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表面肌电图探讨腹部透灸法对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功能的影响

点击蓝字加关注 中国针灸杂志 2023-07-09

陈桂芬,黄  梅,陈若蓝,阮传亮

(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有70%~80%的患者存在功能障碍。其中,核心稳定性的下降严重减缓了脑卒中患者姿势、平衡及运动等功能的恢复。核心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核心肌群的功能,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功能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灸法作为中医特色外治法的一种,可疏经通络、温通气血,具有作用持久、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势。腹部为诸多经脉循经之处,又内含诸多脏器,且为核心肌群所在处,因此本研究应用表面肌电图观察腹部透灸法对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Part 1

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和《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经MRI或CT诊断为幕上卒中者;

年龄30~65岁;

病程2周~6个月;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40分;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2级;

患者神志清楚,一般状况良好,依从性和配合性良好;

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Part 2

排除标准

既往对艾灸治疗有过敏反应者;

有严重感觉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及精神病史者;

合并有心、肾等严重脏器疾病者;

艾灸部位皮肤损伤、破溃,或有出血倾向、传染性疾病者。

Part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1)常规基础治疗:参照脑梗死和脑出血诊治指南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如降压、降糖、调脂、改善循环等。

(2)针刺治疗:参照“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病的治疗方案。取穴:患侧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解溪、三阴交、足三里、风市、阳陵泉、阴陵泉等。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选用0.30mm×50mm一次性针灸针,合谷、解溪直刺约25mm,其余诸穴直刺约40mm,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

(3)康复训练:参照《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由同组物理及作业治疗师依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功能训练,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


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腹部透灸法治疗。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将9个艾段(直径16~20mm、长26~30mm)点燃后均匀放入艾灸箱中,将艾灸箱平稳地置于腹部(以神阙穴为中心,覆盖范围为直径约30cm),用滤布将箱体四周及灸箱顶部覆盖。灸至患者施术部位的皮肤潮红、均匀汗出为宜,连续灸约50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若温热感不足,可撤掉滤布及打开灸箱盖;若出现灼痛感,可调整灸箱与腹部皮肤的距离(将毛巾折叠置于灸箱上下两端以垫高灸箱)来降低温度。

Part 4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动作腹横肌、多裂肌RMS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个动作同侧腹横肌、多裂肌RM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患侧RMS值低于健侧(P<0.05,P<0.01)。治疗后两组不同动作双侧腹横肌和多裂肌RMS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从坐到站,观察组双侧腹横肌与多裂肌RMS值相当(P>0.05),对照组患侧腹横肌和多裂肌RMS值低于健侧(P<0.05);健侧迈步,两组双侧腹横肌与多裂肌RMS值相当(P>0.05);患侧迈步,两组患侧腹横肌和多裂肌RMS值低于健侧(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不同动作患侧腹横肌和多裂肌RMS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健侧腹横肌和多裂肌RMS值相当(P>0.05)。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动作腹横肌、多裂肌MF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个动作同侧腹横肌、多裂肌M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从坐到站、健侧迈步,两组患侧腹横肌和多裂肌MF值均低于健侧(P<0.05,P<0.01);患侧迈步,两组双侧腹横肌和多裂肌MF值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各个动作双侧腹横肌和多裂肌MF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且观察组双侧腹横肌和多裂肌MF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PASS、BBS、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ASS、BBS、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两组PASS、BBS、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PASS、BB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1)。治疗2周后,两组PASS、BBS、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PASS、BB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

Part 5

讨论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大脑易化功能丧失,常出现头与躯干不齐姿势摇摆幅度增大以及动作转换过程中重心转移困难姿势协调不稳步行中步态不对称等。核心肌群为支撑腰-骨盆-髋关节复合体的肌肉群,位于运动链中央,为肢体活动的支点,是人体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中维持姿势稳定、平衡的关键,包括腹横肌、横膈膜、盆底肌、腰部多裂肌等深层纤维为主的局部稳定肌,和竖脊肌、腰大肌、腹内外斜肌等为主的整体稳定肌。其中腹横肌通过稳定骶髂关节、增加胸腰筋膜张力、提高腹内压,与多裂肌协同收缩,参与前馈调节,保证各运动方向上的姿势稳定,为维持脊柱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两者被认为是核心稳定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稳定的基础,是康复治疗的重点

神经电信号的改变被归结为是肌肉疲劳产生的机制,肌电信号是国际上评估肌肉疲劳的金标准,在表面肌电图中,MF值可作为肌肉疲劳的评价指标。两组治疗后MF值均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考虑与腹部透灸影响收缩肌肉内的血流有关。此外,艾灸又具有升高肌糖原的作用,可为细胞环境提供能源,使骨骼肌在动态收缩中得以保持相对稳定,最终使得肌纤维传导速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显著改变,从而使肌肉动态收缩时的抗疲劳能力下降缓慢,提高肌肉耐力。两组治疗4周后PASS、BBS评分和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重塑,核心肌群受双侧中枢神经调节,同时刺激腹部双侧,使患侧的感知觉增强,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与兴奋的传导,二者共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机体在运动之前,躯干快速做出相应调节,维持姿势稳定,核心区域向下肢及其他肌群的输出效能增强,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运动功能。

来源陈桂芬,黄梅,陈若蓝,阮传亮.基于表面肌电图探讨腹部透灸法对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1,41(5):479-484.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