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10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龙岗客家豪门历经两百年风云,如今后人遍布世界各地……

龙岗发布 2019-10-09

探寻龙岗老历史

讲述龙岗老故事

展示龙岗老风貌

弘扬龙岗老传统



不管你身在龙岗

或是远在他乡

《乡愁印迹》

都会给您还原

最真实的龙岗记忆

“乡愁印迹”第二集来啦!

咱一起聆听鹤湖新居和鹤湖罗氏的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751w9yo8z&width=500&height=375&auto=0


清顺治、康熙年间,在台湾收复、清朝政权稳定之后,为恢复沿海地区经济,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劝农招垦政策。


不少客家人从内地迁居沿海,成为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的典型代表。龙岗,成为一部分客家人的落脚之地。



鹤湖罗氏的开基祖罗瑞凤,是客家第四次大迁徙中的一员,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从粤东兴宁墩上迁居龙岗。


鹤湖罗氏由此发端,创造了“亲仁犹在”,“聚族于斯”的家族史话。 


鹤湖新居



「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中

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之一

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

是“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


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堪称深圳客家围屋的“第一豪宅”」



 

开基祖:罗瑞凤


当年,鹤湖罗氏的开基祖罗瑞凤初到此地,他一边种地,一边走街串巷贩卖小百货。


凭借勤奋努力以及东莞族人的帮助,这位中年货郎摇身一变,成了在凤岗塘沥开糖厂、酒坊、榨油坊的瑞合商号老板。后来,又凭借着自己的实力,生意越做越强,遍布龙岗、凤岗。


一条由罗氏出资修造的麻石路,自鹤湖新居通往龙岗古墟,犹如一把丈量历史的标尺,投射出罗氏家业兴旺的原始信息。

龙岗当时上街下街沙坪很多地方都是被瑞合人买了,惠阳东莞宝安三个县都有,解放前后我记得我们可以耕种的面积有640亩左右。

罗谭福 罗氏大房第八世


农商结合,十几年间,罗瑞凤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大约在他六十多岁时,开始谋划建造新宅。这时,罗瑞凤之妻张氏,相中了一块有山有水有仙鹤栖息的风水宝地,花费重金买下,开始营建新宅。


尽管罗瑞凤没有看到大宅落成的那一天,然而通过罗氏瑞、廷、兆三代人的苦心营建,鹤湖新居于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建成内围,于道光年间建成外围。



 

建筑特色


建成后的鹤湖新居,占地2.5万平方米,由围屋、禾坪、月池三部分组成。它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内呈方形,外呈梯形,内外围各有四角楼一望楼,倒座东北面三开门,中心为府第式三堂两横。



正门、左右横门、下天街、祠堂、排屋、上天街、围屋等组成了鹤湖新居的中心建筑。阁、楼、厅、堂、房、井、廊、院、天井、过道等建筑互相关联,隔而不断,守望相应。整个围屋有房三百多间,高峰时有近千罗氏族人在此居住。


这座气势恢宏的客家围堡里,它蕴藏着罗氏白手起家的创业梦想,也映照着四时晨昏的万千气象,这是龙岗客家的百年底色历史光华。有代代延续的坚守传承,也有与时俱进的兼容并包。



鹤湖新居杂糅多种风格,其中包括中原府第式建筑、赣南客家四角楼、粤东兴梅客家围龙屋以及广府“斗廊式”的建筑特色。


从这些建筑风格,可以清晰地看出客家人从中原到江西,再从粤东到广府地区的迁徙路线

广府的特色它体现在屋脊上,是一种叫做飞带式的垂脊,这边的话把它叫做官帽,八个角楼和一个望楼做官帽。其他的角楼都是飞带式垂脊这个系统。广府元素在我们鹤湖新居留下来的就是轮廓线上,占了一个很主要的视觉吸引力。


张一兵 

龙岗文体旅游局引进骨干人才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与鹤湖围屋等宽的半圆形月池,一方面为大宅建设之初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夯土,另一方面,连通了附近的小溪和龙岗河,形成一潭活水,不仅可以养鱼、灌溉和灭火,还被赋予了风水寓意。


客家人做围屋往往是从天圆地方来考虑大局面的。中间是一个方块儿,后面做一个半圆,前面做一个半圆,宋代的时候前面半圆的那个房子演变为池塘了,围屋前面的这个池塘,它就是财,这里面的水就是财。


各种各样的水源,从我们围屋中间的一些特殊的,带有象征意义的孔道里面,给它导入这个池塘,要用水来归到塘里面,来象征不断地聚敛财富。

张一兵 

龙岗文体旅游局引进骨干人才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除了风水意义,在设计上,鹤湖新居有着很强的防御性能。鹤湖新居的外墙高六米多,厚约一米,由三合土,添加糯米浆、红糖水等粘合剂等夯筑而成,非常坚固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 孙骞


这个大门有四道机关。第一道机关就是,两个石套门框,中间有一个缝隙,这个缝隙跟上面的二楼是相连的,上面可以放两个水柜,这个水柜就是可以防止敌人用火攻门。它是灭火用的。


第二道机关就是这个栅栏门,然后我们也叫趟栊门。这就是一个方木,从这边拉到那边,这个木质的部分已经损坏了,从这个轮廓上可以看得出来。


第三道机关就是这道实榻门。第四道机关呢,就是这个实榻门后面有两个大概十公分见方的顶门杠,就把它顶住。


内外围各有四个四层的角楼,内外围的后围正中均有望楼。角楼、望楼以及围屋的外墙均有葫芦状、铜钱状的排气孔和射击孔。墙顶半米多高的女儿墙内侧有宽约四十厘米的过道,全部连通,称为“走马廊”。


1


2


高墙大院,戒备森严,宛如坚固的城堡。这无疑给居住在其中的罗氏族人,在那个时代,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


心安之处即故乡。

心之所系、情之所牵。


祠堂至今依然是鹤湖罗氏的精神家园,不管大事小事,子孙们都要向祖宗通报,请求祖宗的赐福与庇护。

他之所以能倾其所有来建造这个房屋,还是为了子孙。所以祠堂起的名字叫“诒燕堂”。那么“诒燕”这两个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那么他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像老燕子守护小燕子一样福荫他的孩子们,福荫他的子孙们。

孙骞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


从背井离乡的寒门游子,到高墙大院的豪门望族,鹤湖罗氏的脚踏实地、勤俭兴家,透射出龙岗客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以迁徙的脚步开篇,以定居的生活祈愿,成为了创业成功的典范。


他们的故事浸润着当地乡风,也打磨出质地厚实的历史印迹。


如同海月窗,装点了鹤湖罗氏的生活,也装饰了鹤湖罗氏的梦。一片片海月,在阳光和月光中,熠熠生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7512aud6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樂師敬賢,隆師教子。守分事公,及人推己。閨門有法,親朋有義。


力行必誠而無偽,禦下必恩而有禮。務勤儉以興家庭,務謙厚以處鄉裏…… 


——《豫章罗氏诫子孙训》



促使鹤湖罗氏这个家族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家训——“豫章罗氏诫子孙训”。这篇家训的制定者是罗珠公,最早出仕是在汉高祖时,任治粟内史,景帝初年,改官名为大农令


罗珠公清廉自守秉性刚直,不畏权势的人品、人格对鹤湖罗氏的家风家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鹤湖罗氏的发展史可以说是龙岗乃至深圳客家史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美好品德、良好家风是龙岗客家精神的集中展现


鹤湖罗氏


 

注重教育


鹤湖新居建立之初,瑞凤公把围屋内最大最宽敞的望楼作为罗氏私塾,让后代读书明理,光耀门庭。

诒燕学校是一个私塾。当时家族里面有一块田地叫公偿田,那么所有公偿田的收入,别人不能用的,只能用在这个学校的所有开支。整个存在期间大概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最多的时候大概有七八十个学生在这边读书。

孙骞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


崇尚礼治,重视教育的理念, 深植于龙岗客家群体心中,从第三代开始,罗家人的崇文重教终于得到回报,陆续培养出二十余名士大夫


 

人才济济


位于祠堂正门口的“大夫第”匾,是道光皇帝赐予第三代子孙罗兆熊的。清道光年间,罗兆熊官至广州府儒学正堂,掌管一省教育、选拔考试。恰逢广州府遭遇洪灾,罗兆熊一贯勤勉清廉,倾尽自己的俸银去赈灾,结果导致自己入不敷出,需靠父亲接济。因其赈灾有功,朝廷御赐匾额“大夫第”



据后人讲,还有一块“武魁”匾额,是第四代罗慕麟在广东乡试中获得名次而赐的,名副其实的武秀才。一时间,鹤湖罗氏子孙文武双全,风光无限,带动后人们奋发读书。



廉洁自律、崇文重教的鹤湖罗氏在龙岗蓬勃发展,成为龙岗客家乃至南粤客家的典型代表。据不完全统计,罗氏第三代到第六代,共有20人享有科举功名与官位,人才辈出。


到了风雨飘摇的晚清,国贫家弱,列强入侵。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后,求仕之路断绝。后来,不甘平凡的罗氏后人,寻求新的生存之道,而有的则追求变革的力量,以此支撑家族的命运前途



1911年,在时代变革的浪潮汹涌而来之时,为推翻腐朽王朝的封建统治,鹤湖满房第六代罗秋航利用家族在龙岗的影响,组织民军,与好友、粤军名将邓仲元一起,在淡水发起起义,积极参与广东革命进程。


后来,罗秋航还与邓仲元的姐姐结为夫妻。在众人眼中,这既是珠联璧合,更是强强联手。


那是门第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鹤湖罗氏一直以来便相当重视联姻关系,与坪地萧氏、龙东叶氏、坑梓黄氏、葵涌潘氏等大家族联姻,以此形成强大的同盟,社会地位得以巩固。



民国时期,鹤湖罗家的发展又达到一个高峰。以罗秋航为首的近代罗氏,在龙岗及周边地区,找到了修路发展运输的新路径。


1921年,广东允许民办公路,以罗秋航、罗济能为首的罗氏子弟,发现商机,罗秋航审时度势,果断变卖部分田产,联合周边几大家族,创办了股份性质的联星公司,下设道路公司、运输公司。


罗济能、罗锡桥任董事长,负责修建淡水至平湖、横岗至龙岗的公路,几乎控制了该路段的运输,不仅使民众出行便捷,还为推进龙岗交通事业的发展、地方经济兴旺作出了积极贡献。



家运似国运。在起起落落的社会浪潮中,越来越多的罗氏后人将目光投向海外,谋求新的发展,拓展新的机遇。其实早在清末,对家族命运充满危机感的罗氏第五代部分青壮后生,便沿着“客家第五次”大迁徙的足迹,远赴南洋、美洲。


这些远赴海外鹤湖罗氏后人,以重振家声为己任,不辞劳苦开始打拼,他们的经历与瑞凤公当年十分相似。当他们遥望故土,缅怀先祖时,眼中透射出执着追寻的坚韧,仰望俯叹中,也融入到异国他乡的故事里。



罗定朝,鹤湖罗氏长房第六代,他是众多出洋者中的一名,20世纪初前往牙买加谋生,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华人店铺做杂役,后去偏僻小镇开店创业。


短短几年,善于经营的罗定朝就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华工,变成家境殷实的小型批发商,并与兄弟整合生意,成立综合商业批发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急转直下。1928年,罗定朝兄弟经营的商店被焚烧殆尽,损失巨大。虽历尽艰辛、重整旗鼓,但大环境如此,昔日辉煌,难以再续。


1933年,他带着深深的眷恋,与妻子何瑞英同部分族人一道,返回中国。

他们最开始就两条线,一条线就是去东南亚,再有一条线主要是去牙买加,这两条线。那么在东南亚这一块的人,大概就是没有太多的一些变动,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和相当的财力。所以说他们建造了一个自己的围屋不说,还建造了一个祠堂。


祠堂里的楹联上联可以说和鹤湖新居中堂的上联是一模一样、一字不差,那么下联,他就稍稍做了一些修改。他就说我是漂洋到海外但是我的根还是在鹤湖,表达了一个跟龙岗鹤湖一脉相承的这种心情。

孙骞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


 

薪火相传 蓬勃发展


散落各地的鹤湖罗氏后裔,将开基先祖开创的勤俭仁义的良好家风,播撒到世界各地。他们精诚团结,努力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与家族一道,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应有贡献。



2012年12月,鹤湖新居大门再次打开,100多名罗氏后裔相聚于此,盛况空前。一个肤色、语言完全不同的女人Paula(葆拉)归来了。


葆拉现居美国。她的母亲正是罗定朝当年留在牙买加的女儿。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也为了寻回自己的根,葆拉历经千辛万苦,从美国到加拿大,再从牙买加一路寻到外祖父在中国的家——鹤湖新居。现在,她有了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罗笑娜



鹤湖罗氏8500多名散布在18个国家和地区的后人,即便远隔重洋,也会如朝圣般赶回鹤湖新居寻根。


从初到龙岗至今,罗氏家族共十二代人,一代代罗家后人勤俭持家,清白存心,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也得以薪火相传,蓬勃发展。



鹤湖新居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上世纪末,在政府主导下,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成立,这是深圳市唯一一家民俗类专题的国有博物馆, 它为研究深圳客家历史、民俗文化、传统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元对其展开修缮保护工程,并每年投入资金持续维护,让这老围在新时代焕发无尽活力。

1996年成立的博物馆,能把鹤湖作为一个博物馆把它保留下来,而且已经保留至今,那么鹤湖不光是罗家的鹤湖,它也是我们深圳的鹤湖,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东部客家移民一个代表性的样本,那么对我们的下一代来说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孙骞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


罗氏族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搬离世代居住的客家围堡。如今的鹤湖新居,不仅是罗氏宗族聚会追忆祖先和世界各地宗亲的精神家园,也是深圳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2017年11月5日,鹤湖新居张灯结彩,麒麟腾跃,热闹非凡,来自海内外的近3000名宾客聚集一堂,“缅先祖·聚乡情”,庆祝鹤湖新居落成200周年,“亲仁犹在、聚族于斯”,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大团圆。



从罗氏先祖的背井离乡,

到家国破碎的异国开拓;

从万里寻根的绵延辗转,

到聚族于斯的盛况空前。


鹤湖罗氏

是客家人迁徙、生存、发展的缩影。

穿过两百年风雨,

见证起起落落的历史时代与家族命运,


它镌刻着波澜壮阔的过往,

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

也标注着美好灿烂的未来,

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始终不变的,是那浓浓的乡愁......



本文由龙岗发布编辑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

信息来源:深圳侨报 龙岗新闻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红棉路将于9月底前全面贯通,这些地方出行将更便利

龙岗经济半年考交卷,GDP全市排第二!下半年经济发展划了这些重点!

坂银通道有望明年通车,布龙路丽湖段辅道将拓宽……这波交通信息非常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