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兽娘动物园》你告诉我:大熊猫的尾巴什么色?

翼狼Elang 物种日历 2020-01-04

不久前,日历娘借着春节问候的名义找到了我这个宅男,并且问了一个非常直击灵魂的问题:

看了《兽娘动物园》第二季么?

事实上……还真没!

《兽娘动物园》这部“动物”+“萌娘”的番剧在2017年播出后曾经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热潮。不过当时出于(在努力创作物种日历的灵魂插画)某些原因,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去看——然后就彻底忘记这件事了。于是,趁着这次日历娘的盛情邀请,同时为了宅心不落人后,我跑去追了最新放送的第二季动画(以下称《兽娘2》)。

这一看,问题就来了:以现实中的动物为原型创作的《兽娘2》,在还原动物的外形和行为方面似乎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让我吐槽回路全开!让我们本着科学精神,带着强烈的剧透来看看这部续作吧。(什么你说拒绝剧透?那么请拖到文末留下好看再走吧。)

鸭?什么鸭?

《兽娘2》开场就把主角换了一遍,除了看板娘薮猫之外,其余的老面孔只在OP里象征性地露了个脸,正片中的常驻角色则变成了一个新的人类少女、老前辈薮猫,以及新登场的猫——狞猫Caracal caracal)。

从左至右为狞猫、人类少女、薮猫。

开水老师曾经介绍过狞猫,标志性的“双马尾”式耳毛可以说是其萌点所在。很可惜,在《兽娘2》的造型上,这一个萌点并没有被很好地展示出来,而是直接简单粗暴地套用了兽娘系列中猫科动物娘的通用模板。我觉得,如果不提示一下她有耳毛,估计也不太会有人发现吧。(猞猁君你听见了吗?)

别以为双马尾就好欺负。图片:Leo za1 / wikimedia

随着剧情推进,三人(兽)小分队遇到了第二季的第一个大槽点——斑嘴鸭。

等等……什么鸭来着?

写作斑嘴鸭,读作斑嘴鸭,唯独长得……不对鸭!

这位Friends自称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却长着一个绿头鸭(A. platyrhynchos)的头。不知道是作画失误还是其他原因,制作组似乎在设定角色的时候把两种长相截然不同的鸭子弄混了。

根据这位Friends脑袋上顶着的动物的特征——绿色的头和脖子,黄色带有黑色斑点的嘴巴,白色的腹部以及深褐色的羽毛——我们可以百分百地肯定这是一只绿头鸭,而且,还是只雄性绿头鸭

头上绿绿的是雄性绿头鸭,另一只为雌性。图片:Richard Bartz / wikimedia

所以,斑嘴鸭到底是什么模样?与绿头鸭不同,斑嘴鸭两性的色型区分并不明显,它们最大的特征是在翅膀上有一处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羽毛(翼镜),以及黑色且前端呈亮黄色的喙。喙前端亮黄色的部分在繁殖期时会出现黑色的斑点,因此才被称为“斑嘴”。

左图可以看到斑嘴鸭的翼镜;右图中,雄性在前,雌性在后。图片:DickDaniels / carolinabirds;ISAKA Yoji / wikimedia

不同亚种的斑嘴鸭,翼镜的颜色会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种斑嘴鸭是《兽娘2》中那样的配色。换句话说,在之前一直备受称赞的“造型用心、体现出动物细节特征”这一点上,《兽娘2》可以说是开场就扑了

黑白不要这么配

当然,本着钻研精神以及对稿子负责的态度,一上来就断言这届兽娘造型有问题还是不太合适。于是我决定多看两集观察观察再说。然而,第二集就给我带来了一波新的冲击。

emmm……

你倒是捂着良心告诉我,哪家大熊猫尾巴是黑色的啊!

熊猫尾巴应该是白色的这件事,在动画角色的设计上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重灾区了。就连《功夫熊猫》这种级别的大制作,也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

表情相当到位。

能够理解的一点是,网上绝大多数大熊猫的照片都观察不到尾巴,它们的肢端又都是黑的,按上黑尾巴反而没有违和感——但,错的就是错的。图片:Cliff / wikimedia

虽然从配色上来说,白色身躯配上黑色尾巴似乎更符合“黑白相间”这个印象。然而正如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所说,这么一改,是漂亮了,但也不自然了。既然是以自然界的动物为蓝本创作的科普向作品,这点小细节上的失误确实太不应该。

这是第二集的另一个槽点,小熊猫标志性的面纹直接被忽略(或者说简化)掉了。

小熊猫(眼睛下方)的面纹是区分个体的重要依据。图片:Mathias Appel / Flickr

不是所有犰狳都那么球

除了外观设计上的失误,在动物行为的展示方面,《兽娘2》似乎也有不太上心的地方。

比如第一集故事中,有两位明显会有重要戏份的角色——大犰狳(Priodontes maximus)和大穿山甲(Smutsia gigantea)——稍稍露了一下脸,还表演了一下“感到害怕就自抱成球”的御敌行为:

“自抱自起”的大穿山甲(左)和大犰狳(右)。

不过很可惜,大穿山甲“一人成团”没啥毛病,大犰狳这么团就有问题了。

我推测,制作组在设计角色时一定看过这样一个视频,所以为大犰狳设计了抱成一团,然后“噗”一下跳起来还原的动作(行为):


犰狳遇到威胁“噗”地蹦起来变成一个球。拍摄者最后很友善地把它放回了草丛中。视频:In The Wild Brazil / YouTube

可事实上,视频中出现的这只犰狳是三带犰狳属(Tolypeutes sp.)的(仔细数数它身上的条带)。犰狳科动物中,只有三带犰狳属的犰狳有这种“一人成团”的独门绝技,包括大犰狳在内的其他几种犰狳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由于无法完美抱团,大犰狳在遭遇袭击时会挖个洞把自己半埋在里面,同时用巨大的爪子牢牢地抓住洞壁,避免柔软的腹部被翻转过来,然后继续打洞直至对方放弃或者跑掉为止。物种日历曾经介绍过的萌物倭犰狳Chlamyphorus truncatus)在这方面更是专家了,其屁股后面甚至演化出了一个“盖子”,只要开始打洞,这个盖子就会把洞壁卡得严严实实,就算捕食者跟进洞来也无可奈何。

长得像寿司的倭犰狳。图片:techeblog.com

生活在野外的圈养动物?

第二集和第三集的故事中,《兽娘2》在动物行为展示上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同一点——在创作的时候,以动物园/海洋馆圈养动物的行为来设计蓝本

比如在第二集中,大熊猫被描述成一种去到哪里都可能会突然睡着的动物——这与野生大熊猫的状态有些出入。由于大熊猫对食物中能量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因此它们在一天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食,这就决定了在野生条件下,大熊猫通常不是在吃,就是在找吃的。虽然一天之中睡眠时间能达到40%~50%,但也会有显著的活动高峰期[注],但至少不会像动画中展示的那样,随时可能倒头就睡。

不过,对于在动物园中被圈养的大熊猫来说,因为没有了寻找食物的活动需要,它们确实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睡觉——动画后半段中出现的滑梯、秋千之类的“人造丰容”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日本动物园中的小熊猫都专注于卖萌,我原本很期待第二集中会小熊猫的行为展示,比如可以倒着从树上爬下来,可以趴在树枝上睡觉不摔下来,遇到危险会举高双手露出肚子发出叫声之类的。结果进度条走完了,我啥都没看到。

最令我惊讶的是第三集的发展——在以“海兽”为标题的一集中登场的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和加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anus),竟然完全是按照动物表演的模式来进行行为展示的

海狮顶球。

不得不说,在动物表演尤其是海洋动物表演已经被逐渐淘汰的今天,以这样的方式来展现动物似乎有点不妥。而且如果像故事中的宽吻海豚和加州海狮那样完全以获得“奖励(Treat)”作为行动的动力,实际上已经算是一种相当严重的刻板行为了。毕竟在野生环境中,海豚和海狮都是出了的名活泼好动贪玩的。

根据(官方尚未正面公开的)设定来分析,海豚和海狮在人类撤离后依然有这样的刻板行为,实在是很讽刺。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些心情

2017年,我出于个人兴趣为当年的物种日历配上了灵魂插画。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么做很有趣”,因此非常随性地开始创作。结果,就连第一天的伊比利亚猞猁我都没画好。如果不是得到日历娘家@hannah的提醒,我可能只会想当然地把伊比利亚猞猁画成一只带耳毛的普通猫,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猞猁的尾巴其实特别短

在积累了各种因为“想当然”而出现的错稿之后,我才慢慢明白一件事:科普向的创作,首先应当尊重严谨的事实,然后它才能是有趣的——这一点,《兽娘动物园》第一季做得相当不错。但是,如果连基本的客观事实都无法呈现的话,这种“科普”将会给受众带来错误的知识和印象。《兽娘2》开播以来的三集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如果只是把《兽娘2》作为一部轻松活泼卖萌的番剧来看,并无大碍。但如果想通过它来了解更多关于动物的知识的话,可就要多翻翻《物种日历》各位作者大大们的文章,小心排排雷咯。

注:特别感谢李彬彬老师关于大熊猫行为习惯的场外指导。

文中未注来源图片均来自《兽娘动物园2》。

本文是物种日历特约稿件,来自物种日历作者@翼狼Elang。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虎鲸表演才不是科普

动物园 vs 艺术馆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