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钱人家的小孩正在吃土…

mikizhou Miki粥 2021-11-13
| 中年老母亲的爱与愁。
| 这是来自Miki粥 第167篇原创。
 图 | 变形记 
 文 | miki粥(mikizhou99)
 全文2500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国庆假期愉快吗?是不是总是感觉短了那么一点点?

不过忙活了7天回到了工作岗位,大家终于有时间发照片。我的朋友圈里又开始了晒娃刷屏,呵呵。

网红地打卡,回乡省亲记,人山人海拍几张大头照,就仿佛自己去的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文艺的父母带娃刷一遍博物馆和美术展,内心向往泥土人生的爸妈带娃回归田园——

追鸟捉螃蟹,薅菜叶子撸小柿子;或者租一辆房车来一次搬家式野奢CAMP,过一把游牧民族的瘾,简直不亦乐乎。

01

比起过去单一地晒欧美风景照,现在的亲子旅行的方式真的越来越多。从难度等级来划分的话,可以粗略归纳成:

回乡 < 博物馆 < 近郊民宿 < 景点游 < 野奢宿营

要说,这回乡难度最低,是因为只要一进家门小孩就可以转手到姥姥姥爷的手上,爹妈可以安心躺平热播剧刷起,开始真正的休养生息;

博物馆难度次之,是因为这个亲子活动需要提前预约、研究展览,但大部分灯光条件有限,不用提前学习网红打卡攻略。让娃摆拍的难度当爹妈是都懂的,简直不亚于筹办一场大型舞台剧…

近郊民宿的难点主要是拼手速,几千块一夜的网红房基本就是手慢无,火爆程度,堪比十年前抢春运火车票!住起来感觉也就是个三星,但过节的价格会让你有一种宛若置身迪拜帆船酒店的恍惚。


景点游的问题就比较多了,你可能堵在高速上,也可能体验一把流水线式参观。有一年我带娃去普吉岛度假,全程大海沙滩很舒适,离岛的机票买的夜航还晚点了,只能抱着沉睡的小孩在人山人海的机场席地而坐,等上飞机的时候,已经手脚都没了知觉。

看到今年的新闻,气温骤降,有人尿不湿裹头防寒,有人凌晨2点挤卫生间取暖,有人泰山顶冻一宿却没看到日出…不知道又有多少家长在山上悔恨。

但这还是比不上野奢宿营难度大,不仅以上问题都会有,还可能在装满一车东西后发现,国庆长假预报七天有雨(不想说我是怎么知道的)。

虽然困难重重,一到假期家长还是会带娃游,住个硬板床啃个窝窝头挥金如土,仿佛不吃这一年一顿豪奢的苦,就没有完成本年度当父母的OKR一样。

02

今年我发现,家里有矿的父母们换了一种玩法。他们已经开始不带娃吃苦,而是直接送娃去吃苦了。

比如我的朋友团总,自己信奉的养生之道是“静以养身”,却把小孩送去参加斯巴达小勇士挑战,花几千块就为让孩子在野地坑洼里一遍流汗/流泪,一边吃土…

她觉得吧,土吃得越多,这钱花得越值。只有在泥水里扑腾才显得自己的小孩如此坚韧不拔、与众不同(之前因为小孩在沙发上蹦跶就投诉佩奇小猪,此刻是不是感觉应该提升一下境界)。

中产鸡娃的快乐,正在进化成“反精致主义”。

而且,家里越有矿越喜欢买苦吃,好像不是买来的苦,这味儿就不地道。吃苦不花钱,就不能算拼尽全力养孩子的父母。

有个常年在美高圈里活动的朋友说,自己跑遍了云贵赣最苦的村庄,就为了找一条最能体验吃苦的路线,来满足日渐旺盛的用户需求。

因为他面对的这群爹妈对苦的要求很具体,越乡下越好。

你看过《变形记》吗?最好就是那种环境原始、出门靠腿,不可能上网也没有信号,没人接应很难自己走出来的山沟沟。吃馒头就不上咸菜,只能配凉水,这样的生活让孩子体验一次,他们才会觉得“物有所值”。

听了他的话,我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甲方乙方》土豪穿着棉裤,在村口蹲守葛优的画面感;又联想到现代文明的美国,那些私立学校隐藏的深山和旷野沙漠…

之前每周要做30个小时苦力劳动的深泉学院被追捧,就是因为那里可以尽情吃土。大牧场一个,四周荒芜。想要读书活下去就必须自给自足,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每天清晨四点起床去牛棚挤奶,为牲畜们喂食,驾驶拖拉机播种、搬运木材,挖水渠和做饭。就算忍不下去也离不开,只能被粗糙的生活磨出强韧的耐力和意志力。

遥望很美好,现实很带土的深泉学院

丰厚的教育回报,催生了家长送娃去吃苦的需求。但长期送还是舍不得的,于是各类短期吃苦项目应运而生,斯巴达挑战赛和乡村游不算什么,之前还有家长花22500元送小孩去7天沙漠探险,负重徒步18公里…

只有当户外拉练需要消耗大量金钱和精力的时候,有矿的爹妈才会觉得自己在为孩子成长做最积极的努力。

03

中产家庭靠一代人的奋斗,才把小孩送进私立学校,接受精致的教育、有老师悉心的照料,连吃都是有机食材,营养又健康…

一切如他们想象完美,为什么如今又扎堆要找苦吃?

那是因为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小孩不用努力,直接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就可以振翅高飞,但却发现,结果并不是这样。

名校毕业的学霸,可能是父母月供养育出来的人渣;而重金留学的海归,只是学会了如何在家躺平啃老,能气死爹妈。

而且,还不知道感恩。

曾有人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十八岁出国留学的成年小孩,每个月享受着父母给的厚厚的银两,就算寄宿家庭好吃好吃供应,也要经常去餐馆消费,商场shopping。

看到别人打工读书忙碌,他不理解:"你那么好的年纪,应该出去逛街,旅行的啊,你爸妈都不给你钱的么?!"

在这些屡挫屡败的案例中,中产父母发现,精致教育才是焦虑的根源,因为他们明明还没能达到富有矿的阶层,却挣扎着给娃创造了一个不完全真实的世界:

一切唾手可得不是真相,所有老师都和善不是真相,只有鼓励和爱的教育也不是真相,甚至人与人之间只存在Pace & Love的关系,也不是真相。

自己过去用重金打造的去竞争化的环境,正一步步抹平小孩未来的竞争力,正在把他们培养成无忧无虑、傻白甜的羔羊。

不少家长以为自己觉悟了,把小孩的教育问题归咎于没有吃苦的环境,于是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但买来的吃苦经验,真的能改变孩子吗?

为了寻找答案,我甚至搜了一下《变形记》里少年的现状,发现除了寥寥可数的一两个有个变化,其它的还是该整容的整容,该自我毁灭的毁灭。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的言传身教远比短期制造吃苦经验,对一个小孩的成长更重要。家庭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芒刺之痛是很难改变一个小孩的价值体系的。

不过,不单单是中国家庭面临这样的教育问题,美国的精英教育养成也同样有困惑,要不然哈佛研究恒毅力对成功者的影响做什么用呢?

所以斯巴达是有意义的,该吃的土还是要吃。只是没必要过于极端,滑雪一定要去北海道,爬山就得奔珠峰,沙漠吃沙土那才有高级感…

跑步、踢球和弹琴,甚至刷题做数独,任何一件考验意志力的事坚持久了,都能有同样的疗效。

-EDU-
 ↓↓↓ - 点击阅读热文 - ↓↓↓


近期#国际教育八卦群#畅聊话题主要有:
双减之后,英语能力怎么养成?以及想启蒙孩子原版阅读,家长都要知道哪些事儿…
感兴趣的朋友加 mikizhou000 入群,有原版书、阅读报告模板,以及免费蓝思测评分享。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