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男生想date白人女生,但想娶白人女生吗?

王逅逅 Stoooges三士渡 2020-08-18


前几天,我在的一个微信群里出现了这样一场对话。


一个男生发出了自己的一篇“东欧猎艳”日记。


日记中写道“作为去过40多个国家,与美、俄、德、意等多国妹子有过罗曼史的中国男人,笔者一直非常喜欢通过约会外国妹子来了解异国文化。笔者本是研究国际政经的,看到中国企业是走出去了,但中国男人在国际婚恋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于是想到借着出国商务考察的契机,记录下在以美女闻名的东欧列国的所见所闻,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国男儿“征服世界”。”


这篇文章一在群里发出便遭受各种白眼。



这篇文章其实带出来一个话题:中国男生会想要去“猎艳”外国女生,但是会想要娶外国女生吗?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作为一个中国姑娘,心里是充满偏见的。我觉得大部分中国男生在婚恋问题上就是直男癌,只要涉及到他们自己的利益冲突,就完全不可以让步。跟白人女生在一起纯粹是因为自己可以“长脸”,实际上还是无法走出自己的价值观。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认为中国男生对于白人女生的这种态度有点像一种阶级跨越。然而这种阶级跨越更像是不算财产的阶级跨越,而是思想的阶级跨越。我在大学里有一个法国朋友,父母都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在南美做生意,非常有钱。我记得当时我家里的男性亲戚想让我带一只表回来,然而我也不了解什么人戴什么样的表,于是我去问她,让她问问她爸爸。


结果她爸爸告诉她:黑色的swatch,我已经戴了十年了。


黑色的电子表swatch多少钱呢?490人民币。


我当然没法给亲戚买这个表,估计买回去会被打。490人民币的东西,会被当作敷衍亲戚吧。


后来我就去了商场,买了一只闪亮亮,沉甸甸的大表。


中国男生以约会外国女生为荣的时候,看到的表面就像这些虚无的头衔和资产。然而在发现于头衔和资产之下,要接受的事情对自己眼前利益并无什么帮助之时,便会不知所措。表面上的炫耀资本背后VS背后对于对方价值观的认同,前者赢了。


或者说,如果还在以这个为荣,那就不是真爱。文初提到的那篇文章,和知乎上的各种“约会外国妹子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体现的是一种无法跨越的思想阶级+不能“爱”的人格。就像知乎上的一句话:

然而,在做完这个采访之后,我却对于这个话题有了新的看法。


我选择了相对受过海外高等教育,在中国大陆长大的男性样本,年龄横跨25-40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样本对于外国人没有完全猎奇的心态,而能够挖掘到深处的一些细节。


(声明,所有的采访都是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之上,而非男性给所有女性提出硬性要求。)


1. 最重要的是要会说中文


在采访到的男性中,有一个特地提到了中文水平:“如果真的是想要一段相对平等的,能够深入交流的关系的话,这个外国女生的中文水平一定是要达到相当高的一个水准。”


这可能是一个大部分中国人对外国人不见得有的期待。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以前的跨国恋关系都是一方去融入发达国家的文化,而不是反过来。


婚姻需要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所需要的特质虽然不一定是以国家为维度,“平等”却是最重要的。


“这和中国女生与外国男生交往不太一样:本身是相对自信,强势的一个中国男生,不会想要文化上的不平等,也不会想要因为国家经济原因,用西方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私人关系。” 一个受访者说,“尤其是在国内发展的人来讲,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中去用西方的方式去沟通,你反过来看一看,也会觉得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每天在工作中,95%的内容信息都是以中文来处理的,那么他便习惯于这个社会主要的沟通方式。”


对于这个男生,他认为:“不应该是我单向地去跨到她的文化语境里面去理解她,但她没有办法反过来理解我。”


在婚姻中,一些很微妙的平衡非常必要。即使是在中国人的婚姻里,你家买房,我家买车,或者一人主外,一人主内这样的分工也是为了保持一种相对平衡。而在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男性角色,与一个在国外求学的一个留学生试图去融入当地社会的心态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真的是统一标准的话,那些能在西方社会立足的,嫁给了西方丈夫的亚洲女性,不可能是在(当地)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都不过关的情况下做到的。这个标准对于寻找中国丈夫的西方女性是一致的。如果我的外国女朋友住在北京,她的生活范围无法延展出鼓楼和三里屯的话,我很难想象我们的共同生活,也难以想象在未来生活的规划和社会发展的探讨上,能够与她产生有意义的共鸣。”


然而,另一位现在有美国白人女朋友的受访者认为:说不说中文并不是问题。


“我家里本来就有很多亲戚和外国人结婚的,比如我舅舅就和一个俄罗斯人结婚,我的表哥也是。所以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件新奇的事情。可能家里人也会因为混血小宝宝很可爱而鼓励跨种族的婚姻。”


“最重要的倒不是她会说中文,因为如果真的能走到一起,并在中国生活的话,学中文是很自然的。我的嫂子,舅妈都是这样子。最重要的还是双方能够交流,有比较相似的经历,和说不完的话。”


“未来会在哪里也很重要。我跟大学时的女朋友就这个问题吵过一架。吵架原因是因为不知道以后住在哪,或者是我们如果有孩子的话,孩子在哪里上学。这个当时真吵了一两个小时。”


“那次让我意识到,两个人未来的轨迹是否一样,在哪里发展很重要。这也是我最后和那个女朋友分手的原因。我觉得这和约会中国女孩子是一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总要有一些未来,有一些目的。如果看不到一个终点的异地会很悬。”


2. 最重要的是她能够懂得延迟满足感


一个在北京创业的男生回忆说,7年前在美国中西部读书的时候,身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不多。 回想当时身边的情侣大部分是种族之间内部消化,很少有跨国恋情。偶尔有的也都大部分是外国男生+亚洲女生的组合,极少有亚洲男生+外国女生的组合。


为什么呢?


他说,无非是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认知沟壑。在美国社会对亚裔男生的偏见是很深的,甚至有调查认为亚裔男生和黑人女生处于恋爱食物链的最底层。

首当其冲的两个成见是亚裔男生无趣,偏女性化以及有偏小的生殖器:“我所见到的跨国恋情往往是alpha type的中国男生+思维开放和偏温和的美国女生。”


这样的组合,还是“男强女弱”的模式产物。


“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好的三个朋友留在美国,都在date美国女生。 我自己在大学时期也和美国女生date过,包括白人和亚裔。 至于婚姻,我暂时还没有遇到能够比中国女生更能有深层次交流和共鸣的外国女生。”


“举一个个人的例子:比如我要回国创业,这就很难搞。很难想到一个外国女生能放弃很多到一个没有依靠的地方过男生经常加班的日子。外国女生比较看中当下的感受,她们的价值观里会觉得当下都没有指望,未来的啥美好生活都是空的。她们需要的是当下的陪伴和交流。”


“不过我觉得还是阶层、家庭背景和教育的差异。 每个社会肯定都有这样那样类型的女生。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和比尔盖茨也经常洗碗,这就是一种妥协。”



3. 最重要的是长得好看


“男人大多都只想sex,不会想要commitment,一个是生物性一个是社会性。所以我认为是会想date但是不会想结婚,但和种族无关:老外也有150公斤的姑娘或者jessica alba。”


一个居住海外的程序员这样跟我说:“我认为本能上,任何男的都不会想结婚。越是生活资源充沛,性吸引力强的人,不管是男女,越不想结婚。结婚是一个关系到性关系,生育抚养和金钱的合同关系。婚姻在中国包含了许多peer pressure因素:两个人在一起更可能承担起一套房子,满足家族期望,在贫穷地区没有社会福利,你的福利主要靠年轻时的投资,投资主要表现形式为生儿子—孩子将来养你。套住这种生育抚养模式的中国传统,结婚成了男女共同投资养老的重要起点。”


“婚姻概念本身就不同,老外结婚娶嫁的人是你,孝敬父母这个概念是0。”


看到我在微信那头的沉默,他马上打了一行字:“希望这个答案可以被接受。”


4. 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爱好和新鲜感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包括我),还是没机会date外国女生的,只是没机会而已。"


这位受访者是一个常驻国内,然而经常去国外出差的外企员工。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觉得很多人会去娶外国女生的。高层次精神交流就是扯淡:结婚之后你不可能每天都是在高层次精神交流,绝大多数都是处理柴米油盐,处理经济。”


“不要说和外国妞儿了,就是中国人找一个中国人,能有多少深层次的交流?去娶一个不能进行深层次交流,但是每天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碰撞的人,我觉得也挺好的。我有个同学在白俄罗斯留学,找了个对象是俄罗斯人。他们纯属没法儿深入交流:他的俄语不怎么样,女的中文也不怎么样,而且他回到老家工作还说方言。他们就是比较低层次的交流,欲望的结合--然而我觉得也没问题。”


“我比较喜欢运动,想能找一个跟我一起去跑马拉松啊,一起去跑越野100公里的人。我觉得这样的老外挺多的!我不指望特别深层次的交流,只要有共同的爱好就可以。”


“这种组合吧,最终就是为能够接受不同文化的人准备的。”


5. 最重要的不是国籍,而是她的阶层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感觉美国人大学时期没有那么复杂,想的没那么多。 社会经验不丰富。包括现在,我们美国同龄人(26,27岁)除了创业的和富二代官二代,社会经验基本是白纸。我觉得中国男性在国外找不到适合的外国女性还是阶层的错配。 中国留学生的家庭基本都是中上流,而去学校接触的人大部分不是美国社会的中上流。”


一个男生无奈地表示,自己很难够到Ivanka Trump那样的女性。


“你想想一个美国old money的女儿,约会一个来自东方的留学生,兄弟姐妹会party的时候短期开心开心可以,长期严肃的交往会让女生遭受来自各界的压力。”


“Old money的子女往往熟谙各种古典文化典籍,会说多种语言,历史哲学音乐政治样样通。普通中国男生根本没有办法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当然有特例——要么是在一个领域特别有成绩的,或者特别出名的,或者特别有魅力的。这些中国男生也是在哪儿都会被异性疯抢的。”

在爱情中,寻找一种不断的平衡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很多亚洲女性配白人男性的关系会受人诟病,因为从外表来看就是亚洲女性完全融入了西方的体系,而白人男性只是在邀请一个外人进入自己的文化。


而如果两个人真的相爱,爱情的延续是建立在对对方的全盘接受上的。


如果对于对方的文化的核心部分无法认可,的确很难建立长久的感情。


比如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爱情。戴乃迭是英国人,也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自40年代起定居中国,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夫妻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 红楼梦 》,于1999年于北京逝世,在二战时期与丈夫杨宪益一起发文章、演讲、募捐,抗日。


晚年的戴乃迭幽默地对朋友们说:我爱的不是杨宪益,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看过一篇关于刘烨妻子安娜在北京的文章。那是他们认识之前,她就在北京已经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了。


如今,“安娜也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坚持让儿女也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过年的时候,让诺一和霓娜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


歌手张玮玮说在聚会上,诺一唱起了很多他们的歌,他特别惊讶,“完全想象不出来一个那样的小孩,嘴里唱出《眼望着北方》,简直太神奇了。他为什么会唱那些歌,你就能想到安娜抱着诺一,哄诺一睡觉的时候给他唱着那些歌。”



对于法国人而言,对长辈的磕头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要从根本上理解非反抗,再到意识到这件事情对于一个跨国家庭的重要性,这需要非常高的情商与素质。


正如一个朋友所说:“中国人结婚还有很多没法妥协呢,中外组合的肯定难度更大。”


最终,我觉得任何跨国的关系,不仅是爱情,也有友谊,商业关系,等等……都需要一种程度上的文化平等。而文化平等的前提则是不能只看到表面,而要了解为什么。


中国婚姻中的彩礼制度其实就是减少不安全感,也许不需要有房有车,但是男方提供经济基础是在社会福利不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而在传统中的外国男+中国女组合之下,男方一般是有这样的经济基础的。不过,经济基础也并不能够保证一段美满的婚姻,只能让非常普通的婚姻关系简单一点。


而在中国男+外国女的组合之下,女方需要理解传统中国家庭和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到一个家庭的走向,以及两人的事业发展。而对于发达国家的女性而言,能够把中国文化理解到这个深度,并且在这样的期待中牺牲一些自己的独立与个人主义,找到家庭中的平衡实属不易。而在这个过程中,男性也要对伴侣表示支持,并且在大环境下保护伴侣自己的文化。


这样的关系,也许国界并不是界限,而是爱与理解。


想起《欲望都市》最后一集中,在两个美国人中发生了一件很“中国”的事情。


律师女强人米兰达的丈夫史蒂夫的妈妈生病,他俩一起来到史蒂夫妈妈住的地方,不仅一团糟,还有蟑螂。


这个时候,一向强硬的米兰达说:


后来,米兰达家里从来看不惯她的阿姨在一个晚上,过来跟她说:


注:作者授权三士渡首发,如需转载请和三士渡联系

王逅逅

三士渡特约撰稿人,毕业于Haverford College英语文学系,独立撰稿人,淘宝店主。微博:@_王逅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