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VS范德堡,到底谁才是“别人家的孩子”?
继上周主页菌发布了三士渡来自清华和范德堡的两位导师,在国内985和美本TOP30不同的入读体验(点击链接回看),今天的下部分继续为大家带来两位导师在哈佛研究生院的就读体验以及关于职业发展道路的思考,是什么样的缘分让两位分别从清华和范德堡进入哈佛,最终又在三士渡相遇呢?一起来看看吧~
三士渡规划导师 Serena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本科,哈佛大学教育硕士。本科期间入选清华思源优秀学生计划,在哈佛教育学院的课程作业被评为Funded Project,课程后在国内外十多所中学落地使用。
三士渡规划导师 Tina
本科毕业于范德堡大学,因成绩优秀提前毕业并获得科研荣誉学位,研究生阶段收获来自哈佛、斯坦福、哥大、宾大、剑桥等世界名校录取,最后选择了哈佛与Serena成为同学。
01
当初考虑了哪些因素决定读研的呢?
Serena(清华大学)
第一是我本科专业是人文的,未来想做和教育相关的工作,觉得自己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学相关的理论;第二我当时有考虑读博的可能性,觉得可以先读个master来评估一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走学术的路线。国内我身边的同学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还是比较少的,国外好像工作几年再去读研读博还是挺常见的。
Tina(范德堡大学)
因为本科一直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毕业后自然而然地想要再继续攻读一个教育学硕士。可能我的范德堡本科学位有天生加,申请研究生时能把名校一网打尽,最后选择了哈佛大学的人类发展心理学项目。
02
从国内本科和美本升入美研,会需要不同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吗?可以谈谈自己为进入美研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进入美研之后不同的体验。
Serena(清华大学)
我觉得是本科交换还有来美国做暑研的经历帮助我提前适应了美国大学的教学和课堂,所以在学习上并没有特别多要适应的,读Master的时候整体挺轻松的。
我听到的中国学生最需要适应的,就是要在课程参与方面去争夺发言机会。大家在国内不习惯主动发言,即使要发言也希望自己是接近完美的,这种在美国大学课堂就会很吃亏。据我观察,我发现很多外国同学的发言是没有太多含金量的,Reading没读也能bb好多,但美国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我在主动参与和分享要比分享本身的质量更重要。
Tina(范德堡大学)
我个人觉得在哈佛读硕士比在范德堡读本科轻松不少,基本所有的硕士课程都很容易拿A。也许到了硕士阶段学校也觉得卡GPA没有意义,给分会比在本科要宽松许多。
哈佛的教育硕士不需要写毕业论文,毕业只需要修完8门课就可以了,平均每学期只要上4门课,要求很宽松。在哈佛我也同样只能自己卷自己,除了教育学院的课以外,我还选了肯尼迪学院、法学院和哈佛本科的课程,体验了一下不同学院的授课风格,最后总共在哈佛修完了16门课程。
比起在范德堡,哈佛的中国学生之间联系可能也会更紧密一些。我在哈佛交到了非常多的好朋友,毕业回国后还会经常聚会联系(Serena就是我非常好的朋友!)。
03
大多数读研的人可能都会选择传统观念里比较好就业的理工商科,你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育学院?
Serena(清华大学)
我的本科同学选择的未来方向还是挺多样化的,基本上除了理工干啥的都有。我自己之所以选教育也是在本科探索了很多事情之后发现教育是自己最想做也是自己擅长的。
我觉得探究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挺让人着迷,给别人的生命带来深刻影响也很令人鼓舞。另外我很清楚我擅长和人沟通以及内容的生产,所以我知道如果我每天的交流对象是代码我肯定不会快乐。我觉得不同的人对工作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只要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就好。
Tina(范德堡大学)
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小孩子,对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很感兴趣,所以我高中的时候已经确定了未来会读教育专业。真正读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后意识到自己确实热爱着这个专业,会有动力自发学习和探索更多。
而我在大学期间也曾选修成年人方向的心理学课,发现自己根本提不起兴趣,学得比较痛苦。也许儿童心理学背后有关人类成长的无限可能性这部分比较吸引我吧。话说回来,现在这个形势下,大部分理工科和商科也不好就业吧,我个人感觉只有计算机专业和数据分析相关专业目前比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
04
从清华/Vandy到哈佛,又从哈佛到三士渡,你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的?和本科or研究生同学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Serena(清华大学)
比较巧的是我和Tina在加入三士渡之前都是在K12在线教育。我选择这个行业一方面是想影响更多的人,对国内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试教育是大多数人不得不进行的选择,而且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很传统。学生学习底层能力的培养都被忽视了,比如对信息的吸收和重组、比如反思和复盘、比如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能力等等。随着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希望能有更好的教育产品来提升学习的效率,关注学生底层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很不幸地,随着“双减”的出台,整个行业都没了。
加入三士渡是因为我觉得它是留学公司里面比较有教育基因的,虽然我现在的工作是规划导师,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取得好的申请结果,但是我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和认知自我。
长远来看,我关注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变,依然是更好的学习方式和更完整的成长,只不过在国际教育体系里,学习的形式和评价变得更加多元化。
Tina(范德堡大学)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去年有一次机缘巧合下参加了一场全是大佬的饭局。饭局上一位大佬问我在哪工作,我说我在X辅导(打码处理)工作,大佬说哦,原来你就是X辅导的合伙人。我说不不不,我就一打工的,大佬一脸惋惜地看着我说,你是哈佛毕业的,我觉得你应该去做更有意义的工作。什么是更有意义的工作?这个问题我到今天也没找到答案。
职业发展方面我一直是个后进生,虽然从研究生开始就在思考该做什么工作,但一直没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唯一确定的是我不想进大公司做流水工,我需要实际看到我的工作可以为个人、公司、社会做出贡献和改变,这样我才会觉得我的努力和付出是有价值的。
说到本科和研究生同学们的职业发展,有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学校做老师的,有觉得在美国工作太清闲毅然决定回国的,也有放弃稳定的全职工作投身理想做自由职业者的,大家的出路五花八门。在职业选择上反反复复,但至少坚持教育的初心这一点没有改变。
小时候曾以为长大了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但也许毕业后的迷茫和困惑,也是人生宝贵的经验吧。
05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听了太多关于哈佛大学的赞誉,你们认为哈佛大学在教学方面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吗?
Serena(清华大学)
我只能代表我自己讲讲自己在哈佛教育学院的一些体验。哈佛教育学院的课程还是比较America-centered的,很多探讨的教育话题和教育理念都是根植于美国的教育体制,所以对于之后想要回国从事教育的学生来说,课上学到的东西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会比较有限。
当然我在网上也看到过说哈佛教育研究生院比较水的说法,首先教育学相比CS这种硬核学科本身门槛就比较低,其次这种研究生项目本来就是偏professional的,课程设置的目的也不是挑战创新。我个人觉得会比较适合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对自己下个职业阶段有清晰目标的人,他们相比我们这种本科毕业直接去读研的会更清楚自己要上什么样的课、找哪方面的资源、和什么样的人social。
Tina(范德堡大学)
我个人感觉没能在范德堡大学和哈佛教育学院学到足够多的专业知识,这些教育相关的课程又的确帮助我塑造了基本的教育观念,只是在每个教育领域都不够深入罢了。也许因为教育就是一门需要靠实践才能成长的学科,单纯听课和阅读教科书无法让我们了解现实中的学生实际是如何思考如何成长的。哈佛教育学院本身不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院,课程设置也更偏理论和研究,只有部分课程会涉及做project,大部分还是以paper的形式考察学习成果。
06
你们俩觉得彼此谁更符合“别人家的孩子”这个称呼?
Serena(清华大学)
如果说现在谁的人生状态更像“别人家的孩子”,我觉得是Tina。
之前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确实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在大学的某个阶段开始我意识到我不想再卷了,我也不想去追求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期待的生活,我想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去体验我的人生。
就像刚才Tina说的,什么是更有意义的工作呢?从清华哈佛毕业的人都应该去管理国家改变世界吗?意义本身就是建构的,就看我们更想接受社会建构的还是自我建构的了。
Tina(范德堡大学)
应该是Serena吧,我从来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是比较幸运一直走在适合自己的路上,过年能不被催婚就已经很不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