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告诉我,这些美国大学的学生都英年早婚了…
20世纪中期的美国有一个流行词叫“MRS Degree”,它嘲讽的是一些年轻女性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而是为了寻找未来的伴侣。
这种说法侧面反映了当时女性面临的困境:虽然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但仍然无法摆脱“回归家庭”的命运。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一种“点缀”,她们的人生除了结婚,作丈夫的贤内助,无法实现更多的可能。
当然,时代早就变了。2011年Pew Research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女性和男性第一次结婚的中位数年龄是27岁和29岁。显然,结婚已经不再是大多数人急于完成的目标。
不过这并不妨碍青年男女在大学里相识相爱,并在多年后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Facebook Data Science团队对用户中的部分大学毕业生群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28%的人和自己的大学同学或大学校友结了婚。
虽然这个研究并不那么严谨,也不具备代表性,但至少说明了一点:相当一部分人会在大学里遇到自己未来的伴侣。
于是主页菌感到非常好奇,既然大学好似爱情的培养皿,那么在这里发生爱情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在哪些学校遇到未来伴侣的可能性更高?带着这些问题,主页菌作了一番研究。
01.英年早婚的大学生们
在美国,大学生的结婚率和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杨百翰大学。
杨百翰大学作为美国最大的宗教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是摩门教教徒。在摩门教文化中,结婚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教徒们也相信结婚是上帝的旨意,因此会把寻找最合适的伴侣并与之成家看作最重要的人生目标。
杨百翰大学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有55%的毕业生已经完婚。虽然远低于预期,但在结婚率持续走低的美国,能达到这个数字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非官方的调查显示,通常一所大学毕业生与校友的结婚率在3%到8%之间。
信奉摩门教的学生们都倾向于在学校里找伴侣,毕竟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兴趣爱好,而毕业后想再找到“同类”难度就大多了。
此外,造成学生们“英年早婚”的原因除了宗教信仰,还有男女比例失衡。
罗斯霍曼理工学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一所非宗教类本科工程学校,男生比例高达88%。从这里毕业的女同学中有70%都和校友结了婚。可见,男女比例失衡未必是坏事,反而让女同学找对象变得更容易了一些。
02.公立大学脱单率更高
一位名叫Robert Kelchen的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着重关注了不同学校类型对学生的结婚率的影响。
注:该学者使用的数据来自机会平等项目(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2014年的一项研究,该项目追踪的对象是1980年至1991年出生的美国人,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
对于较年轻的人群(出生于1989-91年的学生,23-25岁之间),公立大学的结婚率中位数为12%,宗教院校为14%,而私立大学(无宗派)仅为5%;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出生于1980-82年,32至34岁之间),公立大学的结婚率为59%,宗教附属大学为65%,私立大学(无宗派)为56%。
研究显示,宗教附属大学学生的结婚率比普通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高出一截。
在毕业生结婚率上遥遥领先的公立大学是一所我们都不熟悉的学校——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
注意,不是佛州的那个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而是位于俄亥俄州牛津市的迈阿密大学,它建校的时候甚至还没有佛罗里达州。
迈阿密大学的官方数据显示,有14.25%的毕业生与校友结婚。对此,校方也无从得知确切的原因,只是含糊地猜测它与一个校园传说有关。据说午夜在Upham Hall下接吻的情侣最终会步入婚姻,也许是这个传说给学校增添了一些浪漫的色彩。
也有校友吐槽说,迈阿密大学离周边的大城市至少要一个小时车程,就是因为校园太闭塞才导致校友结婚率全国领先。
然而美国的村校千千万,这个因果关系显然站不住脚,否则的话像卡尔顿、明德这类地理位置偏僻的学校结婚率岂不是要爆表了?
另外,类似“情侣在XX接吻就能天长地久”的传说,也不止是迈阿密大学有,估计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爱情圣地”吧。
关于公立大学比私立大学的结婚率更高的原因,主页菌猜测,私立学校的学生从整体来看相对公立学校的学生家庭更为优渥,不需要这么早就承受“生活的重担”,也不受保守宗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刚毕业的年纪,不会把人生的重心放在结婚上。到了接近30岁的适婚年龄后,两组人群的结婚率又趋于接近,或许是因为大家享受完了单身生活,内心仍然渴望家庭的温暖吧。
最后主页菌来盲猜一波,毕竟公立大学学生群体更庞大,撞上真爱的概率肯定更高一些。一个班动不动就是一两百人,总有一款是你的菜吧?!
03.没钱的人结婚更难
精英大学里,普林斯顿的学生很喜欢“内部消化”,和自己的校友结婚。毕竟在各种校友聚会与社交场合中,要找到穿橙色和黑色衣服的人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注:橙色和黑色是普林斯顿的代表色)。这种现象在学界被称为选型交配(Assortative Mating),指人们倾向于和自己相像(例如:文化程度)的人结合。
机会平等项目(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婚姻与经济阶层之间有很强的关联。
共有800多所美国大学参与了此次调查研究,下图是大学里两个不同收入人群(头部1/5和尾部1/5)的结婚率之差的排名。
也就是说,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收入阶层的校友,结婚率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精英大学就读的高收入学生的结婚率比低收入学生的结婚率高出14个百分点。在1980年代初出生的毕业生中,家庭收入处于底部1/5的学生,到2014年为止结婚人数只有顶部1/5学生的三分之一。其他的精英大学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这年头,没钱都结不起婚啊,哭晕在厕所。
从排名来看,不同阶层的结婚率差异最大的是普林斯顿(22%),而且比下一个出现的达特茅斯高出123名。紧随其后的是哥大、哈佛、布朗、耶鲁、MIT、康奈尔、杜克、斯坦福和宾大。垫底的芝大看起来是阶级差异最小的,只有2%。虽然芝大学费贵得世界领先,但它却是个无论贫穷富贵都能结上婚的学校,听起来真有点共产主义呢。
从研究结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社会的婚姻和经济阶层仍然有着很强的关联。事实上,不同阶层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极其不均等,这也是精英大学一直被诟病的地方。出于财政、名誉等各方因素的考量,精英大学倾向于招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掌握更多的资源并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越来越难跨越阶级的门槛,于是教育不平等开始代际相传。
尽管近年来许多精英大学致力于扩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或者在宣传上极力营造一种包容的氛围与形象,但数据显示,普林斯顿每招收一名来自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学生,就有7名来自收入最高的1%的学生。很遗憾,理应承担最多社会责任的精英大学并没有给每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反而成为了加重阶层分化的地方。
References: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8/03/29/upshot/college-marriage-class-differences.html
https://www.miamialum.org/s/916/16/interior.aspxsid=916&gid=1&pgid=252&cid=3074&ecid=3074&crid=0&calpgid=537&calcid=3295
https://scholarsarchive.by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955&context=facpub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2013/10/15/college-marriage-facebook/298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