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山雀:可不是一般的小白脸

鹰之舞/红嘴蓝鹊 物种日历 2020-01-04

大山雀(Parus major)是欧亚大陆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庭院和公园常见鸟类之一。欧洲鸟类学术界从生态学、行为学、遗传与演化等角度已经对大山雀持续进行了一百多年的学术研究,因此,无论是在民间还是科研领域,大山雀都是知名度极高的鸟类。


北京的大山雀。摄影:@红嘴蓝鹊


北京的大山雀。摄影:@鹰之舞

大山雀属于雀形目山雀科,其学名种加词major就是“大”的意思——这是因为山雀科多数鸟种的体长都在10~12cm左右,而大山雀体长则有14cm,已经是最“大”的山雀了。全世界的大山雀共有37个亚种,每个亚种长得都不太一样,根据长相和分布大致能分成四个亚种组(而分子分类已经把大山雀分成3~4个不同的种)。


新疆的大山雀。图片来源:xj616

大山雀的头部大致为黑色,其中脸颊和枕部为白色(因此大山雀还有个俗名叫“白脸山雀”);喙较粗厚,是雀形目比较典型的杂食的喙,又能吃虫(主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小型爬行动物,甚至小型鸟类)又能吃植物种子;背部灰色,但有的亚种(特别是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北部的亚种们)背部沾绿色;两翼深色,具有一道清晰的白色带状翼斑;尾羽黑色为主,外侧尾羽为白色。大山雀黑色的喉部呈带状向下延伸至腹部中央,与胸、腹两侧的浅色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喜欢管这条黑色的胸前带叫“拉锁”,也是大山雀的重要辨识特征之一。这条“拉锁”的长宽有个体差异,跟遗传和后天营养情况都有关系。


欧洲的大山雀。摄影:@鹰之舞


欧洲的大山雀凿坚果。摄影:@鹰之舞

有趣的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山雀腹部(不算黑色“拉链”)是灰白色的,但在欧洲的大山雀亚种组(广泛分布在从欧洲到新疆的几个亚种,在中国东北也有零星记录)腹部则是鲜艳的黄色,和中国南方的另一种常见山雀——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长得很像。不过二者在分布上并不重叠,且还可以通过翼斑的特征进行区分——绿背山雀有清晰的两道翼斑,而大山雀不论哪个亚种,不论腹部是黄还是白,都只有一道翼斑。


绿背山雀。图片:nature.hc.edu.tw

除了极端生境(如青藏高原腹地和一些沙漠等)之外,中国几乎所有地区都有大山雀的身影。大山雀在城市较常见,特别是在公园里树多的地方遇见它的概率会比较高(在北方,冬季会有更多的大山雀出现在城市里)。大山雀的鸣叫很容易辨识,通常是在一个拔高的尖锐单音节后跟着一连串的有节奏的zizizi。它们很喜欢叫,因此也可以通过叫声来寻找它们。

大山雀是典型的洞巢鸟——它们会充分利用啄木鸟凿出来的树洞、天然树洞以及各种合适的墙洞、电线杆孔、石缝等地儿筑巢繁殖,而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洞,它们也可以自己在树上凿洞,别看它这么小,喙的冲击力还是挺大的,咬人也很疼(别问我怎么知道的)。筑巢的时候它们会在洞内的空间铺上一层苔藓、羽毛和干草等组成的中间呈浅碗状凹陷的衬垫,在凹窝里产卵,每巢大约产卵8~14枚,偶尔还能生更多。它们也很喜欢人工巢箱,因此我们在瑞典做科研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在巢箱里翻到一窝大山雀,被鸟妈妈恐吓一番(不过它们领域性极强,巢与巢之间通常距离较远)。


在巢箱里做恐吓行为的大山雀,全套展开翅膀和尾羽的动作会伴随恐吓的嘶声,爆发力很强。摄影:@鹰之舞

大山雀很聪明,具有较强的后天学习能力(见今天推送的二条内容)。冬天食物少,如果在院子里挂上专门喂鸟的坚果脂肪球,或是腊肉什么的,很容易就能吸引到附近的大山雀来吃。在瑞典的冬天,我们就在5层楼的窗外挂了一只超市里专供的喂鸟的坚果球,大山雀就和其他鸟一起来吃了。


物种日历每天一个物种,带你重新
发现你的城市。微信号:guokrpac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日历娘今日头像

长尾山雀科 银喉长尾山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