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该是好教练,如何激发孩子的潜力?

2016-09-14 大J 大J小D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轻松育儿


关注我公号早的妈妈们应该知道小D的情况,28周的早产宝宝,出生时没有自主呼吸,戴了90多天的氧气机,左右脑都是最高级别的脑出血,后来又有脑积水和小脑囊肿。虽然后来生命没有危险了,但是脑损伤一直存在。我和老公也一直互相打趣,不要说不输在起跑线了,小D起跑的位置都比其他孩子晚了几千米呢。


小D现在2岁多了,情况越来越稳定了,虽然不到3岁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是我们一直可以看到她的进步,从一开始各方面都是延误的,到现在都慢慢赶上来了。我们还是在继续非常密集地康复,一丝都不敢松懈。


这两年多,每次去NICU随访,NICU主任都会表扬我和老公,说他的职业生涯里遇到太多像小D这样情况的孩子了,都是在美国,都有这些康复条件,但是家庭的投入程度对孩子的恢复真的差异特别大。他说,好父母该是教练型的,会最大化地激发孩子的潜力,我在你们身上看到了这点。


说实话,我们和小D的故事还是“进行时”,不敢妄自说做得有多好,但想分享一些这两年里我们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启示。




不要自己局限了孩子


我在小D矫正4个月的时候就带她去参加早教班了,那时的小D根本无法跟上同龄人的任何活动。全程呆呆地看着,有时稍微大一点的声音都会让她感到害怕而大哭。早教的老师了解过小D的出生病史,对她异常的“宽松”。在大家7个月左右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孩子们一起收拾玩具,唯独对小D赦免。


课后我找到老师,和她说,虽然现在小D的确做不到,但我不希望就此剥夺了她尝试的机会。如果可以,请不要跳过她,每次给她试试看的机会,她愿不愿意由她决定。老师显然很惊讶的,还特地和我说,小D已经很好了(也许她没说出来的后半句是,根据她的病史没有表现出弱智的样子就很好了吧)。


后来,我继续每次都带着小D参加早教课,有时她呆呆看着,我就在一旁给她解说,告诉她他们在干嘛,引导她注意其他人的表情,她很开心,他伤心了哭了。慢慢地,她好像就突然开窍了,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有一次又是在收拾玩具,她有了自己想试试的意愿了,我就带着她一起去把玩具扔进桶里,尽管和同龄孩子比,速度很慢,中途似乎还有退缩的念头,但是她做到了。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去给他们“归类”或者贴上标签。小D的早产和脑出血,大家都会觉得“她是不行的”。对于足月健康孩子,我们其实也会这么做,“我家积木搭得好”;“我家坐不定,不爱读绘本”。


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我们自己已经帮孩子关上或者打开了一扇门。因为积木搭得好,所以一直表扬,所以一直给孩子买各种积木,自然孩子积木搭得越来越好。因为不爱读绘本,就时不时唠叨孩子,然后尝试了几次,家长也就放弃了,于是孩子真的就不爱读绘本了。


孩子头三年甚至在上小学之前,其实很多方面都没有定性,他们一开始的“不喜欢”也许只是性格慢热,也许只是今天不在状态,但后来导致他们真的不喜欢了,可能反而是我们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态度,也许是负面的评价,也许是失望的表情,也许是我们比孩子更早地放弃了。


千万,千万,不要自己给孩子设限了,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帮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还是早教课,后来小D慢慢可以融入了,但是明显的,她的反应速度比其他孩子慢好多,很多唱歌游戏都跟不上。几次以后,我发现她刚刚开始亮起来的眼睛又黯淡下来了,再去早教课就不再那么兴致高涨了。


后来,我每次都会提前给早教老师打电话,打听下一次的早教课的内容,然后选择一个方面提前给小D开小灶。比如,我了解到下一次的唱歌时间要唱《Wheels on the bus》,我那一周都会时不时和小D一起唱那首歌,也会要求康复师和小D一起唱,把唱歌变成了我们那周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再去早教课时,小D至少那一首歌是可以和同龄孩子一样完整地跟下来了,有时动作做得比其他孩子还好。每当这时,她就会露出特别骄傲的神情。


孩子是需要体验成功的喜悦的,而且一定要体验的是“自己做到了”的那种感受,这种感受是最直接的激励,是可以激发她想要突破自己,做的更多的。也许有的孩子天资好,出生后就不断地自己体验了这样的感觉。但也有像小D这样的“蜗牛”,这时就需要我们不露痕迹地帮忙一下,“笨鸟先飞”。




但帮忙不是包办代替,我见到过很多家长,孩子想要尝试爬上滑滑梯,家长直接抱上去说,你不行的;孩子想要自己穿袜子,家长直接帮忙穿上了。这样的“成功”孩子是不会感到喜悦的,相反他们只会感到自己的“无能”,也许当下他们也挺开心地接受了,但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孩子就不愿意挑战自我了。一遇到困难就是,“妈妈,帮我,我不会。”


直到现在,我还会帮助小D练习复习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始终记住一点,站到“舞台”的那个瞬间,主角一定是她,我一定是退出的。如果她做到了,我和她一起庆祝;如果她没有,我还是和她庆祝,并且告诉她,我们下次再试试。(小D最先学会的一个手势就是High five,和我击掌)。




不断地扩大舒适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大家呆在里面会感觉最舒服,因为舒适圈里的任何事都是我们最擅长和熟悉的,对于孩子更是如此。每次小D体验过了成功的滋味后,当这样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三次以上时,我自己心里就清楚了,她进入舒适圈了,我需要帮她扩大这个圈子。


早教课可以跟上唱歌环节了,那我就会鼓励她继续去跟上游戏环节;学会了自己用手抓饭喂自己后,我就鼓励她一半时间用勺子一半时间用手抓,再逐步过渡到全部用勺子;刚刚学会独立行走后,我就让她帮忙推着洗衣篮一起洗衣服。这些小小的挑战,是基于她现在能力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有挑战,但也不至于把她直接吓退。




每次刚开始,她一定会表现没兴趣,不愿意,这时过往体验过的成功喜悦就很重要。我每次都会蹲下来和她说,“的确有困难哦,但你记得吗,上次你一个人自己从滑滑梯上滑下来了,完全一个人,你做到了。现在你也可以做到。”我会用这样的话语提醒她过往的经历,然后鼓励她尝试。小D学会说的第一句整句英文就是,I can do it!(我可以做到!)


说实话,小D这代孩子我们真的太“宝贝”了,很多时候是我们比孩子更害怕他们遇到困难,见不得他们受累。现在,每次小D遇到困难,我就觉得那是她成长的一次机遇。我要做的不是去帮助她移除困难,而是要评估她的能力是否可以完全解决这个困难。如果不可以,我该如何把困难拆解或者帮助她掌握这个技能。我们希望孩子体验成功,但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带着这样的成功体验去挑战自我,而不是躺在了过往的成功里。




这三点是这两年来我们育儿的主旋律,我们做了最坏的准备,但每次我们都在做最大的努力 。其实,我挺喜欢NICU主任的这个比喻的,好的父母该是好的教练。


好的教练明白所有的成绩,都是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和锻炼,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而只是不断地重复练习;


好的教练懂得进退,你行的时候我退出并且鼓掌;你不行的时候我陪同并且鼓励,但最终完成比赛的永远都是你自己;


好的教练不会只关注输赢,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队员是否一次比一次更好,是否愿意挑战自己的极限,是否享受挑战这个过程。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的好教练!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看文章


思维模式决定潜力,这是每位家长该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妈宝男?公主病?独立孩子和亲密关系真的不能两全吗?

大人们想,睡觉没枕头怎会舒服?那孩子的枕头如何选?

天气转凉,在家搭个隧道和宝宝一起玩玩吧

你带娃是不是带的太干净了?

美国儿医推荐,家庭必备幼儿常用药

美国儿医指导,如何轻松应对宝宝腹泻?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


微信公众号:大J小D(jiayoubaobao2015,加油宝宝的拼音)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我原创的百篇育儿心得文章一网打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