一个问题: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关公蟹科 日本关公蟹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