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 67 | 芝大转学:从英本转到美本,未来「哲学家」的一段探险旅程
本期KIT采访对象来自三士渡2022-23Fall转学学员Y同学,申请季喜获美本Top10芝加哥大学录取,目前就读于英国G5名校UCL大一。
Y同学为寻求更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决定从英本转美本,因个人的学术兴趣在新生和转学中都以哲学为申请方向。
从高中到大学Y同学进行了多段哲学方向的相关研究,在大学内也多次参加哲学讨论小组和阅读小组,向芝大展示了一个对哲学充满浓厚兴趣、学术能力极强的人文申请者形象。
今天菌菌邀请到Y同学带来申请季最新鲜的录取分享,比如从英本转到美本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转学申请与新生申请有何不同?如何看待美本转学的文书?一起来看看吧~
Y同学翠录档案
# 申请背景:
SAT1550
A-level英语文学/社会学/西班牙语A*、数学A
大一上成绩:3门一等和1门二等一
# 主要奖项:
AS-Level English Literature Top in China
John Locke Philosophy Shortlist
Duke of Edinburgh’s International Award- Bronze
DELE A1 Spanish
校内模联Best Representative
# 主要活动:
Lumiere研究 (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 "真理 "的论述)
个人研究 (Peirce关于错误主义和真理必然性的观点)
John Locke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
个人研究 (庄子和西蒙娜-薇依关于悖论的观点)
UCL Effective Altruism Introductory Fellowship
The Catherine Project阅读小组
UCL哲学学会
UCL亚洲事务学会
1
为何想要转学?
就我而言,我下决心转学其实经过了两个阶段的思考:第一,想去美国;第二,决定转学。
可能对于很多美本转美本的同学,「为什么要去美国读书」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但我的个人经历可能稍有不同,我很早便想去英国读书。当时没有想太多,主要是被英国的颜值蛊惑,学术氛围又浓厚,喜欢的一些哲学家也是牛剑出身。
于是,我高中去了申英强势的深国交,高中前三年也都在为申剑桥哲学做准备。直到新生申请季之初,我才开始思考申美这个选项。
起初也是受到某位好朋友影响,我们兴趣相近,但她更偏向政治、历史和欧陆哲学,而我更偏向分哲。她是坚定的申美党,总和我讲美本博雅教育,尤其是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她的启发。
我起初懵懵懂懂,但在阅读哲学的过程当中,我逐渐感觉到了哲学问题之间的相连(比如,抽象如逻辑和语言哲学其实与形而上学、道德哲学息息相关),以及哲学和其他学科乃至日常生活的联系,也就慢慢理解了朋友讲的美本的教育理念。
回到当时,即便有了申美的念头,申请季已经开始,而我完全没有准备。当时我也向三士渡咨询过,但我自知时间太晚,所以最后就决定自己DIY试试,最后只拿到了Wellesley和WashU的Waitlist。同时,申英的过程也并不顺利,还是被剑桥拒了,在剩下的学校里选择了相对比较综合的UCL。
于是便来到了第二阶段,即做下转学的决定。高中申请季时,只能说对美本有了了解,但真的要下决定转学,重启一次申请季,而且或许是更艰难的申请季,可以说需要的不止是喜欢和意向,而是实质的清楚的理由了。
同时,需要说服的不仅是我自己,更包括我的父母。从小到大,我父母基本让我自由生长,对于申请和英美之间的差别不甚了解。尽管他们因我被剑桥拒而有些失望,但他们觉得UCL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期待。因此,我也需要说服他们,允许我再“折腾”。
因此,除了在学术上可以探索更多跨学科的可能性之外,我也尝试去了解在美国读完哲学本科之后的走向。我计划中最有可能的方向有两个,一是继续做学术,二是转去读法学院。
如果我计划继续做学术,美国院校会更多一些,也就意味着我之后的选择会更多,同时我目前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如Pragmatism(实用主义)的学术资源主要也在美国;
如果转读法学院,虽然转到存在GPA缩水的学校,维持GPA相比UCL会困难一些,但会有对口的Pre-Law Track,学校里的Career Centre也会更了解申请的全过程,而我也能碰到更多同样想学法的小伙伴,不至于孤军奋战。因此,从职业方向考虑,转到美国也会给我提供更多的机会。
虽然当时这些想法还并不完善,但我算是清晰地认识到,从学术和职业两个角度来说,转学都能给我带来更多可能性。因此,我有了较为充分的理由,说服了父母也说服了我自己,做下了转学的决定。
2
如何确定申请方向的?
我决定转学的时间点算是正常,是在申请季后的暑假,大约七月份左右;但因为我的拖延老毛病,最后签约三士渡已经到八月了。
加入三士渡之后,我和老师们很快很顺利地确定了申请方向。我想,这得益于从一开始,两位规划老师就和我说明了转学和直申的区别。相比于直申需要树立和展示更全面和独特的人格,转学申请更加看重学术层面上的转学理由。也就是,我需要有一个比较“专”的学术方向,由此说明我想要转去的学校相比现在的学校更加契合。
转学更加重视学术,而这正中我下怀。正如我说的,我高中的活动大多都与哲学相关,比如哲学社、庄子社等。同时,在慢悠悠断断续续的阅读之后,我也慢慢摸清了自己在哲学上,对语言哲学、知识论和实证主义最感兴趣。因此,学术方向上也就比较顺利地确定下来了。
3
围绕申请方向做了哪些活动?
活动上,三士渡老师们建议我继续将重心放在学术上,只要延续并且深入对上述三个领域的兴趣。由此,我大学开始的活动主要分为研究和课外两个方面。
研究方面,老师们起初建议我寻找校内的机会,但是因为UCL哲学系内没有专门研究实证主义的教授,校内也就没能找到。规划老师便推荐了Lumiere的校外Individual Research Program,是一位布朗大学的博后辅导我。
我定下的研究主题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于「Truth」的解释,主要是语言哲学,但也契合了我贯穿我Why Transfer文书的主题,也就是「Truth」。
整个项目整体的步调非常合适,(如果不拖延的话)老师前期会布置相关的阅读,提出一些犀利的反驳,后期也会仔细阅读我的文章,指出论点之间的空缺。总之,我的写作技巧和严谨度提升了不少,也间接帮助了我的校内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到最后交芝大TED的时候,我还处在Program的早期,并没有完全确定选题,当时在Common App里只写了“Tentative Topic”(暂定主题)。因此,对文科申请来说,可能研究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展示出一以贯之的方向和专注就足够。
除了Lumiere之外,我也在老师的建议下,尝试自己投了一篇关于实证主义哲学家Charles S. Peirce的文章,主题是关于Peirce提出的两个观点:Fallibility of Truth和Necessity of Mathematical Truths(真理的易变性和数学真理的必然性)之间可能的冲突,也获得了三士渡专项老师非常用心的指导。虽然最后没有投成功,但也算是展示了我的兴趣。
稍微总结一下,在Common App上我总共填了4段Research。除去刚刚提到的大学做的两个,还有高中的两个Individual Research(个人研究),都与哲学相关,一个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另一个是对比庄子和西蒙娜-薇依对矛盾(Contradiction)的理解。
除了Research之外,剩余的课外活动我也基本围绕学术,比如唯理的线上书院、The Catherine Project的两个阅读小组。值得一提的是,因为Common App活动列表可以稍微写多一点,我在描述每个活动的时候都着重写了我最大的学术体验,也呼应了Research和文书的主题。
比如在写The Catherine Project里读克尔凯郭尔的Fear and Trembling时,我也着重写了他对矛盾的使用,呼应了我之前对庄子的Research和芝大的Uncommon Essay。总体来讲,我最后填了十七八个活动,大多数都是和哲学相关的。
4
如何看待美本转学的文书?
可以分享下文书的内容和创作过程吗?
文书是我花了最多心力的,也是我最清晰地感到三士渡的明确和专业。文书老师的匹配是从二月份开始的,我和两位文书老师聊了,两位都非常专业,最后选择了背景更靠近哲学的老师。
因为前一申请季的失败,我(一意孤行)地选择了申请10+所学校,文书老师的任务量应该不小。但老师全程下来都非常淡定,按照时间让我把任务规划好,没有传递给我任何的紧张情绪。
回到文书,主要分为Why Transfer、Why School和其他School-Specific的问题三部分。我最开始上手的是Why Transfer。虽然之前了解了转学更看重学术方向,但这个方向具体需要多详细多具体,是我在写Why Transfer的时候才完全理解的。
我不能像之前说的那样,抛出三个名词,说“我喜欢语言哲学、知识论和实证主义”,而要具体到某一个议题。比如,我想通过Peirce或者Dewey的实证主义来化解知识论中的怀疑主义,再由此延伸到其他相关的哲学分支,并对比学校在这一方面的资源。
听起来可能有点弯弯绕绕,但在看到老师直接发给我的Sample之后,这些要求就已跃然纸上。随后,我自己动笔时,也重点放在了写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并且加入了具体想要利用的资源,比如教授和研究机会。
同时,每一稿的修改都是循序渐进的,从刚开始的学术方向,到之后段落之间的衔接,到句与句之间。文书老师尤为重视上下文的逻辑衔接,对于我这种话痨而又经常说不清楚话的人来说,简直是天赐神人。
她反馈的问题常击中我想糊弄过去的地方,比如我不想再重读论文才能讲清楚的一个概念,常有种一划水就被抓包的感觉。后面回想,一个声称自己喜欢分析哲学的人,如果表达得不够清晰和有逻辑,应该不会有任何说服力吧。所以,还是要感谢老师锲而不舍的反问行为!
5
可以谈谈SAT出分经历吗?
我大一10月份考了一次SAT,英语750数学满分总分1550。高中走的是A-level体系,四门A-level+EPQ,其中英语文学/社会学/西班牙语A*、数学A,但是我的EPQ是B;大一上的成绩是三门一等(73,75,80)和一门二等一(66)。
总体来说我对自己的评价,就只能说刚好压线,甚至低于平均。当时我最忐忑的也是标化,担心成绩里有B和二等一会被刷下去。但可能是正好压线,最后被录取也有点运气成分吧。
对于SAT,我曾一度纠结要不要考。规划老师提议,在保证大一成绩的情况下,如果能出分会有一定优势。虽然最后英语出分不够理想,但数学满分已经是极限了。本来还报了十二月份的考试,但老师们说分数够用就没再考了,也算是少了些压力。
6
三士渡为申请提供了哪些帮助?
因为我自己对美本申请不甚了解,没有做过相应的活动和竞赛规划,高中DIY也没有成功,所以我一决定转学便开始了解留学中介。但我仍然对转学的难度有所担忧,因为从各方面听说英本转美本会比美本转要难。
我前后和六位中介老师聊过,有两位建议我直接重申,也有另外两位讲得比较泛泛,因此我最后是在三士渡和另外一家之间选择。两位老师都对转学的各方面讲得很清楚,不过于乐观或者悲观。
坦白说最后选择了三士渡,我爸其实(罕见地)参与了这个决定,因为他非常重视实际经验,而三士渡去年就有两三个成功英本转美本的案例。负责咨询的顾问老师也分析了英本转学的难点,但也解释了可以如何相对化解这些劣势。
关于三士渡对我的帮助,我其实前面都说得差不多了。从转学的大方向到标化的建议、再到活动的规划以及协助(比如做独立Research的专项导师)、最后到文书的落地,三士渡在整个过程中帮我快速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向招生官展现出了我对哲学持续的兴趣。但我也想额外提及一点,即三士渡不止于这大半年的转学服务。
我之前提到过,想要转到美本的部分原因是可以探索更多可能性。即便签约三士渡之后,我也有过不断质疑自己的阶段,担忧自己这大半年的时间会白白浪费掉,担忧自己转到美本会不适应导致GPA很低。为此,我也向老师们寻求过帮助。
规划老师推给了我她在美国读完法学院毕业的朋友,她的朋友也非常耐心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也向我说明了许多作为律师的生活和工作细节,以及在学术和职业之间的选择。
这让我意识到,转学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并不只是我脑中空想,是能真实落地的。在此之后,我才完全确定了转学的想法,并开始安心参加阅读小组、写堆成小山的文书。
当然,我并不是在放大三士渡作为留学中介的作用,只是在说,我的三士渡老师们不止于把我送上好学校,也愿意陪伴我探索更多实实在在的可能性。
7
申请季的心态如何?
对未来的申请者有什么建议?
对于转学的建议,整个来说一个大的方向就是要想清楚自己现阶段转学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更高的排名,还要考虑转学之后具体会做什么、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等,这也是为了不让自己后悔或者太焦虑。功利一点来讲,Why Transfer文书也需要写得这么详细。
心态方面来说,我觉得我可能是个特例,算是个运气选手。标化刚好压线,没有硬核奖项,在芝大出结果前我觉得自己转学可能会被全拒。
但经历过申请季的人可能都清楚,对大部分人来说,运气一直都是申请季的恒定因素,去年它没来今年它来了。而这又没有什么因果联系,去年没录不代表今年就会录。
我的申请季也不算完美,经常在拖延和奋笔疾书之间切换,Research也没有尽到全力。所以如果想要做且不做会后悔,那就去做吧。等到了运气决定的阶段,心里就不会太纠结了。
最后的最后,申请季很烦很累甚至很尴尬,但也因此收获更多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收到结果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比自己更激动更夸张,我个人认为,这些时刻其实比结果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