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分享 | 创新因子、创新辐射与产品质量前沿——创新主导逻辑下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的传导机制

杨栩、郭玉等 南开管理评论 2023-02-02


作者简介


杨栩,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战略管理。

郭玉(通讯作者),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质量管理与创新管理。

刘强,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质量管理与创新管理。


研究缘起


面对当下竞争激烈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提供优良和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企业质量管理受到实业界和学者界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基于新质量管理范式,企业赢得质量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但在组织质量管理创新中,如何建设、规划和配置渐进性和突破性两类技术创新因子实现产品质量前沿目标?两者的作用结果是否存在差异?已有的研究中并未有过多的阐述。为探究这一问题,同时为企业实现产品质量前沿目标和具体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行了此次研究。


理论渊源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复杂多变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获得质量绩效的关键途径。而医学免疫理论中的细胞因子指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因此,依据技术创新强度划分标准,将组织质量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因子和突破性创新因子(李随等,2016)。企业质量管理的新范式表现在质量主体创新、质量组织创新、质量用户创新和质量协调创新四方面,进一步地,考虑企业家、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质量发展目标,分别选取技术重叠(王兆群等,2018)和创新驿站环境场(杨雅南等,2014;罗巍等,2015)为渐进性创新因子的代表变量、再定位式创新(李天柱等,2018)和技术蛙跳(雷宏等,2011)为突破性创新因子的代表变量。同时,发现即使企业能够进行持续技术创新活动,但还存在一定的产品质量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组织质量免疫功能缺位或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应答失效造成的,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三要素均能提高质量水平(史丽萍等,2013),而产品质量前沿为产品集合中质量水平最高的产品(李世刚,2018),故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传导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为产品质量前沿。同时,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系统除了企业内部质量发展规律的约束,外部环境的发展张力也发挥决定作用,企业面对多样化的外部资源,会进行不同的选择组合(史丽萍等,2013)。质量声誉(廖飞,2010;Cagé et al,2015)、创新辐射(陶雅,2018;姚凯等,2019)和指出平台领导权(刘林青等,2015)分别反映了企业外部客户资源、流动资源和权力资源,为进一步完成上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引入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作为中介变量,质量声誉、创新辐射、平台领导权为调节变量,探究创新因子、创新辐射与产品质量前沿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创新主导逻辑下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对产品质量前沿的传导机制。


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新质量管理范式,以创新为主导逻辑,分别确定渐进性创新因子(技术重叠、创新驿站环境场)和突破性创新因子(再定位式创新、技术蛙跳),引入中介变量(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和调节变量(质量声誉、创新辐射、平台领导权),构建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创新因子、创新辐射与产品质量前沿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对产品质量前沿的传导机制。集成 NSGA-II算法和基于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411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发现:(1)渐进性创新因子、突破性创新因子均对产品质量前沿有显著地正向作用。(2)渐进性创新因子、突破性创新因子均对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有显著地正向作用。(3)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对产品质量前沿有显著地正向作用,分别中介了渐进性创新因子、突破性创新因子与产品质量前沿间的正向作用。(4)创新辐射正向调节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与产品质量前沿的关系。(5)创新辐射对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的中介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创新辐射越强,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分别在渐进性创新因子、突破性创新因子与产品质量前沿之间的中介效应越强,形成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理论贡献

(1)分析创新因子、创新辐射与产品质量前沿之间的关系,与已有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引入渐进性创新因子和突破性创新因子,并验证了两者均通过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对产品质量前沿产生正向作用,与前人的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有利于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提升的观点一致,实现了企业质量管理研究由单一侧重型向多元整合型转变,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供更实际和广泛的指导。

(2)遵循质量管理新范式,确定渐进性创新因子和突破性创新因子代表构念,采取创新和质量管理的整合视角,双维度挖掘代表构念,将创新因子具体化,更深刻明确与产品质量前沿作用机制,验证了创新与质量管理结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丰富和扩展了质量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

(3)在已有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对质量绩效提升路径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创新因子作用下,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能够有效地提升产品质量前沿水平。具体来说,通过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三要素能够保护质量免受异己因素的影响,使得创新因子通过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逐级传递并影响产品质量前沿,这是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理论的延展和深化,也为提升质量水平提供全新视角、理论思路和启发性建议。

(4)验证了创新辐射对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在因子与产品质量前沿间的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即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反映了创新辐射对企业产品质量前沿水平的外源支撑作用,当企业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时,能够更大程度上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实现产品质量前沿目标。同时,创新辐射对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的中介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说明创新辐射能够提高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激发其对产品质量前沿的保护功能。本研究将创新辐射视为企业获取外在资源的新途径,对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由内部环境向外部拓展,重视企业间互动效应所带来的差异,拓展了企业提升质量水平的研究思路,获得更多启发性建议。

(5)结果的复杂性使得结果的发生通常由多个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得以形成,多个不同的前因因素组成具有等效性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形成“殊途同归”以及“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结果和起讫点集合。本研究在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形成的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的基础上,考虑多样化的不同的前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之间的组合对结果变量产品质量前沿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合理论假设验证情况,提取包括实现产品质量前沿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


管理启示


(1)创新是实施产品质量前沿目标战略的关键动力,企业应重视技术创新方式对质量管理的作用效果。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建议企业营造“创新是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的企业文化氛围,便于企业有效发挥渐进性创新因子、突破性创新因子以及两者互补作用,以此促进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加竞争者学习和模仿的难度,获得产品质量前沿优势。

(2)企业应强化影响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的前因变量,同时重视渐进性创新因子、突破性创新因子对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激发和释放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潜在抗体能量,进一步刺激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系统内部三要素互动协调发展粘性,增强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的动态性,规范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应答行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3)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免疫学理论和质量管理的创新结合,通过其构成要素的持续演进动态变化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因此,企业应从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等多个角度增强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

(4)企业应根据所接收创新辐射的强弱程度进行差别策略,对所接收创新辐射过强和过弱两种极端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企业有必要根据创新辐射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调整,助推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对产品质量前沿的“保护”功效。

(5)企业能够获得多条实现产品质量前沿目标的路径。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提高产品质量的策略,避免企业因“墨守成规”,错失实现产品质量前沿目标的机会。前因变量(渐进性创新因子(技术重叠、创新驿站环境场)、突破性创新因子(再定位式创新、技术蛙跳)),中介变量(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调节变量(创新辐射)的不同组合形成多条实现产品质量前沿路径,形成多种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这些被调节的中介效应路径对结果变量(产品质量前沿)的实现具有等效性和并发性,是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实现产品质量前沿的重要脉络体系和逻辑链条。


相关前沿问题展望


未来将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究:第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基于质量管理新范式,根据质量管理新范式和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质量发展目标选取两类创新因子代表变量,但因知识水平和篇幅受限某些变量被选择性过滤,未来将引入更多变量完善理论框架,保证研究的理论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同时,本研究并未具体说明两类创新因子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下一阶段可探讨两种创新方式互补效应对产品质量前沿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证证据进行解释。第二,本研究通过样本调研的方式获得数据,虽然已经尽量减少同源数据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对实证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此次样本数据均来源于东南沿海地区,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和局限性,对实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产生一定影响。未来可加大研究的调研范围,还可以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增加研究成果的普适性。


原文引用


杨栩,郭玉,刘强.创新因子、创新辐射与产品质量前沿——创新主导逻辑下组织质量特异性免疫的传导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5).


相关阅读


新刊丨《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第五期目录

研究分享丨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国外研究热点与演进脉络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编辑:周瀚一

审核:徐芳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