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随调家属安置,为什么会被要求交70万?相关政策必须了解

2017-04-11 杨学娟 中国退役军人

“我在新疆服役,家属随军后在部队幼儿园工作,但几年前因购房把家属户口迁回成都了,现在转业想到成都安置,家属能随调安置吗?”


“我是某市部队干部,爱人是该市辖下某县中学在编老师,已经随军,我已在该市购房入户,如果回山东老家安置,家属符合随调条件吗?”
……


某网站开设的随调家属安置交流帖,从2012 年底发出第一个帖子起,回复了2300 余个关于军转干部随调家属安置的问题,浏览量达34 万余人,几年来热度不减。军转干部随调家属人数虽不多,却是军转系统公认的难点热点,尤其牵动着军转干部的心。因为,“另一半”的安置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幸福。


“身份认定”为何成难题——


歌唱家阎维文曾演唱过一曲《亲爱的人》,唱出了带着崇高责任感的军旅爱情,让人动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当你转业了,心心念念的可是这样的画面——终于可以与“亲爱的人”共享家庭天伦之乐。


国家历来重视随调家属安置工作。早在1978 年4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总政治部关于做好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安置工作的报告》就指出:“在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工作的同时,要把他们随调爱人的工作安排好。”数年间,“随调爱人”“随调家属”“随调配偶”都曾出现在军转安置文件中,无论称呼如何变化,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减。


新时期, 中发〔2001〕3 号文件、中发〔2007〕8 号文件和中发〔2016〕13 号文件都对随调配偶安置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与军转干部同时接收,发出报到通知。实际工作中,随调家属是国家机关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的,各地基本都采取指令性或双向选择办法进行了妥善安置。


以浙江省为例,该省曾对近三年本省随调家属安置情况进行调研,在接收的328 名随调家属中,10 名公务员和参公事业单位家属均安置到对应的接收单位,234 名事业单位(含部队事业单位56 人)和29 名国企工作的家属,对等安置率达到了78.8%。


现实中,军转部门最常遇到的,是随调家属档案不符合政策规定带来的身份认定问题。“随调家属的身份确认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耗时耗力,是家属安置中最大的问题。”一位军转工作者说,部分随调家属安置相对滞后,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军人家属在随军时,普遍存在照顾性安置,很多进入部队事业单位,如军人服务社、幼儿园等,也有的进入地方企事业单位,不排除少部分家属通过关系挂靠了地方单位。照顾性安置的隐患是,家属没有走常规的招录流程,档案中极易缺失关键材料。


“随军家属照顾性就业基本是不经过相关考试的,有时就是通过开会定了岗位,也就没有相关材料,容易被退档”,某省军区转业办同志对此体会很深。他认为,随军家属安置与随调家属安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联性,所以应在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时就充分考虑日后与随调家属安置的衔接。


另一方面,近年来,地方机关事业单位招录“逢进必考”,招聘规定非常严格,各地也在政策范围内对接收随调家属规定了一些条件,比如,有的地方要求档案中必须有招录手续的材料,有的要求必须不间断缴纳社会保险。军转干部张勇(化名)就在家属随调上“吃了一堑”。爱人办理随军时,他托关系找了挂靠单位,并给爱人补办了录用手续,完善了档案材料。2014 年,张勇转
业回原籍,爱人原本随调安置到当地一家事业单位,不想却遭遇了一场风波:接收单位告知,经查实,张勇爱人需补交养老保险和滞纳金70 余万元。


原来,随着近年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完善,地方单位对此审核非常严格,联网查询也非常便捷。张勇的爱人在随军期间虽挂靠了单位,却没有上班,也没有缴纳保险,在社保关系转移时被接收单位审查了出来。张勇懊悔不已,和爱人再三思考,最终放弃了工作安置。


安置期待与社会现实——


张勇的爱人是其中学同学,随军前在山东某县城一家民营企业上班,收入一般、职业前景不乐观。“老家的人思想比较保守,还停留在端‘公家’饭碗的阶段,军官家属就更应该吃‘公家饭’了”,出于这种心理,爱人随军时才催着张勇多方托人情做了一份档案,办理了挂靠,寄希望在转业随调时予以安置,最终却落空了。


与张勇爱人有类似想法的,在“军转嫂”群体中为数不少。与不少计划分配军转干部的选岗初衷如出一辙:随调家属大多把目光锁定在机关事业单位,不论其原本是公务员,还是在事业单位或企业工作,都要挤上这座“独木桥”。


这样的选择不仅因为个人观念,也源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是不可回避的现实。2015 年底发布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十二五”回顾与“ 十三五” 展望》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就业总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将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6 年,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就业群体就有1500 万人,就业压力依然比较大。今年1 月25 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继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转变他们的就业创业思路和方向。


相比于年轻就业群体,随调家属人处中年,知识结构和职业转换不易,竞争力无明显优势,就业创业都面临更多困难。出于自身职业发展和家庭需要考虑,她们希望随调后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职数编制有严格限制,未来入口只会趋紧。


多年来,地方和军队相关部门也在随调家属工作安置上做了不少努力,但仍无法满足所有随调家属的期待和需求。军转工作者们提到一个普遍的感受是:相较于作为政治任务的军转干部安置,随调家属安置的“人情”味道更浓,更多是靠协调。为了安置好一名随调家属,军转部门不仅要与编制部门反复沟通,还要不断地做接收单位的工作。


江苏省连云港市军转办的马士军主任,就曾为在边远艰苦地区随军的两位家属,先后跑了十几趟,“把所有能用的政策都用足了”,终于帮她们落实了工作。不过,也有很多协调不成的例子,某市曾将一名随调前是银行业务骨干的家属安置到本地一家银行,尽管多方协调,银行却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拖了三年没能安排。“银行有一定的用人自主权,不接收家属,我们对其没有任何约束措施。”军转部门也很为难。


解码随调家属安置——


中发〔2007〕8 号文件提出,各地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形势,积极开展军转干部随调配偶就业的改革试点工作。可根据随调配偶意愿,采取发给一次性就业补助费等措施,由本人自谋职业。


各地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一些文件解决随调家属安置问题,“货币化安置”就是一种探索。比如,湖北省出台文件,采取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和就业扶助金的形式安置随调家属。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按安置地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计算基数,依据家属实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放相当于一个月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就业补助金;就业扶助金按安置地最低工资标准(月)计算,一次性发放36 个月的就业扶助金。


国家政策给各地工作的具体操作留下了弹性空间。因而,同是“货币化”方式,却存在不同省不同标准,甚至同省之间不同标准情况。在浙江,如果在杭州选择货币化安置,可获得7-14 万元自谋职业补助费;而在绍兴、无锡等地随调家属自谋职业可获得的补助费与之相差不少。


对于随调家属的货币化安置方式,军转部门存在不同意见:有的认为获得一笔经济补助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职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但必须在自愿基础上;有的持反对意见,认为随调家属安置必须坚持计划安置,尽力照顾安排。


货币化安置的“一次性补偿”最受争议,被认为会给工作造成新的隐忧。河南漯河市基于这方面考虑,采取了不太一样的“货币化”方式,即争取财政支持,按全市最低工资水平的50% 为随调家属发放基本生活补助,同时按照上年度城镇非私营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 为她们缴纳养老保险、8% 缴纳医疗保险。这种方法既保证了随调家属的基本生活,又将她们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受到军转干部和家属的欢迎。但漯河市每年接收安置的随调家属人数很
少,财政尚可承担,这种做法在随调家属人数多的地方并不适宜。


帮扶随调家属就业创业,也成为政府部门探索的一个方向。有的地方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随调家属,这些岗位多为社区劳动、民政、计生、统计等服务岗;有的鼓励随调家属自主创业,协调相关部门将其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享受税费减免、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还有的地方,从提升随调家属的就业创业素质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技能培训,也得到了随调家属的认可。


“与随调家属们交流,也都理解安置不易,除去工作和收入,她们更关注今后的养老和医疗等保障问题。”一位军转部门同志说,“如果社会保障能彻底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给她们充足的安全感,安置需求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缓解。”


(来源 |《中国退役军人》杂志2017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


链接:

政策 | 想转业,家属随调随迁安置政策有哪些?随调和随迁有何不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