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救命!这里的清洁工是两米长的大蜥蜴

齐硕 物种日历 2021-01-15

在城市这个新生的生态系统中,有不少爬行动物融入其中以求生存,诸如壁虎、石龙子、树蜥等小家伙,人们大多已经见怪不怪。但倘若眼前有一条两米多长的巨蜥在城中悠闲漫步,那定会是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而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东南亚的许多现代化城市,在这些地方,人与巨蜥之间达成了微妙的默契并得以长期共存。

泰国曼谷曾有人在去取钱时,发现一只巨蜥趴在ATM上……图片:Viral Press / YouTube

赛过尔康的大鼻孔

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是东南亚地区最常见的巨蜥种类,广布于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尼群岛以及南亚的斯里兰卡和印度东北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区也有分布。

圆鼻巨蜥。图片:Bernard DUPONT / flickr

它们的体色多以灰黑色为主,缀有浅色的斑点或斑纹,但由于分布地理跨度大,种下亚种和地理色型皆有不同的色斑表现

之所以名为“圆鼻”,是因为它们的鼻孔相对我国所产另一种巨蜥——孟加拉巨蜥(V. bengalensis)那狭长的鼻孔而言更圆润,但这一性状并非其主要鉴别特征,更多人习惯叫它的英文直译名——水巨蜥(water monitor)。

在?看看大鼻孔?图片:Lip Kee / flickr

作为对比,孟加拉巨蜥的鼻孔比较狭长。图片:L. Shyamal / wikimedia

许多人在看到巨蜥的英文名“monitor”或“monitor lizard”一词时会一头雾水,这类大蜥蜴是怎么和“监视器、显示屏”联系在一起的呢?原因在于,巨蜥属Varanus的属名词源waral在阿拉伯语中即为“监视者、巡视者”之意,其原因为不少生活在荒漠地区的巨蜥种类会直立站起,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观察四周环境,提早发现捕食者或猎物。

靠后腿站立来获得更好视野的巨蜥。图片:Justin Burokas / reptilesmagazine

伴水而栖的圆鼻巨蜥具有开阔的视野与丰富的食物资源,令它们不必过得像荒漠中同胞那样辛苦。水环境不仅是它们的觅食、消暑之所,水的浮力也令其活动得更加轻松。

在泳池游泳的圆鼻巨蜥,它们在水中的姿态非常灵活。图片:Varanerd TV / YouTube

巨蜥的呼吸方式与鸟类、鳄鱼近似,呼吸时空气只单向流经肺部,这样的单向呼吸模式可增加单位时间内的空气吸入量,以维持运动时的氧气供应,或在屏息时利用更多氧气。如此说来,圆鼻巨蜥有天生的好水性也就不足为怪了,一口气在水中屏气十几分钟也不成问题。今年年初还有水下摄像师拍摄到圆鼻巨蜥潜入水下12米深的沉船中活动。

第一长的大蜥蜴?

圆鼻巨蜥身形魁梧,肌肉结实,算得上巨蜥中体型较大的成员,大多数个体全长在1.5至2米这个区间内,这其中尾巴的比例占了一大半。

不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斯里兰卡曾报道过一例全长3.21米的记录,如果数据真实准确的话,这一个体已小胜科莫多巨蜥3.12米的全长记录,摘得“最长蜥蜴”的桂冠。但从平均体型、体重、强壮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科莫多巨蜥无疑还是这个星球上的蜥蜴之王。

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即使是不熟悉蜥蜴的人,也能一眼看出科莫多巨蜥的体格要粗壮很多。图片:Thomas Fuhrmann / wikimedia

虽然巨蜥属内云集了蜥蜴家族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但这些“大块头”也有不少“迷你”亲戚。澳大利亚的侏儒巨蜥亚属Varanus (Odatria)的成员大多纤小,全长一般不足1米,其中2014年才被描述的丹皮尔巨蜥(Varanus sparnus)全长20厘米余,体重仅10几克,是现存体型最小的巨蜥,体型还没有些种类的壁虎大。

名叫“巨蜥”,其实体格很迷你的丹皮尔巨蜥。图片: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 YouTube

“四脚蛇”还真不是白叫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相比于其他蜥蜴,巨蜥的行为举止与蛇类更为近似,尤其是分叉的舌头,一收一吐之间确有蛇的影子。

孟加拉巨蜥分叉的舌头。图片:Charles J Sharp / wikimedia

其实早在19世纪,就有学者就蛇类起源这一话题,讨论过蛇、巨蜥与沧龙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蛇类的水生起源假说。虽然目前的化石证据更倾向于蛇类陆生起源,但分子系统学研究也支持三者之间确有联系,巨蜥与蛇类的亲缘关系,甚至比壁虎、石龙子等传统认识上的蜥蜴类群更为接近

现生的有鳞类为一庞大的并系群,但若严格按照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对其划分又不便于公众理解和分类检索,因此现今仍保持林奈分类系统下的类群划分,并在科及科以上的大尺度分类上,多采用类或族的形式代称。

并系群是指分类群中的成员拥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该群中并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例如图中蓝色部分为传统的爬行纲分类单元,但是这一分类单元并没有包含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鸟类),因此爬行纲是一个并系群。图片:wikimedia 汉化:物种日历

与巨蜥、蛇类、沧龙同在一个演化枝上的还有毒蜥、蛇蜥、鬣蜥、鳄蜥等类群,学界将其统称有毒类(Toxicofera)。

毒蜥中大名鼎鼎的希拉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图片:H. van der Ploeg / wikimedia

既然名为有毒类,那巨蜥也是有毒的喽?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蜥蜴中仅有毒蜥科的物种能够分泌毒液,且与蛇类的毒腺系统是相互独立演化而来。

但2005年一篇关于有鳞类毒腺系统演化的文章显示,蛇类与蜥蜴的毒腺为同源器官,且前者的毒腺系统继承于它们长着四条腿的近亲。进一步来说,所有蛇类的共同祖先都能分泌毒液,只不过它们在演化中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一类将毒液摒弃,一类则将这种高效的生化武器发挥到极致。

加蓬咝蝰(Bitis gabonica)的毒牙。图片:Stefan3345 / wikimedia 

蜥蜴(这里仅指有毒类中的蜥蜴类群)也是如此。除毒蜥外的其他类群,大多不再将毒液作为防御武器,仅在下颌还保留有泌毒的腺体,但已不能分泌有效的毒液。巨蜥算得上是它们之间的中间类型——毒腺虽不如毒蜥发达也不至于完全无效,但已不作为首要的捕食或防御手段。

城市中的巨蜥

虽然这些大家伙表面上一副惹不起的样子,但实际上性情慵懒温顺,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捕食和睡觉中度过,只不过偶尔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令它们在当地居民眼中的形象有着明显两极分化:有人将其视为霉运的象征,也有人收养其作为宠物。

不过这里要提醒大家:圆鼻巨蜥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巨蜥属所有物种在大陆皆不可个人饲养


生活于城市中的圆鼻巨蜥多以河道或湿地为家,并在其中充当了垃圾分解者的角色,遇到厨余废物、动物尸体皆来者不拒,囫囵下肚。它们灵敏的“嗅觉”还为警方侦破抛尸等刑事案件送了助攻,只不过它们的撕咬可能也会破坏现场证据,给法医的鉴定造成不小的麻烦。

不过无论如何,城市变得更加洁净也确实还有这些大家伙的一份功劳呢。

生活在城市中的圆鼻巨蜥。图片:vb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254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齐硕。

可爱四脚蛇

变不出彩虹色的变色龙

飞檐走壁全靠脚毛的壁虎

不被查水表的爬宠

活动推荐

物种日历限定赛

👉我与蟑螂不得不说的故事👈

决赛结果已出,来看!

>>>>>尖叫的传送门<<<<<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