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17 | 斯坦福录取:一个人成为模范,又从模范回到人
小鲤鱼是今年斯坦福REA录取的14名中国学生之一,她自己却不愿把这篇文章看作是申请干货之类的。用她的话说:“我不希望大家从我身上学到什么...”。这大概是她对高中时代的总结,关于人生和自我的思考,以及身为一枚活泼的拖延患者,对这场欢乐短暂的申请季的精准点评(吐槽)。
REA翠录档案
小鲤鱼
美高
标化:托福:115+
SAT 1:1550+
SAT 2:数学800
物理780
夏校:斯坦福夏校
主要活动:解字APP创始人,学生会
申请专业:语言学
Q1
为什么会选择REA斯坦福?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我一直对具体的各个大学没有太强烈的感觉,不是因为不了解它们,而是因为无法判断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大学生活。中学的体验,不管是形式、内容还是目的都很不一样,所以也没什么参考价值。
如果我既没有吃过芒果也没有吃过菠萝,我怎么判断我是想吃四年的芒果糯米饭,还是菠萝炒饭?
所以选斯坦福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比较中庸和自由,对于我这种兴趣满地都是、每天都仿佛在“顿悟”、并推翻前一天的“顿悟”的不稳定体比较友好。
Q2
高中做很多活动的动力是?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最真实的答案可能是:习惯性努力 + 不甘于、甚至是惧怕平庸,就像玩游戏的时候,哪怕不会得到任何实质的好处也想赢。
我初中在本地某名校的数学实验班。我们的班主任说,我们的目标是“达到优秀,保持优秀,习惯优秀”。我不管在表现上还是观念上都是这种教育理念的模范产物。最初“追求优秀”自然是为了实际的好处,比如学好小学奥数是为了进好初中,进好初中是为了进好高中,等等。但时间一长,“优秀”就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追求,没有选择余地,跟早上起床要洗脸刷牙一样。
虽然初中过得还算轻松,但我一直模糊地恐惧着将来某日会不再“优秀”,毕竟擅长考试只是一种很有局限的能力,只不过其重要性在学生时代被无限放大了。《伤仲永》那篇课文读得我心惶惶。“泯然众人”似乎会是大多数“学霸”的结局,毕竟站在一个完整、开放的社会的顶端,远难于站于人数有限、竞争形式单一的成绩排名顶端。所以哪怕我当了很多年别人家的小孩,在今年前,我从来都没产生过“我很厉害”的想法。
刚到美高时,面对新的游戏规则(比如文科课程需要大量英语阅读和写作,课外活动需要各种我没有锻炼过的“软技能”),我默认会被碾压,所以需要十分努力,抓住一切机会。我记得九年级入学之前那个暑假,我妈跟我讲:学校历年的校报主编都是中国学生,大学走向都很好,是一个优质的校内领导力活动。那我当然就加入了校报,一心争取在十二年级当上主编。
结果十年级时,学校的文艺杂志因为原本的指导老师不在,从上到下都划水,直到学年快结束都一刊没发,于是我和我室友(作为头衔都没有的打杂人员)强行接手,在临时顶替的老师的帮助下出了两刊,第二年自然地成了主编,继续兢兢业业。学年末,杂志有了线上版,投稿数翻了不止一倍,团队有了书面的制度和教程,指导老师给的评价很高,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喜欢这个活动。我当时觉得:做了就要做好,能做好就要做。
Q3
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变强了?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我还是无法接受说“我很强”这种话(鸡皮疙瘩掉一地),感觉更接近于“我不虚了”(四川话“虚”=“怂怕”)。
今年初夏算一个转折点吧。
首先是成功竞选了monitor(类似于学生会)。如果说中国的学生会是80%的CCTV加20%的湖南卫视,我高中学生会至少有65%的湖南卫视成分。
我之前从来没想过竞选——我很容易害羞和尴尬,不擅长当众搞笑、调动氛围或者任何形式的即兴,而且很抵触一般意义上的社交,没有太多朋友——怎么看怎么没胜算。
当时想去尝试一下,一是因为好奇上了三年的学校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是怎样的,二是希望学生会里能有个代表国际学生的声音,三是因为我不想再带一年Asian Student Alliance了——再让我筹划一次春节那一周的十来个活动我会哭。所以我写了竞选稿(因为是我所以当然插入了表情包),然后和其他竞选者一起上台,即兴回答当时学生会成员的灵魂拷问。
整个四十分钟,我都在不可控制地、剧烈地发抖,从牙齿抖到脚趾,以至于我每一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担心自己会因为过于僵硬而无法拉开下颚说话,或是左脚绊右脚摔个狗啃泥。抖到后面已经没力气抖了也还是停不下来。
神奇的是,后来很多人告诉我,我不管是声音、表情还是回答内容,都冷静到像是提前准备过了每个问题。我:?????
第二件事是意外进了语奥中国国家队。
要解释它的意义,得先讲一下背景故事:几个月前,我在准备了一整年的NACLO(北美语奥)后,连决赛(10%)都没有进。考虑到我有同学纯粹玩玩、裸考进决赛,又回想起小学时被奥数支配的恐惧,我觉得我是时候接受我的智商天花板了——这是除了“人必有一死”以外最能打击我的认知。
但过了不久,我一反常态地决定不要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虽然我明显搞不好语奥,但我非要继续搞语奥。国赛报名就折腾了大半个月——辗转找了很多人,才终于在原来初中的高中国际部抓到了三个壮丁,办好手续组队参赛。
接下来就开始挤时间刷题。哪怕睡不够觉,哪怕每次做完题对答案时都悲从中来,第二天起床总还是继续想刷题——自此,我再也不敢嫌弃“XX虐我千百遍,我待XX如初恋”这个句式矫情了。
到六月底的时候,我开始感到基本上想做的事都可以做好,哪怕一开始不太行,至少都有希望在将来能做好,于是自产自销了如下鸡汤:
我和我做的事(学业,活动,比赛等等)之间的关系像某种崩坏的恋爱关系(toxic relationship):经常吵架(=熬夜,焦虑,疲劳),吵的时候很痛苦,但因为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令人沉迷的甜蜜时光(=取得成就),而且无法想象一旦离开对方还能怎么过日子,所以一直分不了手。
我害怕平庸的本质是害怕生命没有意义。“取得成就”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够占据我的注意力,让我短期内忘掉“我会死”这个从小让我绝望的问题。
然而成就并不能真正填满意义的缺口。哪怕我明天得了诺贝尔奖或者成了某大公司的总裁,我会就此感觉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吗?不会。那要怎么样才能感觉有意义呢?得全知全能全善。那不就成上帝了吗?
姑且还是只看至少有可能的成就吧。如果人生目标是过上稳定富裕的中产生活(医生、律师、工程师之类),那确实有已知的局部最优解,按部就班,加起来就是全局最优解。
至少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上述这种舒适但能一眼望穿的人生也太没意思了。但如果想影响力再上一个台阶,就没有什么套路可循了,外在、随机的因素太多、变化太快。
既然感兴趣的事情基本都可以做好,而生命有限,就不用为了“优秀”而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追求该阶段特定的“优秀”了。不如放飞自我,挑想做的事情来做,自己总归是养得活,至于最后能不能成大器,看命,至少过得比较幸福。哪怕以最终结果为导向,也得要做有认同感的事,才耐得住攀登雄峰的漫漫寂寞吧。
大家都是人。一百年后都会死,两百年后都会没人记得。谁也不比我好,谁也不比我差。
总结:不再觉得需要证明自己了——没什么好证明的,也证明不了什么。
最后再讲一个插曲:IOL(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期间,韩国主办方搞的一些文化活动中有一个韩舞workshop,跳防弹少年团的《Boy with Luv》。那个时候我刚粉上他们,是勉强能分清楚金南俊和朴智旻的程度(他们长得并不像)。
虽然我从小身体协调能力为负,经常在看到一个迎面走来的人时做出避让的动作并仍然撞到对方,但我还是兴高采烈地去了此workshop。舞里面有很多蹦蹦跳跳的动作。在我使劲蹦跳的时候,可能脑子里的多巴胺突然开窍了,我感到无比快乐:我只存在于每一个当下的瞬间,快乐也就在那一个瞬间,和过去、将来都无关,raw and real。这是我三年里——或者更长时间里——最快乐的半个小时。
也许哪天我想通了,就去出家了,嘿。
Q4
如何应对父母的期望/焦虑?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理论指导:纪伯伦的《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借你们而来,而非从你们而来。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弓会在射者手中弯曲——让这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实际操作1:如果父母的评论或提问基本没有建设性,可以尝试签署《三不条约》,即不问文书进度、不问文书内容、不问GPA(具体内容酌情调整),理由是避免浪费孩子申请季本来就紧张的时间和精力。
实际操作2:指出你的保底职业是教英语,不仅不会饿死街头而且挺赚钱的这一事实。
Q5
如何在申请中展现优势?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主文书的主题是由弹古筝引发的对 value of idiosyncracy(本土化翻译 =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和跨文化沟通的思考。
Intellectual的补充文书写的是受到我妈的川味英语启迪,对“口音”的探索。
Roommate的补充文书主要是列了一堆我想和人讨论的沙雕问题, 比如:亚马逊的人工智能管家叫Alexa,和古希腊语中的“我说(简单过去式)”听起来很像,所以当一个人说,“Alexa, turn on the light” 的时候,就像在说,“I said, turn on the light”,听起来非常反乌托邦——不仅以自我为中心(“我说xx”取代通常的“请你xx”,抹掉了被使唤对象的存在感),且让人想起“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Meaning的补充文书写的是从小对死亡的恐惧和08年的地震。
文书写着写着,我开始坚持两个原则(更恰当地说,我发现如果不这样写,我就不会喜欢我写出来的东西,从而根本就不会开始写):
1.不写活动(除非题目明确要求写)。我觉得我的活动没什么好写的,很多是因机缘巧合而开始,抱着有始有终的心态而继续,说实话换了别的我也会好好做的,故而它们对于“我是谁”的问题只能提供“负责”、“努力”这样浅层的回答。比起锅还是锅里沸腾的热水比较重要。
2.文书读起来不能有“这是一篇文书”的感觉。哪怕是“用五个词来描述你”这种直白的问题,我也拒绝妥协,最后写了:
fluid,
sponge,
-Bob memes,
hyphens.
我记得写出这个之后我傻乐了很久……
然后我拿到斯坦福面试了,但斯坦福并非筛选性给面试,主要看当地找不找得到有空的校友,如果有的话,提交申请过后,隔几天会收到邮件的,不需要额外申请。另外我是在美高,学校在中国大陆的申请人好像一般并不会收到面试,所以地区也有关系。
Q6
对于拖延,有啥想说的?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是的,我是一条大拖狗,截止前3分20秒提交申请的那种。对不起三士渡各位大哥,感谢大哥的不离不弃,汪,爱您们。
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没动力。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彻底地把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从大学申请结果中剥离出来了。说得俗一点就是,我几斤几两我自己心里有数,不需要一个用几分钟看了我十几页纸的陌生人来告诉我,更何况大学选人是要全局最优化,而不是单纯地挑最“好”的个体。既然如此,即使被很难录的大学录取也不会让我有成就感,所以就完全没有那种“为了梦想而奋斗”的热血。
但这不足以解释一切,毕竟能去更“好”的大学实际上还是有一些优势的,虽然差别远没有国内大。所以第二个原因是我太累了。我感觉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没有真正的休息过,高中也一直高度紧张,所以申请季开始的时候,我已经需要使劲戳才会蹦跶一下了。感谢各位大哥坚持不懈地戳我。
还有一个次要原因是,每当我因为过于拖延而感到一丝羞愧的时候,都会发现咳嗽比我更拖,所以脸皮逐渐厚了起来。
Q7
你有跟校友聊过么?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有一个关系很好的高中学姐(三士渡的前学员+现导师,当初把我拐入三士渡的好人)在斯坦福,所以在写“说一件你想在斯坦福做的事情”这个补充文书的时候去问了她在斯坦福喜欢什么。
她:哇我一下子想不出来?我喜欢的都是什么,每周二的菜市场啊……
我:菜市场?
她:就是本地人到学校来摆摊,可以吃到凉皮啊,印度菜啊,附近摘的水果啊……
然后我就心动了,我真的喜欢菜市场!最后也确实写了菜市场!
Q8
申请季有趣的小故事?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十月的某一天,我的养生群里:
《文书》
作者:我
弱小可怜又无助
就像一只小白兔
只有芹菜没菠菜
吃了还是写不出
《白兔》
作者:zzh
小白兔 白又白
两只爪子写起来
只吃芹菜没菠菜
写不出来不可爱
《芹菜》
作者:xtt
芹菜真的好可怜
好吃却还有人嫌
这只兔子真是坏
写不出来怪芹菜
Q9
申请季最想感谢的人?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感谢三士渡的朋友们在我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时候把我拍死,又在我瘫在地上不动弹的时候拉我起来喂鸡汤。对于我这种进度全靠半夜激情写稿的人来说,这太重要了。
抛开“申请季”这个限制,我很感激认识了一些学校外、甚至非同龄的有意思的人,可能一直都没见过面,但可以半夜跨时区瞎谈,可以一起搞事情,让我的日常生活变得生动和快乐很多。
Q10
明年入学前的计划?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学日语和韩语,去日本和韩国,最后一次搞搞语奥,锻炼身体,看书,看书,看书,画画,弹琴,练字,跳舞,学乐理,打游戏,看一场演唱会(如果有且能抢到票的话),练习正确的坐姿和站姿,看电影,研究日常任务的优化空间,观察自己的行为习惯,到都江堰去待一会儿,尝试入门古诗词,短期实习或者工作,探索一下成都内我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每个不下雨的晚上和家人出门散步,开公众号“鲤鱼跳车门”记录“想出来时把自己牛逼坏了、但半年后打死也不想认”的瞎猫烂理。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我累死真的不是别人的错。
Q11
有什么话想对朋友们说?
小鲤鱼
Stanford Class of 2024'
申请季确实挺苦逼的,可能每个人的难受源泉不一样,但貌似少有人能无痛申请。所以苦中作乐很重要。
比如写一些不可能提交的答案:
或者做一些没有营养的memes:
或者画一些小学生画风的火柴人:
加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