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 | 一个游学生的平凡之路
正值赴美开学季,美国大学线下开学因疫情的原因停摆了一年之久,国内的学子们几经周折终于远赴重洋,开启了与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的求学生涯。下文是一位正准备去欧洲留学学子的一篇匿名投稿,写下了对自己游学生涯的一些体验和思考,希望他的讲述能给远在他乡求学的你们带来一些共鸣。
再也无法说出“一辈子”的话
足球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好。我从一年级开始踢足球,至今已经踢了很多年了。不仅踢球,而且看球。如果当时有人问我,足球会陪伴你一辈子吗?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答案。
“足球会陪伴你一辈子吗?”
“废话,那必须的。”
时光荏苒,离我第一次接触足球已经十年有余。我也有了很多其他的爱好,但足球仍是我最主要的爱好之一。
我依然会在和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把足球放在爱好的首位。不同的是,对于“足球会陪伴你一辈子吗”这个问题,我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会坦诚地承认自己“很热爱足球”,但我无法再说出“足球会陪伴我一辈子”这样的话。
很多人一定会说,这是很自然的,人长大了要学习要工作要照顾家庭,哪还能像小时候一样有那么多闲余时间踢球。但我知道其实我压根不是这么想的。
说老实话,我在今天对足球的热爱其实丝毫不减当年,那么为什么我不会再说出“足球会陪伴我一辈子”这样的话呢?因为在今天,“一辈子”这样的词汇对我来说太过沉甸。
不会答应未来不确定的事
之前我做过那种在考前帮别人辅导功课的兼职,会有中介带着时间和辅导内容来给你发单子。可能我教的还行所以中介经常来找我,但是大部分我都拒绝了。
很多时候我知道我在那个时间段是空闲的,至少没有其他安排,但是我无法去接一个我还没完全确定能接的单子。因此我接的绝大部分都是明后天的,也就是说,我确切地知道“明天没事会呆在家里”我才会去接。
很多时候单子的时间还比较远,中介会跟我说“你先接下来呗”,到时候有事再撤单,又不扣钱。但是学生怎么办呢?运气好可以有其他人接,运气不好就只能被坐地起价甚至复习被鸽而不得不裸考。如果我先接着,等到考前两三天真有什么事再撤单的话,可能会毁了学生的复习安排。我不想有这种事发生。
当然有很多辅导员都是这么干的,我完全没有谴责他们的意思,这是完全合法合规的,不管中介还是学生都默认这种行为的存在。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什么“道德败坏”的事情。而我选择不接只有一个原因 —— 缺乏安全感。
“害怕失去”和“从未拥有”
这些行为习惯可能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我很难再确切地针对未来的某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身边人,哪怕是最好的朋友看来,我也从不会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甚至都不沾边。这也许是因为我的“缺乏安全感”和别人的“缺乏安全感”性质不同,很多人缺乏安全感是出于“害怕失去”,而我的缺乏安全感源自于“从未拥有”。
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被派到国外工作了,一年只能见面两次左右。不过小学我还是很快乐的,在那个重点地段小学,我交到了几个很合得来的玩伴,大家不仅在一个学校,也都住一个小区,几乎天天都会一起玩。
毕业了之后,小伙伴们都留在了这个小区,而我要搬家去另一个地方读初中。虽然都在同城,坐车也就是几十分钟的事,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等于换了一个世界。我也就只有寒暑假才能偶尔回到小学的家中,和儿时伙伴见上几面,再匆匆回去。
后来初中毕业,去到北美读高中。这下可以天天见到我爸了,只不过变成一年只能见我妈两次。而这次毕业之后又要直接离开父亲母亲,一个人去往欧洲留学。
不过我交际能力还可以,不管到哪个地方都没有被孤立过。每个地方都能交到朋友,这就导致我的朋友圈跨度很大,从体制内到留学生,从工薪阶层到富二代,从中考落榜的兄弟到顶尖名校学生,从最乖的到最野的。
从某种意义上,我很感谢漂泊不定的生活让我有机会遇见形形色色、印象深刻的人,但它也让我在过早的年纪失去了对人和事物的占有欲。
“缺乏安全感”不是一件坏事
游学生涯是一把双刃剑,是我“缺乏安全感”最根源的原因。这个“不安全感”不一定是个坏的东西,像很多名人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比如朱利安·阿桑奇,让-雅克·卢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种经历在这些人性格上留下的影响,没有绝对的好坏。但要是这把双刃剑使用错误的话,可能就成了吴某凡或者二战某德国领导人这样了。
我上面说,别人的缺乏安全感是“害怕失去”的恐惧,而我的是一种“从未拥有”的空虚。我在小学初中高中的人缘一直都很好,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我也一点不害怕失去我的这些朋友,就算有时候因为客观原因不常联系,也不会去觉得对方就不是我的朋友了。我能拥有这样一种“坦然”的心态,正是因为我从来都抱着一种“从未拥有”的态度。
我也许会期望,但不会期待某个朋友永远是我的朋友,甚至不会期待他下一年还是我的朋友。因为“期望”是我主观的愿景,而“期待”则是一个未来完成时,是在用一种确定的语气去描述一件还未发生的事,这对从小到大生活在变化中的我来说,不是一个合适的词。
对一个十几岁的人来说,四年绝对算是一个长到足以在我身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时间,也算是“当地人”了。每在一个地方成为“当地人”后便又踏上了下一段旅途,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游学生们,似乎已经习惯在这种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平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