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 李亚东:非洲三年,我采访过的那些故事

李亚东 清华职业辅导
2024-10-17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西非的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港口城市拉各斯被认为是尼日利亚的上海。


在拉各斯,有一个西非现存时间最久的中国商城,红色凹凸的外墙仿造中国长城的样式,像一个红色的堡垒,将这4万平方米的土地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城门口两面墙上是中英文书写的两行大字,左面是“中尼友谊万古长青”、右面是“新年快乐”。


尼日利亚中国商城门外


商城门口,城墙外侧的墙壁上刻着几行斑驳的文字,上面记录着:


在上帝的荣耀下

为了人类的利益

拉各斯OJOTA中国商城在2005年3月10日被官方批准成立

批准商城成立的尼方代表是尼日利亚第一夫人Stella Obasanjo


中国商城前的碑文


从2005年3月这座中国商城建成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五年,China Town成了拉各斯的地标性建筑。但并没有很多拉各斯的民众知道商城的创始人孙国平,他在尼日利亚的另外一个名字是——龙城孙老大。


2017年我第一次到中国商城的时候,拉各斯的信风季节空气混浊而闷热,300多家挨挨挤挤的商铺并列而建,营业的却不到30家,几个售货员靠在椅子上吹着电风扇,偌大的商城几乎看不到顾客的身影,院子里的几部货车沾满了灰层,似乎在诉说着这个商贸帝国昔日的繁荣,感慨于今日的落寞。


孙国平当时正在监督商城一个工程项目,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粉色polo衫,西裤上粘满了泥巴,脚上没穿袜子,以穿拖鞋的方式拖着一双正装皮鞋。


“我是1989年来的尼日利亚,那个时候中国刚刚开放,大家都在讲走出去,我也想出去闯一闯,停薪留职,就出来了。”孙国平回忆着自己刚来尼日利亚时的情形,他那时的身份是浙江舟山一家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我们舟山临海嘛,有人工晒盐,古时候舟山晒的盐是贡盐,给皇帝吃的,当时就想着把我们晒盐的项目带到尼日利亚来。”


但几经周折,孙国平的晒盐项目在尼日利亚并没有成功落地。他开始在尼日利亚从事各种行业,从朝鲜饭店到货物贸易,从赌场到建筑房产,最终在2005年在拉各斯建成了“中国商城”(China Town)。


中国商城红色的大门迎来了开业后的开门红,这里最繁华的时候“300个店铺,10000平方的仓储,100套的住房,还是供不应求。”


但后来,为了保护国内纺织业,尼日利亚出台了严禁纺织品、鞋类进口的法令,甚至开始采取一系列行动,包括查封了部分印度人和黎巴嫩人开办的超市。2005年12月23日凌晨,尼日利亚海关突击检查中国商城,商城内240多家华人商户无一幸免,包括孙国平在内的10名中国商人遭到逮捕。


一夜之间,整个中国商城被查封,孙国平则被当地制造业协会称为“最大的走私犯。”孙国平在经济调查局的监狱被关了9天,3个月后,中国商城重新开始营业。但此后,由于奈拉贬值导致糟糕的贸易环境,中国商人开始大批撤离尼日利亚,中国城的商户减少到只剩下30家。对于本就被查封过的中国商城,这样的经济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但孙国平对这个国家却更有信心,他始终认为奈拉贬值是暂时的,作为非洲曾经GDP排名第一的国家,尼日利亚在未来有着无限的潜力。2017年,在中国城商铺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孙国平开始在拉各斯的中国城内建设一所华文学校,他对未来的计划还包括在拉各斯投资一所华人医院。孙国平从小家里并不富裕,“家里6个小孩,母亲卖血供养。”但他在尼日利亚还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尼日利亚,人们用“老尼”来称呼那些久居尼日利亚的中国人,从1989年来的尼日利亚算起,孙国平已经在这里待了31年。他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提到:


“我是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经过大风大浪,吃过苦。这种生存能力也是毛泽东时代给我们打下的基础。再苦的地方,环境再恶劣,我们也能生存下去。只要有地方吃饭,有地方睡觉,就行。


休学一年,毕业后两年,在非洲三年的时间里,我采访了几百个这样的故事。最终在学校老师的支持下,和新华社驻非记者,同时也是新闻学院的学姐卢朵宝一起出版了《后发机遇,中国企业在非洲》一书。


与学姐共同出版的书


这三年的时间里,我的职业角色也一直在改变,从麦肯锡某个非洲项目的实习生,到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的实习生,再到在埃塞俄比亚创办《东非瞭望·埃塞刊杂志》,最后毕业后去四达时代加纳从事非洲政府关系的工作。我经常在想,我和非洲的缘分从何说起,这份热情又是在如何延续。在采访了无数位非洲的中国企业家之后,我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


中国商城的孙国平说:“中国刚刚开放,大家都在讲走出去,我也想出去闯一闯,停薪留职,就出来了。”


潜晓1991年从国内一家事业单位辞职下海,后来来到非洲创办工厂和房地产公司,他说:“最辉煌、最精彩的,还是(在埃塞俄比亚)投资水泥厂那三年。”


卢其元曾卖掉自己在国内的大部分工厂资产,停掉美国的钢铁工厂项目,来到非洲创办了东方工业园,他说,“我们已经经历过国内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到了埃塞后,相当于我们重新走一遍这个过程,应该说成功的把握比较大。所以我们有信心,看得比较准。”


在书稿采访写作的过程中,这些在非洲创业的中国企业家的故事一直让我着迷。而总结这些故事我们会发现,这些来到非洲的企业家,很多都是在改革开往中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家,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在国内过得安稳舒适,但他们还是向往着一种未知的波澜壮阔,选择了“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更多精彩



陈诗慧:高跟鞋印下的是感叹号,泥球鞋印下的是省略号

王文超:我渴望触碰云端

侯珺森:热爱让求职选择题迎刃而解

胡黎俐:守护12年前那颗梦想种子

方鹏飞:鹏飞千里,十年一日

张佳敏:挑战学术话语权

宋云天:愿为萤火,发一点光

启航剪影 | 在基层,找到青春的事业和远方

启航剪影 | 扎根苍茫大地,深爱热土家园

启航剪影 | 莘莘学子去了怎样的远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职业辅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