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国,世界两大通讯社隔着大西洋“吵架”
2018年刚刚到来,当全世界还陶醉在美妙绝伦的跨年夜烟花中时,世界两大通讯社,美联社和路透社却因为同一件关于中国的事,隔着大西洋吵了起来。
前不久,美联社刊登了一份由美国著名旅游信息出版公司福多尔(Fodor‘s)最新发布的“2018年不要去的旅游目的地名单”。在这篇报道中,北京和长城被列在榜单上,理由为:北京空气污染严重。
美联社在将长城列为“旅游城市黑名单”的解释中声称:“尽管长城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奇迹般地屹立着,但她却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威胁——采矿、腐蚀、涂鸦、施工,甚至周边的农民也会对长城的墙体结构造成破坏。”
文章同时认为长城上榜这份名单的更重要原因在于:“因为长城保存最好的部分是在北京,而北京目前的雾霾污染严重。”
当这份名单刚一发布,便立马引来多家媒体、专家以及网友的质疑:“这份名单中,引用的北京空指数据滞后!”
“首先,文中通过列举‘2017年中国公布首个国家层面的空气污染红色预警’,来‘证明’北京雾霾严重。”
“而事实上,虽然在2017年1月,中国北方多地遭雾霾侵袭,中央气象台也在当时发布了大雾红色预警和霾橙色预警。”
“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雾霾问题在近期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据相关报道,12月,北京空气质量连续22天达到优良水平。”
另一处被指出的失实为文中所提到的“长城偷砖行为”,这其实也是2016年的旧闻,早已被治理。甚至早在2016年7月英国卫报就曾刊文称“中国严打长城偷砖行为”。
由此可见,这家在世界范围内一向以公信力著称的通讯社,为了批评中国雾霾,先是故意玩惊悚,将“不要去长城”做在标题里。而后在实际操作中,又草率地转载这条信息,并以引用过去的污染数据,让文章显得充满了“证据感”。
但可恨的是,这确实诱导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外国人,有美国网友留言称:“本来今年还计划去北京上海,看看长城和外滩,现在看来我得再考虑考虑了。”
毕竟外国读者不会像我们一样,识别出这些不准确的信息,他们会真的以为中国每时每刻都被雾霾所笼罩。
可有 45 33240 45 14985 0 0 3426 0 0:00:09 0:00:04 0:00:05 3425的是,仅仅过去两天,另一家世界著名通讯社——英国路透社发文章,点赞中国治理雾霾的决心:“北京开始赢得治理雾霾的战争”。
虽然西方媒体之间经常为同一个新闻议题发生争执,但却很少发生为一条外国新闻“隔空吵架”的情况。
路透社的报道与前一天美联社的报道立场有天壤之别,并在文中专门怼了一下“不要去长城”的报道:“中国已经获得了一次对抗雾霾的重大成功,但在中国之外,却有一些舆论仍然是相反的(跟实际情况相反)。”
除了“怼”美联社,路透社的文章中还评价称,“北京已经站在了向雾霾宣战的转折点上。” 称赞中国实行了最严厉的抗击污染的措施。
“据最新统计,至少在过去的九年中,中国首都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最大的改善。”
不仅是北京,整个中国北部的空气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dramatic change)。尤其是在2017年10、11、12这三个月中反映得格外明显。中国治霾的“铁腕策略”已经有了成效。
路透社文中大部分内容都与美联社内容争锋相对,并引用了“污染物平均水平降低35%”等各种最新数据作为力证,并(作为一家英国通讯社)罕见地赞扬了中国的治污效果。
还再次diss了一波,同样一直被雾霾困扰,并使出各种如“治霾大炮车”等一系列绝招的印度,“中国的空气变得越来越好,但印度却变得越来越差。”
有英国网友评价:“这波PK,显然是路透社赢了,其实仔细想想,连平时那么挑剔的美国第一夫人,都在最近,专门爬上长城游览,所以怎么会存在‘长城上雾霾多,不要去’的这种歪理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美联社这回“不要去长城”的这种带有歧视和偏见的文章,被路透社完美回击,但也有英国环境专家称,“如果现在中国开始庆祝,还为时过早。”
“虽然转折点已经来了,但需要警惕,防止重回老路。”
“相比去年,目前在中国多个城市每个月的雾霾天数都在同比下降。但中国仍然还需要继续坚持执行和制定严格的治污措施来保持和提升现有的成绩。”
其实,这位环境专家实则意有所指,那是因为中国的治污决心也已经被远在一万公里之外的他感同身受。就在昨天,英国多家媒体集体发布了近一个月内第三次预警消息,而这次显得也格外悲观:“中国拒绝了英国的洋垃圾,我们怎么办?大家一起开始烧垃圾吧?”。
因为从今年起,之前中国官方下达的“向这些可能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的洋垃圾说不!”的禁令正式开始生效。
凤凰卫视欧洲台综合报道
实习编辑:干叶
责任编辑:李乐
精彩推荐
明明是个小男孩,非要当成女孩养:我们的男子汉真的越来越阴柔了吗?
《纽约时报》评选出的2017年最搞笑的五大网红事件,看到哪个笑疯了你?
曾打动12亿中国人,这个“大眼睛”姑娘经历了什么成为了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