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疗愈心灵、胃与大脑的Gap方式是…开一家低卡甜品店!

SXN Stoooges三士渡 2023-11-22

最近主页菌在办公室尝到了一款海盐红茶口味的慕斯蛋糕。虽然从同事手中只抢到一口,菌菌还是立马就被惊艳到了。一问才知道,蛋糕制作者是在杭州实习的个性化导师SXN同学。年她成了一名Yale 24er,却在6月得知学校线下开学基本无望。她明白自己没法倒时差上网课,外加父母表示理解与支持,于是有了脱离群体gap一年的勇气。


起初她有点在意自己“身为坡党晚两年入学”的身份,好在生活很快被丰富的体验填满。如果你是烘培爱好者、蛋糕品鉴师、创业小能手,那么这篇采访一定会令你食欲大开。

Gap year做了哪些尝试?

如果要流水账罗列gap year所做的尝试的话——


囫囵吞枣地看了一些有用没用的书,上了一些有用没用的coursera。每日一刷下厨房,搞懂了我妈爱吃什么样的蛋糕,来杭州实习提前解锁了非典型社畜的快乐生活,继续跳舞并且开始不怕freestyle或独立编舞了,抓紧一切公益camp(i.e. 不要钱)的机会到处走走看看,通过Stoooges、Watson、戏剧工作坊、有灵且美、还有五校,勾搭+膜拜了一些有想法的大佬,获得“通宵在全家聊天然后跑去爬山看日出在山顶上yawp”,“从早上10点跳舞到晚上10点再去中山中路随便闯入一家酒吧,店里没人所以店主养的两只金毛一只花猫全都围着你转”这种random的成就。


最近主要的两个尝试应该是成功加入了一直超级喜欢的禹彤老师的舞团,现代/hiphop/古典jazz/house各种风格的fusion,开始体会身体逻辑、发力质感(虽然目前还是团里拖后腿的人orz)。还有就是目前在做的公益甜品项目!下面会说。


一句话概括,我正学着控制自己“感受”的能力。过去四年在SM1的环境里各种冲,我会觉得自己被力量带着走,这股力量是外界或者自己施加的。而今年我尝试把力量收回来、控制住,找到放松和投入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


Gap year最大的挑战是?

对我而言,gap year最大的挑战是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上学至少有一个制度能确保你在输出(写作业、交流、做活动)时也在不断地输入知识,但gap year是彻底的、让人兴奋又担忧的自由。在不断输出“内存”的同时,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的匮乏。


应对这种现象的方式当然是保证输入了——不是每天看50页书的那种输入,而是保持开放和接受新事物的状态。


由此衍生出来的另一个挑战是自己对“learn a lesson”的执念。上学有考试、申请或者任何活动的重要节点这种机会去向自己汇报你努力的成果,但gap期间一切都是你自己安排的,我今年总有一种惯性思维觉得自己“学得不够多”,总是急着想要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什么意义。


消解这种想法的方式是变懒哈哈哈哈哈。我曾经有段时间每天晚上写一个多小时的reflection,后来懒得写就不纠结了,告诉自己“经历本身就是意义”(严肃脸)。


为什么入了烘培的坑?

我从小就有一个甜品胃。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卖蛋糕西点的好利来店(东北人应该很熟悉这个品牌),简直是我小时候的白月光。每次进去都有种乐乐用吊坠敲击enter键来到快乐星球的感觉。



然后到了初中在家一有空就会搞烘培,解锁了很多基础款。去新加坡的四年也是一回家逮个机会就快乐撸蛋糕。去年年初疫情在家是产量的巅峰期,基本每天出一款。


(为什么喜欢烘培呢?)可能是小时候一直喜欢做手工,家里的什么空盒子啊,卫生纸的卷筒啊全被我收藏起来做成了挂件笔筒收纳盒之类的,后来发现烘培这种能吃的手工就立马垂直入坑了。但感觉这个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理由,就是单纯喜欢而已。


学烘培的渠道主要是下厨房!下厨房上有很多烘培爱好者是年轻的宝妈,甚至烘培群里有小姐姐私聊我娃多大了(狗头)。虽然上面食谱的质量良莠不齐,但我总能挖到宝藏。一些作者的菜谱写的简直是专业级别的,不只是操作tips,还有原料原理。外加上我自己也会去看一些专业的烘培原理书,现在每个基础款我都有大篇理论+实践笔记,简直跟上课一样。


向上滑动查看食谱


听说你在做自己的品牌?

哈哈是的!Cakea低卡甜点,请给我一个广告位(狗头

创始的过程其实非常偶然。1月某天,我和男朋友在准备一个线下戏剧文学工作坊。看完场地,吃完一个有点难吃(还贵)的日料后,他坐地铁送我去上舞蹈课。出地铁站下着黏黏腻腻的小雨,我俩站在十字路口,对面是舞蹈房,等了两个绿灯也没有走过去。不知道怎么的他就聊到gap,问我到底想做什么?


我说:“做甜点。”


在说出来之前,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做自己的甜品品牌”这个想法在我潜意识里存在许久了——


对啊?我gap不就是想要浪一回嘛,等啥呢?等到去美国每天埋在paper里再做吗?等到工作带娃了再做吗?还有比现在更适合的时间点么?


于是就撸起袖子上了贼船。2月份回家试运行了一波产品,3月份回来在忙其他事情,但也同时在准备推文和开业,然后4月份就搞起来啦!


我知道“做Cakea这个品牌”≠“只是做甜品”,还有很多管理事务需要处理,但我没想到居然有这这这这么多事情需要处理orz。


光是一个菜单我就搞了不下十遍:搜配色、配字、公众号推文写完了来回改、排版、找图片、确定产品包装、又要颜值又要便于运输。公众号自动回复,销量记录、怎么收钱、怎么记账、推文什么频率、朋友圈什么频率、发多少足够刷脸熟又不会被烦到屏蔽…...


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我还是把Cakea给搞起来了。我平时比较自闭,宣传什么的也是不温不火,所以每次想到这个我都特别感谢,从推文到运营到宣传帮过我的各路小天使们!


开业菜单有一道我独创的空气芝士慕斯。当时过年在家,试了好几种准备作为Cakea产品的蛋糕都不太满意,决定不管了先随便做点别的。正巧刷到一个芝士慕斯菜谱,估计是我饿傻了,想做一个4寸的蛋糕,但把奶油+奶酪的量换算错了少了一半,打发奶油的时候又走神直接打到8、9分高度蓬发可以裱花的程度(一般慕斯到5、6分就可以了),一直到吃都没发现什么不对劲,再做其他东西掏冰箱时才发现“诶?奶油怎么还剩这么多……”。原来机缘巧合下,我搞出了热量几乎减半的芝士慕斯。


所以说傻人有傻福啊(狗头


草莓清酒芝士慕斯(生日蛋糕定制款)


还有一个和设想中很不一样的是,我以为大家不会找我这么一个random person做定制,因为我在烘焙方面几乎没太多拿得出手的资质,结果很意外的是开业第一周卖出去的定制和主打产品几乎一样多…...


这种被信任的感觉令我感到舒服,也更有责任感去做的更好。我喜欢把擅长的事做出挑战性,所以也会在烘培的路上不断折腾不断创新,欢迎大家点击本文的「阅读原文」来找我定制甜品,各种奇奇怪怪的偏好都可以接受哈哈。

为什么是低卡甜品?

因为想吃又不想胖嗷!


小时候我很胖,会被班里小男生指着喊“大象腿”的那种胖,后来靠节食半年暴瘦了20多斤,薯片肥宅快乐水之类都戒了,但路过蛋糕面包西点店还是走不动道…...我感觉很多时候,生活质量的提升是我们“懒”和“贪”的结果。


又想吃又想不胖?小孩子才做选择!


「低卡食品」的概念这两年似乎还挺火的。不论是身体健康还是精神健康,整个消费群体似乎都越来越向内关注自身的状态。「控糖、控油、低卡/零卡」这些关键词反复出现,奶茶店有零卡糖可以选了,饮料最火的从肥宅水变成元气森林了,连大喜茶都得出个0kcal系列表示自己跟上潮流,不过反正总是会有品牌为了蹭热点偷换概念,比如说 “不加蔗糖≠零卡”,像木糖醇就并非0kcal,蜂蜜的GI指数也不低;并且“零卡≠健康”,争议很大的阿斯巴甜就是一个例子。



常用的健康零卡糖有甜菊糖stevia和赤藓糖醇。市售代糖像大品牌爱乐甜都是符合安全标准的,但大厂出品的可能会加其他糖醇,安全性有多少就是黑匣子了(毕竟喝可乐有益健康这种研究都搞得出来,资本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一款甜品是?

每一次捣鼓出来的新口味的都挺让我印象深刻的。比如之前为了消耗冰箱食材而搞出来的抹茶菠萝酱脏脏乳酪蛋糕,比如尝试写了个无油无糖无泡打粉配方做玛芬,再比如前两天刚刚客人说想吃“牛油果+酸”的口味,我就花了半天捣鼓出来的牛油果酸奶+柠檬胚打底的纸杯蛋糕,里面还塞了蜂蜜牛油果茸夹心。


▼ 左右滑动查看好吃不胖的蛋糕

抹茶菠萝脏脏乳酪蛋糕

牛油果酸奶+柠檬胚打底的纸杯蛋糕


不过说到印象最深刻的,要数这两天我在设计和有灵且美联名的“情绪小怪兽”纸杯蛋糕时思索怎么用食材和相应的处理手法表达某种情绪体验。


比如做“胆怯小怪兽”的同款纸杯蛋糕,我会考虑在奶油里面藏一些跳跳糖来复刻心跳/紧张/打退堂鼓的感觉,或者“孤独小怪兽”回味酒的味道,觉得非常神奇,好像能通过食物构建感官和思维的连结。

你怎么看“网红甜品店”?

现在大家对于“网红”的态度好像很矛盾,一方面觉得“网红”很廉价低端烂大街,另一方面又感觉不试试可能会错过流量时代的红利。


我会觉得“网红甜品店”有点像“cliche”在写作中的地位。Cliche之所以成为cliche,首先是因为它愿意让大家使用,因为它表达得很简介,比如说第一个想出“my heart skipped a beat”的人是个天才,通过扭转这一个无比具象的东西来表达出那种措手不及的慌乱的怦然心动。


就像网红甜品,第一个发现“诶蛋糕盒子里放奶油太腻了,那我放豆乳是不是更贴近中国人的口味”然后做出了豆乳盒子的欢牛蛋糕屋,就是很成功的本土化创新。



如果你看脏脏包、毛巾卷、肉松小贝这种“网红款”,他们首先确实好吃(先别管肥不肥胖),在口味+口感上符合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甜品那种“碳水的快乐“、“追求满足“的预期,而且确实款式本身有一定的thinking out of the box的工艺(比如谁说蛋糕一定烤熟了才能吃?于是有了半熟芝士)。所以最早一批“网红甜品”之所以成为网红,我觉得是有一定真材实料的,并不是纯粹营销的结果。



而cliche会变成cliche,就是因为第一百个还用my heart skipped a beat的人是个蠢材。Cliche看多了让人觉得无聊,同样的半熟芝士吃一百遍确实也没意思。


然鹅!网红甜品店还是开的起来,尽管十个里面九个卖的半熟芝士一毛一样,因为网红甜品店卖的不只是食物,而是食物的体验,像我们现在不是都说“体验式消费”嘛。


传统的百货公司打不过万达凯德了,大家逛街不再是为了买衣服而是为了消遣,去甜品店买蛋糕也不是为了吃蛋糕本身,而是买个环境、氛围,抑或是证明自己的消费能力。所以第一百个写cliche的学员嘤嘤嘤被导师怼了,但是第一百个卖半熟芝士的网红甜品店还在快乐赚钱。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舍本逐末的可能。不是说环境等附加元素不重要,但到底对于这家店来说,是甜品本身更重要,还是这些附加的元素更重要,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十分明显的。我去过那种环境北欧风的网红店、江景、沙发座、精致的金属甜品台,一块蛋糕卖出Lady M的价格,结果第一口就是劣质植脂奶油的味道,只吃了几口,口腔上壁的薄膜感一整天挥之不去。


另外一个就是,多大程度的创新才算借鉴。写东西也是一样,沈从文学废名,汪曾祺学沈从文,这是学得高超;但也有直接拿别人的作品署自己名的。同理,别人出了玫瑰半熟芝士你也搞了个一毛一样的出去卖,甜品不像作品有著作权、by right你是可以直接照搬的,但是by left,就有点无聊(比如说你走遍大街小巷每个店的爆款都是肉松小贝)。



我会感觉,后面的这些网红copycat更多的是在卖一种商业模式,在“甜品店”里甜品本身却成了附加品,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想恰饭赚钱没问题,但我不会把这些算成是“甜品店”,顶多算是甜品游乐园?

你的品牌会是“网红”路线吗?

你的产品理念是什么?

我自己会愿意多次打卡的、希望从中学习的,是让甜品回到本位的那种“网红店”。我很喜欢的一家是杭州的N²,主打中式法甜,作品登过法国专业甜点杂志Fou de Patisserie,每一款都是技术+创意的结晶。比如去年秋天吃到的一款Ambre,咖啡巧克力塑形出树桩的纹路,敲开里面是浓郁的、树干汁液一样的山核桃咸奶油,糖浆coating的法式酥皮做成一片枫叶飘落在树干上,好像整个秋天都凝结在你面前。每次都感觉像是在一个体验式的艺术馆。



但在网红甜品店里,这些目前仍不是主流。毕竟技术门槛太高, artisan款的市场接受度也比较难预测,所以我自己会想做“随大流网红爆款”和“创意精品定制”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东西,通过原创开脑洞,探索基础款甜品口味/口感的更多可能性,希望自己做的东西只是“有点意思”就可以了——不用(目前也做不到)像N²那样惊艳,但也不想像普通网红甜品一样千篇一律。

为什么是纯公益模式?

前面我说自己“感受力”缺失,这一点是我参与了有灵且美的魔法师培训营才清楚意识到的。


最近的一次实地参与有灵且美为乡镇青春期女孩举办的“豆蔻之礼”,让我觉得有灵且美这个公益组织值得拥有Cakea所有的利润。


有灵且美让我学着回归自己的“本自具足”,那我也希望能让我的灵感和Cakea的甜点作为载体,去支持更多人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


所以就整个调整成了纯公益模式,所有利润都会转入有灵且美的活动基金。关于这一点的详细解释,@Cakea低卡甜点这两天会发官方推文,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同时欢迎大家来了解Cakea,体验好吃不胖+赋能他人的双倍快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