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少年团的文学奇幻之旅
Billboard最佳团体奖、Billboard最佳社群媒体艺人奖、Billboard二百强专辑前十,两次登上艾伦秀,受邀作为颁奖嘉宾和表演者出席格莱美奖颁奖典礼…在防弹少年团之前,放眼亚洲演艺圈,似乎还没有哪个艺人/团体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世界弹」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哪怕你不追韩星,你也一定听过防弹少年团的名字。2017年,韩国旅游发展局对来自111个国家的海外粉丝进行了调查,最受欢迎的K-pop歌手不是EXO,也不是少女时代,而是防弹少年团。
2018年,防弹少年团出席联合国活动并发表演讲
防弹少年团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甚至于被美媒盛赞为“the biggest boy band in the world”?有人说是因为精准和独特的定位,有人说是因为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音乐。新旧融合的曲风和富有文学性与连贯性的叙事,使他们有别于其他流水线生产的偶像男团,而以嘻哈的真诚为根基的创作态度与表达,真实地展现了青春期少年成长的迷茫与伤痛,触动了万千少男少女的心。
防弹少年团的成功,是否意味着他们代表的K-pop文化不再是非主流,且具备了世界级的影响力?这对于全球化浪潮中,处在文化交流前沿的留学生,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今天的访问对象,三士渡文书导师Larry,会从一个过往留学生的视角出发,告诉我们他的观察与思考。
注:下文使用“BTS”代替“防弹少年团”
Larry 张博 三士渡文书导师
北京大学英语文学硕士,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好阅读、写作。
01
美妙的初遇沉沦体验
怎么了解到BTS的?
《Butterfly》。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还不知道BTS,只是被旋律打动。我在说唱的部分听到了“Kafka”的发音,觉得不会这么巧韩语也有这个发音吧?出于好奇我去查了,才知道它说的就是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的著名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田村卡夫卡为了逃避弑父娶母的预言,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的故事。
歌词借用蝴蝶来抒发一种害怕失去所爱之人的情感,放手就会失去,抓太紧又会折断它的翅膀。抒情但不老套,有很强烈的少年感。如果当时听到的是一首特别“躁”的歌估计我就和BTS擦肩而过了。
在此之前了解过K-pop吗?
之前对K-pop的了解仅限于韩国R&B音乐,第一次听Dean的《D(Half Moon)》非常惊艳,包括后来听Crush、Loco、Primary的歌都有类似的感觉,范儿很正,但本质上都是西方根源音乐的东西,换成欧美歌手用英文来演绎也毫无违和感。但BTS很多作品一听就非常“东方”,早期的作品比如《Butterfly》,《Run》, 《Serendipity》都是亚洲文化的底色,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Dean,韩国歌手兼音乐制作人,2015年在美国出道;Crush,韩国R&B及嘻哈音乐人;Loco,韩国饶舌歌手;Primary,韩国嘻哈音乐人及音乐制作人。
02
打破成见的“世界弹”
作为男团的BTS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BTS的首张韩语正规专辑,主打曲为《Danger》
BTS早期的作品有很多嘻哈元素,比如《Dark & Wild》,但这在韩国男团中并不独特,而我对BTS建立起印象是看了他们的MV以后,特别是《血汗泪》、《Fire》、《Not Today》,完全颠覆了我对男团的认知,当时我就惊呼,“原来男团还能这么搞!”在此之前我对男团的认知还停留在后街男孩、One Direction之类的…MV场景大多都是沙滩和美女,我喜欢美女但美女看都不看我一眼这种的。BTS的MV,无论从舞蹈动作、妆发造型,还是制作水准上都全面碾压我所熟知的欧美男团。
不过我后来发现BTS并不是唯一一支优秀的男团,像EXO、Bigbang这些主流男团的MV也非常有艺术性,概念很超前。K-pop与其说是一种音乐类别,不如说是一种视听娱乐文化,光“听”不“看”是无法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的。难怪之前和我一起读博的韩国同学得知我只听音乐不看MV之后大呼“你错过太多了(You're missing a lot)!”
有没有感受到BTS音乐的文学性?
他们的第二张专辑《WINGS》的概念便是以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为整体架构的。
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是一部成长小说,少年Emil Sinclair对人生充满困惑,难以分清现实和虚幻。
专辑主打歌《血汗泪》的MV通过反叛上帝的堕落天使和古希腊神话中的蜡翼少年依卡鲁斯(Icarus)来表现成长的苦痛、挣扎和蜕变,特别是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精神世界与虚幻表象之间的抉择。
MV片头, Jin凝视着勃鲁盖尔(Bruegel)的名画《叛逆天使的堕落》(The Fall of the Rebel Angels)
Jin对面黑色翅膀的雕像代表堕落的天使,也是V的化身
V在回眸一笑之后纵身一跃,此处的背景是勃鲁盖尔的另一幅名画《依卡鲁斯的堕落风景》(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
这首MV似乎是在说,困惑、彷徨,混乱既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长的土壤,MV里引用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句话“为了能够创造一颗舞动的新星,人们必须在心中怀着混乱”(Man muss noch Chaos in sich haben, um einen tanzenden Stern gebären zu können),意味深长。
黄色部分的雕塑是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圣殇》
MV结尾Jin的脸庞碎裂
MV结尾华彩的部分用安迪·沃霍尔式的波普色系把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殇》(Pietà)从大理石的灰白色变成了黄色和粉色,最后爆裂开来,绚烂至极,包括结尾Jin的面庞如雕像般碎裂似乎都是某种表象崩塌和幻灭的隐喻。这是BTS的一次“圣像破坏运动”,而“idol”的宗教和流行双重意义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03
欧美文化单向输出的逆潮
BTS走红给了你什么启发?
我前面提到的Jimin的单曲《Serendipity》,很大程度上能代表我听音乐、看电影和读书的心态。很多时候我都是从一部作品、一首歌进入一个我之前完全不了解的世界,类似钱锺书说的“管窥锥指”。这些看似“机缘巧合”的偶遇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必然的,如果没有为这种不期而遇留出心灵空间以及足够的“天真”,可能这种serendipity就永远也不会发生,这也是BTS教会我的东西。
*serendipity:英文单词,意为不期而至的巧遇。
还有一点给我的专业学习也带来了很多启发。
“入坑”以后我吃了那位韩国同学的安利,看了很多reaction video,里面都是一大群阿米(ARMY,BTS粉丝的名字)聚在一起看最新发布的MV,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的高中生都有。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油管频道是ReacttotheK。这个频道里做reaction的是从小学习古典乐和爵士乐的音乐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欧美国家,他们对K-pop的热情让我十分惊讶和好奇。这种现象让我意识到,原来亚洲文化是可以反过来影响欧美文化的。我本科是学习比较文学的,只要谈到文学经典就必定是英法德意,带着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这种主义也渗透在各个领域当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BTS已经不只是一个男团,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是我以前不曾看到的。
*reaction video:社交媒体上十分流行的一种视频类型,它记录人们对某一事件(常见的是影视作品和音乐)的反应,是韩饭圈非常重要的生态构成。
油管频道ReacttotheK首页,大多为reaction videos
文化输出的前提是文化自信,
你认为国人具备文化自信吗?
就拿我在美国读书期间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吧,他们给我的感觉都是很“自信”的,但这种“自信”未必是出于对自己国家或文化身份的认同或骄傲,而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它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学术成就感,或是一种社交舒适度的表现,甚至只是性格的自然流露。把个人自信和所属群体的文化相关联可能只会发生在个别的特殊情景(比如讨论到文化输入、世界影响力等话题的时候),而很难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具体细节之中。
你认为处于文化交流前沿的留学生,
应当具备怎样的文化自信?
我所在的比较文学系有来自苏丹、秘鲁、以色列等国家的同学,而他们的“自信”我认为很难定义成是一种“文化自信”,但他们的学术研究中确实会有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元素,他们没有因为自己国家目前的“全球影响力”不够大而自觉卑微,也没有为了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而刻意迎合、迷失自我。我觉得这样的心态是很健康的。
作为留学生,我们需要适度的“文化自信”,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文化自洽。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否定自己成长的文化环境,所谓世界主义也是以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为前提的。最近关于《乐队的夏天》中两支乐队的争论也蛮有代表性,“重塑雕像的权利”当时是一支优秀的乐队,但很多乐评人批评他们只是欧美乐队的翻版,无论是创作语言还是曲调都是极度西化的,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五条人”和上一季的“九连真人”,他们用海丰话、客家话来写自己身边的故事。他们可能边缘、天真,但他们实实在在地把这种边缘和天真表现了出来,反而有了其他“西化”乐队不具备的独特魅力。文化自洽大概就是一种真实、坦诚、开放的心态吧。
BTS队长金南俊在联合国大会青年议题上发表演讲,鼓励青年们爱自己,勇于为自己发声。
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这些年来
创造出了不少受世界欢迎的文化现象,
这对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首先我并不认为世界级的文化现象本身和文化内核的实质有必然关联,它只代表流行,而至于内容是否经得住推敲、能沉淀流传下来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预先把世界级文化现象设为目标,这很可能会造成艺术作品的扭曲和艺术受众心理上的拒斥,这其实也并不是BTS实际的发展历程。直觉上我觉得文化的繁盛与创作自由和空间有关,音乐、艺术、文学,就像BTS歌里面唱到的蝴蝶翅膀一样,需要放手才能飞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