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么大沙尘暴,防护林白种了?这些真相你需要知道

江笑川 果壳自然 2023-04-19
近日,一场沙尘暴袭击了几乎整个北方地区。全国15个省区市陆续遭遇扬沙或浮尘天气侵扰,内蒙古中西部局地还可能有强沙尘暴现身。这是今年以来出现的第8个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天气。华北、东北、西北仿佛一瞬间穿越到了火星上,天色昏暗,黄沙蔽天,恍若末日。
这场突然袭击的沙尘暴,让许多人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沙尘暴?我们种了那么多树,都白种了吗?


太长不看版


  • 沙尘暴永远不可能消失。

  • 减少沙尘暴需要在从沙源地上治理,树木有阻挡效果,但对大型沙尘暴阻挡效果有限。

为什么沙尘暴不可能消失?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高广磊副教授介绍说:“沙尘暴形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干燥松散的沙物质、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而这三个因素,每一样都是人类无法完全消除的


干燥松散的沙物质提供了沙尘暴的物质基础。蒙古高原上,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戈壁沙漠。此外,这里还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沙漠。庞大的沙漠存储着大量干燥的沙尘,只待大风袭来,随风迁移


全球沙尘暴主要起源地和传播方向。亚洲中部沙尘暴多发区,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之一。包括了中国北部、蒙古和周围一系列斯坦国。丨[1]


大风是沙尘暴天气的动力来源。而蒙古高原地带恰也是亚洲大风的起源地之一。在大气高压的作用下,大面积无遮无拦的大戈壁上常年大风不止。大风在我国内蒙的草原和沙漠里长驱直入,甚至翻越太行山、燕山等山脉,抵达华北平原。


图中左上的红色部分就算著名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我国西方方向干冷气流的主要来源丨Sinysee 


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沙尘暴的启动机制。春季较其他季节更容易形成局地中小尺度热力性涡旋。尤其是在午后,地面辐射加热最强,气层不稳定,容易激发热力性对流,把沙尘吹向高空[2]。


近地层的沙尘容易在不远处落下,很难远距离传输;但如果沙尘悬浮在高空,那就有了远距离传输的条件,从而生成沙尘暴。


很显然,这么大面积的沙漠我们无法消灭,高压带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也不可能被消除。


“沙尘暴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掉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永远都会发生。我们林业人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如果原有的沙尘暴危害是100,我们可以把沙尘暴危害降低到50、乃至30,但无法将其变成0。”高广磊表示。

那么多树,真的白种了吗?

肯定没有白种。通过我国几十年在植被建设上的努力,沙尘天气发生率明显下降。


1951-2020年3月份北京观象台沙尘日数丨中国气象局


在沙尘治理中,植被一方面可以固定当地沙源,保护地表的沙、土不被风吹走


高广磊介绍,为了防沙治沙,我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的工程,这些工程对于沙尘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2—2015年中国沙漠面积变化丨[3]


例如我国在毛乌素沙地的风沙治理工程。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之间。据新华网报道[4],70年的时间里,榆林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如今的33%,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明沙已经难觅踪影。


毛乌素沙地部分区域现状丨图虫创意


遥感数据显示,仅1992—2015年间,中国沙漠总面积就减少了8.67万平方公里,比京津冀三省市总面积之和还要多[3]。


1992—2015年中国沙漠面积扩张和逆转区域分布丨[3]


高广磊表示,我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成就是杰出的、惊人的,国际社会也高度评价我国荒漠化防治成就。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为世界土地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另一方面,植被建设可以一定程度阻滞沙尘暴传播


沙尘暴在途径森林、城市的时候,地表的这些物体可以吸收沙尘暴的一部分能量,把沙尘暴近地层的一部分沙土固定下来,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沙尘暴,阻挡风沙。


但是沙尘暴垂直高度非常高,十几米、二十几米的树根本防不住上百米沙尘。例如世纪30年代美国的“黑风暴”事件,这次沙尘暴形成了一个高3.2千米的巨大沙尘带[5],这个高度和树的高度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


沙尘暴不仅能穿越防护林,还能翻越一道道山梁丨图虫创意


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举了个比喻:“堤防能挡住海面吹过来的海浪,但是挡不住台风带来的降雨。”


气候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我国的许多沙尘暴也并不是发源于我国,而是邻国,比如蒙古国。


沙尘暴进入中国的入侵地点及次数分布图丨[6]

中国北方沙尘暴移动路径示意图丨[6]


对于来自邻国的沙尘暴,我们就算把国内的沙漠全种上树也不可能完全阻挡。当然,目前我国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商讨应对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1]Muhs D, Prospero J, Baddock M, Gill T (2014) Identifying Sources of Aeolian Mineral Dust: Present and Past. pp. 51-74

[2]刘景涛,郑明倩.华北北部黑风暴的气候学特征[J].气象,1998(02):39-44.

[3]常茜,鹿化煜,吕娜娜,崔梦淳,李海宇.1992—2015年中国沙漠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与气候影响分析[J].中国沙漠,2020,40(01):57-63.

[4]毛乌素:“沙漠”没有消失,只是被人类缚住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6/19/c_1126132736.htm

[5]许绯绯.1934年——持续长达3天的美国“黑风暴”事件[J].环境导报,2003(17):20.

[6]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地理学报,2001(03):316-322.


作者:江笑川

编辑:窗敲雨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果壳(ID:Guokr42)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