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深圳学校的上课铃,竟然有这些“声音”→
当上下课铃声变成诗乐童谣
还能根据季节变化
播放“当季”诗词
这样的铃声你羡慕吗?
↓↓↓
“上下课铃声都是美妙的诗乐童谣,老师在课堂上还用联想等方式,带我们叩开诗歌城堡的大门。”
诗教如同涓涓细流,让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学生王景萱在生活中也“与诗同行”,“比如在上学路上,有微风吹过时,‘春风花草香’的诗句就浮现于心间。”
2021年7月,中华诗词学会与深圳市教育局合作共建“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近三年,深圳市教科院以“诗、礼、乐”为育人路径,以“课程”为主线,精准培训专业诗教教师。
深圳多所学校从“铃声浸润、晨读午诵、课前积累、诗教课堂、特色社团”五个维度,构建“经典诗词”校本化学习课程,推动诗歌的种子在校园内破土而出,绽放芬芳。
诗歌教学应是“诗教课”
而不是“教诗课”
深圳市教科院深入调研发现,部分学校从应试出发,把学生对诗歌的记忆、理解、积累作为教学重点,很多教师长期采用读诗文、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等传统教诗方式,更关注学生能否掌握古诗字句意思、写出标准答案。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很大程度来自诗歌与人的生活、情感、体验、思维的‘强链接’。因此诗教要与所学者的生活场景、社会阅历等关联起来。”在深圳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白皛看来,诗教不只是语言或文学教育,还应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诗歌教学应是‘诗教课’,而不是‘教诗课’。”白皛强调说,诗歌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向上的力量、人生的智慧,因此应将古诗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
而要上好“五育并举”的“诗教课”,就不能让学生走形式地去唱诗、学诗、背诗。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刘琴宜举例说,部分学校组织学生身着汉服、背诵诗歌,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教。这些活动的重点依旧是让学生去背诵诗歌,而未能深挖诗歌内涵,让诗歌内涵、吟诵韵律与学生服饰等有机融合。
“诗教不只是追求看起来、听起来的美,而应将诗歌原有的情感、声韵、节奏、文化,真正融入到古典音乐和服饰中,引导学生符合格律、声律地去吟唱。”
刘琴宜认为,诗教更侧重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文化自信,激发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自豪感。因此诗教活动要注意营造氛围、意境,而不应让形式高于目的。
▲深圳市莲南小学学生参加期末阳光测评“诗词大集”活动。
普及性的课程、活动
让学生感受诗歌声韵之美
“学校的上课铃、下课铃,是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体。细心倾听铃声,我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或是黄沙漫天的沙场。”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学生张思彤在吟唱熏陶之中,体会到诗词的魅力与乐趣。
这些铃声是深圳市教科院、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共同开发的熏听资源。近年来,深圳多所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声律启蒙》等音频资源植入上下课、早读、课前十分钟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很多场景。熏听课程让很多学生受益匪浅。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教师赵亮发现,学校虽然没做强制性要求,但大多学生已通过每天的浸润式诗教,不自觉地学会吟唱很多诗歌童谣。
“我们希望普及性的诗教课程、活动,让更多学生在诗意校园的氛围中,潜移默化感受到诗歌声韵之美。”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将“由面及点”“从普及到提升”作为诗教课程设计逻辑。深圳基于诗词音乐易于让全体学生浸润熏习的特点,开发了古典诗词吟唱的基础课程资源,促进全员普及。
熏听课程、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后
如何创设符合学生
认知特点的诗词教学呢?
深圳市教科院关注学生差异,带领教师团队不断实践研究,探索出“三级五维”课程体系架构。
其中,“三级”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提升课程、拓展课程。基础课程即熏听课程,特点为朗朗上口、易于普及传唱;而提升课程即课堂教学,深圳以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为主,适当扩展同类诗人、主题等诗文;拓展课程即特色社团,这给感兴趣、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提升平台。
改变诗歌教学认知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我上学时,老师用五步教学法教诗词,每首诗都这么教,让部分学生感觉学诗歌很无聊。”成为教师后,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语文教师冯文正常常思考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和教法创新点。
改变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先从改变认知开始。“我们先用近半年时间,普及熏听基础课程。老师们先在浸润式的诗意氛围中,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深圳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慢慢地,很多教师改变对诗歌教学的认知,渐渐形成共识:在诗意的氛围中,学生能更深度地学习理解诗歌内容,而不需要靠多次朗读记忆。
在讲授诗歌《江南春》时,冯文正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心中的“江南春景”,并用“AI作画”呈现出来。学习王维的诗歌时,他引导学生要在深圳快节奏的生活中,找机会到大自然或者乡村中,感受恬静淡然的生活乐趣。
“不能以应试思维衡量诗教。以诗育人,是诗教培训的重要理念。”冯文正将培训中学到的“联想想象”“知人论事”等教学方法,实践于课堂。
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后,深圳市教科院通过建立市区校联动的立体教研网络,促进教师提升诗词素养,更新教学方法。
白皛在给教师做诗教培训时,就着重引导大家找好每篇诗歌的诗心。“诗心是诗文的共性育人价值和核心要义,也能给授课老师明确的教学指引。同时,诗歌意象丰富,我们也鼓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多元探究学习。”
白皛举例说,《江南春》的诗心是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由于每个孩子经历的春天都不一样,诗歌中的“绿映红”不一定就是树绿花红,也可能是山绿、水绿、湖绿、草绿,可以是浓绿、浅绿、淡绿、深绿,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生成多样化的理解、想象。
诗歌“大花园”
百花齐放、历久弥香
走进诗教长廊,诗风雅韵扑面而来。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收集《诗经》《楚辞》等6部诗集音频,按时间顺序做成听音墙。学生走到诗集名称对应的位置,可聆听到该诗集随机的一首诗歌,在互动中聆赏古乐之韵。
▲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学生在诗教长廊的听音墙沉浸式学古诗,感受边关情。
“我们还可以在学校诗教长廊的感应器上方,用手抓取植物、动物、人等相关意象的事物,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
该校学生姚佳希说,学校打造的360度环幕等沉浸式“诗歌空间”,让诗教课成了她每周最期待的课程。
“我们发现,部分经典诗词与学生的时空距离相对遥远,很多中小学生凭自己的阅历和心智,还无法自主理解古诗的意境。老师‘一对多’地讲授,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深大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校长姚晓英说。
学校将古诗分主题、分专集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了7个学习场景,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沉浸熏听,感悟诗词之美。
据介绍,深圳已有100所中华诗教项目建设试点学校,试点校学生规模超15万人。在此基础上,深圳市教科院遴选20所“中华诗教特色学校”,扶持这些学校打造“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
体育教师结合古诗,创编诗礼操,每周二、四,伴随着《诗经》《千字文》等经典之声,全校学生一起做诗礼操;美术教师结合学校社火马勺脸谱课程,创新开发诗人脸谱课程,用生动鲜活的脸谱画讲述诗人故事……深圳市莲南小学跨学科推进诗教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课堂是一方天地,生活更是儿童吟诗创作的沃土。深圳市教科院引导试点学校加强校家社协同,让更多家长、社区成为诗教的“同盟者”。
“每个节假日,我们会开展‘跟着古诗去旅行’活动,家长的参与度很高。”莲南小学校长冯永说,在学校中华诗教课程的引领和影响下,学校家委志愿者在服务部的公众号上,自发开辟了诗教专栏,广受家长欢迎。在校家社合力推动下,诗词雅韵正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连燕纯)封面图源: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辑:黄钰璇视频号:任朝州审核:蔡金花 刘文玲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处理。
深圳教育丨szs-jyj
感谢您关注深圳教育!动动手指,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
全方位了解深圳教育的点点滴滴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
新浪微博
欢迎投稿:
szedu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