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600年龙岗广府文化!这些建筑周末记得去看~
探寻龙岗老历史,讲述龙岗老故事
展示龙岗老风貌,弘扬龙岗老传统
大型文史项目《龙岗记忆》第二季“乡愁印迹”
第四集《平湖老围》如约而至
戳下方视频了解《平湖老围》前世今生
平湖是龙岗广府文化最集中的区域
作为广府人的栖居地之一,平湖有许多老围
其中在平湖当地
建围最早、最出名的是
伍屋围、大围、松柏围
三座老围位于平湖街道凤凰社区和平湖社区
建于明朝中前期,距今五六百年
其中,松柏围数十栋120余间清代建筑
以房子顶部的镬耳形封火山墙最为醒目
是龙岗地区清代广府建筑的范本
广府民系即广府人,指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族群,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分布于广东(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东莞、深圳和粤西东南部的广大地区)、香港、澳门、广西、海南及北美洲、英国、北欧、澳洲、新西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俯瞰平湖大围
平湖,并没有湖
故事要从一个个年深岁久的老围说起
有人说,早期平湖有三座老围
伍屋围、大围、松柏围
平湖地貌以丘陵为主,西北高,东南低
而三座老围恰巧都建在丘陵中地势
较为平坦的区域
无江河湖泊
甚至连水资源都比较匮乏
围村建成
大家又发现了一个巧合
三座老围像极了三只动物
❶ 伍屋围像一只蟹
❷ 大围像一只蚌
❸ 松柏围像一只虾
这龙宫里来的宝贝,没有水怎能稳稳阵阵
(平湖围头话,意为“平平安安”)?
村民们怀着对水的渴望
也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
将此地命名为“平湖”
时光荏苒,而今平湖一片繁华
但是,深入最古老的街巷——老围
依旧像遗世而独立的安详长者
诉说着广府人在平湖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平湖可谓是龙岗区广府民系最为集中的街道
在辖区12个社区里
有2个讲客家话,10个讲平湖围头话
深圳的广府人自宋元之交从东部迁入深圳,主要居住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地区。广府人虽散居于龙岗,但是“慎终追远、开拓奋斗、包容共济、敢为人先”的广府精神却是时光留下最深刻的痕迹,烙印在一分一秒、一砖一瓦以及每一个平湖广府人的身上。
伍屋围的鸡蛋花树已有400多年历史
开拓奋斗
南迁至平湖数百年,耕耘他乡成为故乡
唐安史之乱后,纷扰随之而来,每逢战争,岭南就成了“避风港”。这个过程中,广东南雄珠玑巷成了南迁的重要中转站,而广府人落户平湖也正是历史必然。
说起在平湖建立村落,有记载的可追溯至唐代中晚期。直至明朝早中期,受到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两路广府宗族不约而同看上了平湖这块风水宝地,这才拉开了广府人在平湖开拓奋斗的序幕。
“伍屋系出楚郡播迁吴齐湘闽绵瓞羊城”——在伍屋围的伍氏宗祠内,一块匾额讲述着平湖伍氏几十代的迁徙路线。“六十八世祖伍兆凤,是第一个在平湖立围的伍氏人,所以我们叫他始祖。”伍屋围宗亲理事会理事长伍富容是家族族谱《中华伍氏族系分史传》的编纂者,将族中旧事娓娓道来:伍兆凤官授明从五品武略将军,自增城沙贝(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迁至平湖。立围初建有氹园城,城内面积百余亩,伍屋围是大围,氹园是其中的小围,意为花朵的中心,希望族人从花中心向外繁衍的意思。伍富容说,伍氏在平湖开拓奋斗,立围之初就积累下不少财富,拥有东南、西北荔枝园各百余亩,还有练功教场和育马场。
伍氏落户平湖始因授官,刘氏落户平湖则是历史浪潮下普通人开拓奋斗的缩影。当年,中原战争四起,岭南成了渴望太平生活的百姓心中的避风港,南雄珠玑巷也成了南迁重要的中转站。据《平湖村志》记载,刘氏祖先由珠玑巷迁至东莞城,后迁至现深圳丹竹头再至平湖开基。大围古村的开基祖为十四世祖刘本刚,其后,刘氏族人开始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三户成村、四户成寨的小村落,到了清朝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有了名气。
有了家,就要扎下根来,衣食住行一样都不能马虎。“平湖之出产物,广府人以谷、米、蔗、糖、花生为最。”据老人讲,平湖农民平日穿着结实的粗布“十丈乌”,颜色多为黑、青、暗红色,很耐穿。对于干农活的人们来说,鞋总是不耐穿。因此,在出现机动车之前,平湖人赤脚走路,延续了几百年。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在平湖刘氏的祠堂里记录着祖训《广传公教子诗》,平湖广府人将他乡变成了自己的故乡,开拓奋斗的精神也代代相传。
包容共济
以古城为蓝本建造,龙岗广府建筑范本
经过肃穆的镬耳山墙,穿过逼仄的横排巷道,伫立在三间两廊结构的民居里,沧桑的平湖老围依旧在闹市中秉持着庄严的仪态,含蓄地迎接着历史的追访者。
扎根平湖的过程中,广府人不仅要与大自然搏斗,更面临着文化融合的问题。清初政权不稳,颁“禁海令”等,沿海地区民众背井离乡。及至台湾收复,清朝政局稳定,开始“展界”(复界)。据平湖街道宣传部原副部长陈建平介绍,大量客家人来到惠州、深圳沿海。平湖广府名人刘彭龄100年前在《本邑北路风土杂记》中记录了日常生活中广府人与客家人的细微差别,更多的则是融合。
镬耳山墙
广府人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生活上,甚至从建筑中也能窥得一二。时间倒流至明朝,大围以古代的“城”为蓝本设计建造,东西两座围门居高临下,围前有条护城河。围内四纵十横的巷道,从前至后步步高起,排列着几百间广府民居。“广府民居的平面结构是三间两廊。正屋有三间,中间是厅两边是居室。两廊一边是厨房,一边是洗手间。”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理事杨荣昌说,这样一个个单元串联起来,就是广府建筑的横排屋。但是,不同于传统广府村落的梳式布局,平湖的老围平面结构并不规则,融入了一些当地特色。
3个老围中,最具广府建筑龙岗范本意义的当属松柏围。其因村头坐落着三棵松柏古树而得名,围内排屋青砖砌起,硬山顶、覆小青瓦,脊饰博古带门罩,后排三房屋为镬耳式封火墙。“镬耳屋是流行于广府文化区域的一种装饰山墙。古代的镬指的是大铁锅,跟建筑的造型有些相像。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镬耳屋像明朝的官帽。”杨荣昌称,这样的建筑模式并非华而不实。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是充满智慧的设计。即使是范本式的广府建筑也融入了西方元素,如松柏围一些建筑的门罩上有毛茛叠色,那就是源自西方的科林斯柱头的装饰。
诚然,查阅松柏围布局示意图,不难看出牌坊与洋楼齐肩,碉楼与私塾并立。包容并济的古建筑忠实地记录了平湖老围过往的辉煌,也记录了平湖广府人一次次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与包容。
故乡最初的印迹,离不开一座座饱经风霜的老围。城市日新月异,历史却值得每一个人深植心中。“经省有关文物保护专家论证和龙岗区文体旅游局批准,确定松柏围6栋传统民居建筑搬迁至平湖大围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异地保护……”平湖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目前老围面临着拆迁,但是对于能够留存下来的历史,平湖的后人们作出了努力,以后新建的老围片区将呈现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瑰丽景象。
敢为人先
文武兼备心怀家国,百年平湖人才辈出
在平湖的广府人中,涌现出许多才俊贤人
他们或刻苦攻读,考取功名德才济世;
或效力社稷,投身革命建立功勋。
在松柏围,“诗书传家远”是刻在门楣上的祖训。而早在清朝这里就开办了“雕虫书室”,为众多的平湖子弟开蒙启智。“述室大厅上挂着族训‘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育我们从小好好念书,长大后就会爱家爱国。”平湖街道书画协会会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湖纸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刘旦华说。
松柏围古老逼仄的小巷
刘九万将军是清康熙年间大围人,据传其身长九尺,英武威猛,自小习武,将一把重达60余斤的方耙舞得虎虎生风,朝廷委派其长期镇守海疆。在驻守盐田及沙头角期间,其部队一次与数倍于己的敌人相遇,苦战取胜。因为战功卓著,九万将军受到了朝廷嘉奖,功授“明威将军”。
20世纪初期,香港最为杰出的华人领袖——曾任香港华商总会主席的刘铸伯与平湖有着极深的渊源。其时,松柏围分出了一个述昌围,刘铸伯便从其中走出,到香港求学、拼搏。成功之后,他回报家乡,规划建设平湖墟、平湖火车站、念妇贤医院、纪劬劳学校,并创设工厂。
刘彭龄则是清末民初平湖最为著名的文人雅士,是清宣统已酉科拔贡生,因其父是朝廷岁贡生,有“父子岁拔”的美誉。刘彭龄思想开明进步,早期参与康有为发起的“戊戌变法”,反对专制;支持梁启超的“民主共和”;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16年,刘彭龄担任平湖纪劬劳学校首任校长,后人称之为平湖的“孔门领袖”。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不断探索中,平湖广府人找到了救乡救国的道路。大围人刘伯刚年少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22岁担任中共宝安县委书记,发动组织宝安暴动。1930年初,在刘伯刚等人的介绍下,松柏围人刘仲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纪劬劳学校校长身份作为掩护,与刘伯刚一起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遭遇平湖“打侦缉”事件后,二人流落海外。之后,刘仲德流亡海外二十载,其子刘旦华说:“父亲敛起哀痛,陆续在10多家学校里教书,同时宣传抗法西斯抗日,与当地华侨一起成立抗日救国组织。”1950年,45岁的刘仲德听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他立刻要求回来,“就算只有一碗白开水,我也要回去。祖国需要我,家乡需要我”。1956年,刘仲德回国继续从事教育事业,1978年任宝安县侨联主席。
刘伯刚则客居他乡几十年,在南洋进行复杂的地下工作,为了安全着想,并没有留下革命生涯的文字记载。1949年初,刘伯刚通过党组织安排,将长子刘建宇送回中国,刘建宇后来成了我国在钛合金航空锻件和高温粉末涡轮盘超塑性成型领域的奠基者。此外,刘伯刚还经常鼓励华侨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73年4月8日,刘伯刚在新加坡病故,享年69岁。在南洋飘零了半生的“佩剑书生”——刘伯刚的遗骨被送回大围,葬于长青树下。枕着故乡的水土,他终于回家了。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历经建围初期开拓奋斗的困苦岁月
度过了繁衍生息包容共济的灿烂时光
平湖广府人以敢为人先的态度
向着更广阔的世界迈出脚步
扎根在香港、东南亚、南美、欧洲等地区
乡愁就像剪不断的红线
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敦促着他们保持慎终追远的赤子之心
走向更好的明天……
慎终追远
碌鹅乡音歌谣,记忆中不灭的乡愁
作为龙岗的侨乡之一
如今,平湖人的子孙遍布世界各地
而乡愁,未因山高水远而凉薄
却似一抹化不开的深情而日渐浓烈
刘氏宗祠(陈景贤 摄)
宗祠,是宗族共同记忆保存的地方。2004年、2005年平湖的广府后人分别对宗祠进行了修缮。现在,穿上新衣的宗祠已然成了宗族联系海内外族人的纽带。对不同姓氏的人来说,自然有不同的乡愁印迹:在伍氏宗祠的东北角,一棵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鸡蛋花树正开得绚烂;刘氏宗祠前的八卦古井发出汩汩的水声,似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每年正月、重阳都是宗祠祭祖最热闹的时候。尤其是在春节,祠堂有各种公共活动,而平湖最大型的当属纸龙舞。这种代代相传的娱乐活动从初一持续到十五。
看着热闹的舞纸龙,听着熟悉的乡音
在团圆的日子里
化不开的乡愁都浓缩在故乡的味道里
松糕、鸡屎藤饭、碌堆、碌鹅……
每一种传统美食都能让平湖的广府人津津乐道
每年正月十五平湖人都会做碌堆。在传统美食中碌堆的难度最高,意义也最重大——在节日喜庆、添丁婚嫁时都是重要的贡品——除了糯米要好磨粉要精以外,制作的人手也要巧:碌堆壁要捏得均匀平滑,封口前的吹气要讲技巧,就连油炸的时候也要小心,出锅的碌堆必须要圆满金黄才能寓意吉祥。
“碌”在平湖围头话里是滚动的意思。在制作过程中也需要“碌来碌去”的美食便是平湖的年节大菜碌鹅了。正宗的平湖碌鹅,功夫在于酱料的调配和锅里“碌”的过程。酱料香料包括豉油、片糖、蒜、南乳等,按一定比例调和好,倒入鹅肚内封好就可以“碌”了。鹅被碌成金色,酱料被完全吸收,再斩件摆盘,碌鹅就可以上桌了。吃起来,鹅肉皮脆柔滑,带着浓香的酱料汁味。“宗亲回来的时候,我们都用碌鹅来招待。”平湖街道新南社区80岁的退休教师刘任武说。
八卦井
承载着乡愁的
除了家乡的人与物
还有那不时在耳边响起的乡音
平湖话(也称围头话)
由于夹在原宝安县与东莞市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平湖成了一个“方言岛”。“岛屿”上的居民在各种语言激流的交汇和冲击下,创造性地演变出有着独特语言和词汇的平湖围头话。
有别于客家话,也不同于白话,平湖围头话由16个声母(含1个零声母)、46个韵母和9个声调组成,听起来个性十足、独树一帜。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稳稳阵阵”即为平平安安的意思。除此之外,围头话中还保留着不少古义,如衣服合身就说成“衣服很合身份”。有趣的是,围头话中没有“水”与“茶”的区分,都称为“饮茶”。此外还有一些忌讳,如不能直呼自己的影子,而要叫做“同年仔”。平湖围头话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也许是受到平湖人挥洒自如的生活习性所熏陶,在语音语调上有着丰富的跳跃性,灵动自如,别具一格,哪怕相邻社区之间的发音也会有着细微的差别。
现在,一些平湖的广府耄耋老人,除了围头话听不懂别的语言。而围头话延伸出来的文化现象就是平湖歌谣了。据老一辈人讲,平湖历史上曾流传许多歌谣,无论红事白事人们都喜欢通过回味悠长的围头话歌谣来抒发情感寄托思念。
刘旦华
平湖歌谣有固定的腔调,要把自己的感情发自内心地唱出去。尤其是出嫁的女孩子会唱得多一些。以前都是媒妁之言,一个姑娘并不知道未来夫婿的情况,但是马上就要出嫁了。在婚礼前的三个月内,父母要求女儿在阁楼一天到晚地练唱“哭嫁歌”。女孩子在练歌的时候肯定会想夫婿是什么样的,出嫁后的生活如何,有喜也有悲,感情是十分丰富的。
这份播放时间大家收好啦
到时候记得锁定以下频道观看呀~
本文由龙岗发布编辑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
信息来源:龙岗政协、侨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