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给名校送钱的家长们
2019年春天,“名校申请咨询师”们的走后门业务全面曝光,被冠名“美国史上最大名校入学舞弊案”(戳左侧链接🔗获取往期相关文章)。涉案的30余位家长,花了远远不够捐幢楼或设立个奖学金的钱,伪造标化成绩,编造运动员档案,把贿赂搞成慈善来避税,顺利把子女送进33所北美高等学府。
十月底,涉案家长中的11位被指控触犯联邦法律,其中有演员,有时尚设计师,虽不是什么大富豪,也都是平日里的名流。他们走了捷径中的捷径,在原本已经妥协的公平之上,再次私自拨动了砝码。比起给大学提供大额的资金补助(例如潘石屹给哈佛的1500万美金),这些家长企图用最少量的经济投入,完成最精准的走后门姿势,在大学录取这临门一脚上,踹出一条完全无视公平竞争的道路。
这是一件不折不扣的丑闻,打破了本科录取的相对公平。同时,这也不是一则丑闻那么简单,引用涉案家长Robert Zangrillo的辩护律师一句鬼话:“Zangrillo先生坚决否认今天的任何一项指控。向大学捐赠的行为被视作联邦犯罪,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这样的聊天角度很有趣,让花25万贿赂一名水球教练,和花1500万捐幢楼,仿佛变成了能摆上同一个台面的“善举”。不明就里的观众,或者说像我这样,25万美金和1500万美金,反正都拿不出的观众,思路就很容易被带跑:这就是一个有钱人给大学送钱的故事,天下乌鸦一般黑,和我能有什么关系。
但事实上:送钱的数额和姿势,是有区别的;有钱人花钱提高孩子的录取机会,和社会上其他人也非常有关系。
什么是犯罪,什么是慈善,他们之间有一条沟,有一道墙。明着捐1500万和暗着送25万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这个区别,是数额的区别,因为它能为高校运营提供的帮助不同;这个区别,也是性质的区别,这25万刀可一美分也不会进贫困生口袋。
首先确定的是,给大学送钱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大学的实际教育支出,其实远远高于学生缴纳的学费总额。即使是交了全额学费来读书,学校招这个学生也是亏本的。亏本生意没人会做,对于公立学校来说,钱不够还可以指望政府;但私立学校就只能靠金主爸爸们发善心了。
“关注种族多样性和弱势群体”需要经济基础,高校无可避免地需要放出一些招生名额给有钱人,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若是没有这些收入,本就入不敷出的私立学校是无力承担贫困生奖学金的。
所以,如果因为此次舞弊案,就在入学公平上大做文章,指责大学给有钱人降低录取标准,就是大错特错。在一些私立大学,私人捐助能解决掉学校运营资金需求的三分之一。在指责特权阶层获得录取优惠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他们为高校营运带来的好处。
即使是那些标榜need-blind的私立学校,比如哈耶普MIT和Amherst这些申请难度高过天际的名校,对于申请者们的家境和财力也是了如指掌的。在标化成绩和文书这些申请材料以外,经济能力也是招生考量之一。
再说说此次招生丑闻中浮现的入学捷径——非营利性体育运动。在大学这间“公司”里,体育部门是一个实打实的花钱部门。大学需要靠薪酬吸引有能力的教练,也需要靠入学优惠吸纳优秀的运动员,这些都要求高额的成本。
然而,根据美国教育部发布的EADA报告显示,大学并不能通过体育运动获得盈利。这就意味着:包括教练工资在内的所有体育支出,都要靠等量的收入来填补。这个收入从哪里来呢?只能是大量依赖私人捐赠了。
图:藤校体育教练总收入对比
以藤校体育盈利榜单上垫底的布朗大学为例。布朗在2017-2018年在教练身上的投入也高达6,167,718美元。这笔支出对大学来说非常真实,分摊到每个教练头上,就有点差强人意。布朗的体育总监Jack Hayes直言:“我们一如既往地希望用高薪吸引体育人才,但如今我们所能提供的也着实有限。”
想象一下,你的部门老大动辄哭穷,你的工资不高不低且不涨,你发现帮助一个“假运动员”入学能拿到好一笔不错的“酬劳”,你会不会有可能心动?
在这样的诱惑下,不是每个人都有底气和清醒说:对不起客官,我不收贿赂,您把这笔走后门预算增加十几倍,和我校其他部门联系。
那么,那些有足够的清醒、让行贿家长出门左拐的教职员工,有没有获得大学的支持呢?舞弊案一出,让人震惊的并不是家长们的不择手段,他们的企图心还算在情理之中,真正意料之外的是大学对受贿的坐视不管。掌握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收取少部分富人子弟的私人捐赠,并为更多人提供受教育机会,是大学力所能及和力所应及的公平,漠视此项职责是大学的失责。
因此,在募集资金这件事情上,大学应该承担很多责任。一方面,要保证有足够的钱来实现自身运作和扶持有需求的学生;另一方面,校方也有责任管理这笔钱的来路和去向。尤其是涉及到通过捐赠帮助子女入学这一部分,校方处理是否得当,和录取公平息息相关。
我们应该鼓励大学向有钱人收钱,因为这构建了录取相对公平的经济基础。在我们成长和生活的世界里,资源总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增加自己的生存筹码。在本科录取这一基础教育终点站作弊,固然非常瞩目;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站,其实都可以“作弊”。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的教育起点就不一样了。有学区房、有高额补课费投入的家长,可以去顶尖的国际学校排队,可以在孩子表现不好的节骨眼上给他后备选项,可以给一条原本就顺利的升学道路锦上添花。在高考、考研作弊入刑的我国,入学考试的公平得到了强调,但走向这个公平竞争点的道路千差万别。
因为有这些不公平,我们就不追赶了吗?不是的,有很多坚韧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追赶,并且知道自己的进步,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终点靠近别人的起点。在一条不可能公平的道路上奔跑,最大的价值是奔跑本身。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心里有终点,也有每时每刻的警醒和动力;一个勇敢的战士,击败的是残酷的对手,收获的是自己内心的平静。
说到底,我们承认,甚至鼓励大学接受捐赠并接纳富人子女入学,是认可了一部分人的特权和另一部分人的弱势。而达成这种不公平的“平衡”,实际上强调了普通人家孩子的努力,并在经济上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享受努力成果的可能性。
给大学送钱从来都没错,错的只是姿势。希望这桩入学舞弊案的曝光,能帮助我们直面并接纳所谓的“不公平”,并且能看到“不公平”背后更多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