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视频】武连仲开窍顺筋法治疗痉挛性斜颈经验

点击蓝字加关注 中国针灸杂志 2023-07-09

引用格式:于丽,苗蓓亮,沈燕,李斯琪,王舒,武连仲.武连仲开窍顺筋法治疗痉挛性斜颈经验[J].中国针灸,2022,42(6):679-682.

武连仲教授,首届全国名中医,从医50余年,倡导“治脑调神针法”,擅长治疗中风、抽动、颤证、痉挛性斜颈等疑难杂症,尤其擅长应用开窍顺筋法治疗痉挛性斜颈,临床疗效较好。

对本病的认识

武老发现痉挛性斜颈患者起病前多有劳累、长期压力或情绪紧张史,舌苔多腻,脉象多滑,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武老认为痉挛性斜颈的病机有5类:湿热、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督脉不足、督脉盛实。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在肝肾或督脉,肝肾亏虚,髓海失充,督脉失摄,脑窍失养,神失所充,筋脉失制而发拘急疼痛。标实主要在于痰湿或阳亢,一者痰湿内蕴,督脉盛实;二者肝阳上亢,督脉阳亢,均致脑窍闭塞,神失其明,经筋气乱而发拘急痉挛。痉挛性斜颈的病位在“经筋”,为“筋病”。

分型诊断

武老经多年临床实践,将痉挛性斜颈分为痉证、痉风、颤证、振掉四大类痉证多由痰湿阻络所致,仅表现为颈项部肌肉拘挛,颈部和(或)面部向一侧偏斜,但不出现头项的不自主运动,根据偏斜方向又分为侧倾型(向侧方倾斜)、扭转型(向水平旋转)、抑仰型(向前或后倾斜);痉风多由肝阳夹痰上扰所致,主要表现为颈项部带动头部发作性抽搐,多在情绪紧张或颈项部运动时发作;颤证多由肝肾阴虚、督脉不足所致,主要表现为颈项偏斜的同时伴有规律性、小幅度颤动,睡眠时可消失;振掉多由督脉盛实所致,主要表现为头项部运动幅度、方向及力度无规律,同时多伴有颈部疼痛及平躺困难,发作时颈项偏转力量大,以手扶头不能轻易改变头项运动幅度及方向,且无明显缓解方式。

治疗原则——开窍顺筋

以开窍顺筋为主,加以开结散聚、降浊涤痰,再辨证施以通经散结以治振掉、痉风及痛感明显的痉证,通调督脉以治振掉和抑仰型痉证,滋阴息风以治颤证。

痉挛性斜颈的基本治疗组穴,应以开窍调神穴位为君、为主,辅助清心调神穴位为臣,降痰化浊穴位或者针对证型穴位为佐,通脑腑、导神气的引经穴位为使,配以局部开结散聚,直刺经筋穴。治疗以4个月为一疗程。强调发现病情应及早诊治,不可盲目注射肉毒素,且临床上病程短、年龄小、未经注射肉毒素者见效相对较快。

基本组穴

(1)君:五心穴(水沟、劳宫、涌泉)。五心穴是“神-脑-心-肾-督”轴心思想的代表组穴,有清心、开窍、调神之功。其中,水沟为五心穴之首,针刺时采用提捏进针法,与皮肤呈45°角向上斜刺,顺时针捻转至滞针,采用“四度一按”进行雀啄泻法,即“重力度、大幅度(针尖上下移动3~4mm)、低频率(50~60次/min)、长时度(>30s)、按针身”,针身与穴位组织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使针尖在穴位处产生刺激。水沟穴得气的标准包括额头微微汗出、毫毛竖起、面色转红润、眼球湿润等。痉挛性斜颈患者对水沟穴针刺的耐受度相对较强,病情严重者及秋冬季节尤其不易得气,所以该穴要求一定要达到足够的刺激量,保证得气为止。劳宫、涌泉均直刺5~15mm,采用提插泻法,得气即可。留针25~30min。(以下视频均出自《针下钩玄》)。



(2)臣:印堂、上星透百会、郄门。印堂、上星透百会可通督调神。印堂采用提捏进针法,与皮肤呈45°角向鼻根方向斜刺15~20mm,进针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5~10s。上星向百会方向平刺30~45mm,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5~10s。郄门可清心调神,直刺约10mm,采用提插泻法,行针3~5s。得气后留针25~30min。

(3)佐:丰隆、廉泉配合舌针点刺法丰隆有“三降两通”之功,即降气、降火、降痰,通经、通腑,直刺10~20mm,采用提插泻法,行针5~10s,得气后留针25~30min。廉泉可滋肝补肾以息风,直刺10~20mm,顺时针捻转滞针后,提针身做“四度一提”雀啄补法,即“轻力度、小幅度(针尖上下移动<2mm)、高速度(90~120次/min)、短时度(<10s),提针身”,以避免穴位深部淋巴结及相关组织在行针过程中受到不必要损伤,得气后起针。舌针点刺以助开窍调神,其操作分为4步:①苍龙摆尾:舌根点刺,点刺时,针柄向右侧倾斜,针尖左右移动点刺舌面,可重复1~2次,如苍龙摆尾故名之;②灵龟探穴:舌尖点刺,点刺时,针尖朝向咽部,针身与舌面呈45°,针尖点刺舌面后微抬针,使针尖仍位于舌面上,继续向舌尖方向稍移动约0.5mm后点刺舌面,点刺15~20次,针尖进中有退,如灵龟探穴故名之;③金雀蚀米:点刺金津、玉液,每穴点刺2~3次,交替2~3次,如金丝蚀米故名之;④白蛇吐蕊:速刺舌系带旁边(左侧或右侧旁开1mm处),快速点刺1次,有白蛇吐蕊之势故名之。舌针点刺,意在调神,神明则筋顺,故所有斜颈患者均可在治疗过程中施用此法,点刺深度以有刺痛而无出血为度。




(4)使:颔厌,助君穴以通脑腑,导神气。平刺5~10mm,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5~10s,得气后留针25~30min。

(5)局部取穴:直刺经筋,开结散聚。颈部倾侧为“筋结”,对侧为“筋聚”。治疗“筋结”时要以手触摸局部,触及深在的硬结条索后,在其正中直刺1针,深度为15~20mm,然后在其上下等距离(约10mm)排刺,直刺深度10~15mm;再以该列为参考,依次在两侧针刺2列,若筋结范围较大,可针刺3列。排刺范围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锁骨线构成的三角区内。均行提插泻法,行针3~5s。治疗“筋聚”时,同样以手触摸,触及粗大显露的凸起时,直刺正中1针,但深度要相对“筋结”侧为浅,一般10~15mm,然后在四周排刺。留针25~30min,针刺时应注意先刺“筋结”后刺“筋聚”。

辨证配穴

(1)通经散结法

适应证:严重痉风、振掉,或者颈部疼痛感强的患者,临床多取其中1穴施针。取穴:患侧颈臂、人迎、天鼎及双侧风池、天柱、天容。操作:颈臂的取穴方法与传统取穴有所不同,武老经临床探穴认为,颈臂位于颈三角中央,平第4颈椎,喉结与斜方肌前缘连线的中1/3与后1/3的交点处。颈臂、人迎直刺10~20mm,行提插泻法,使之产生窜(走窜、放射感)、动(身体局部、关节或肢体产生动作)、抽(向一个方向的收缩)的针感1~2次;风池横刺,即风池透刺风池,进针50~70mm,行捻转泻法5~10s;天鼎、天柱、天容直刺15~20mm,行提插泻法5~10s,得气后均不留针。

(2)通调督脉法

适应证:督脉不足或阳亢,督脉失于统摄,出现振掉或角弓反张(痉证-抑仰型)。取穴:调阳四针(前顶、后顶、通天)、督脉四针(风府、哑门、通灵、大椎)、天柱、大杼、至阳。操作:调阳四针针尖向后平刺15~20mm,行捻转平补平泻法至得气,留针25~30min。武老认为风府穴位于寰椎与枢椎之间、后正中线上,针刺时患者可取坐位或者侧卧位,针刺深度应刺至椎体之间,行提插平补平泻法至得气,不留针;其余穴位采用快针针刺,直刺至硬脊膜而不穿透为度,提插平补平泻法至得气后起针。

(3)滋阴息风法

适应证:头部小幅度震颤(颤证)等阴虚风动症状明显时。取穴:足三里、曲泉、复溜、照海。操作:各穴直刺进针10~15mm,进针后在穴位组织深层行提插补法,以取得窜、动针感为度,随后起针不留针。

推荐阅读

【当期推荐】视频来了!韦立富治疗痉挛性斜颈临证经验总结


  •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非针灸专业人员请勿随意尝试。

  • 购买中文杂志请先加支付宝好友

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沟通后转账。

  • 微信原创投稿:zgzjgzh@163.com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关注“乐灸针灸”公众号,联系客服,可领取一盒喜灸牌小针刀(GBR)赠品。活动截止2023年6月30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