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小图片,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轻松育儿
小D现在2岁半,已经上了半年的托班,这家托班的核心理念是“以玩为主”,但园长特别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一再强调,习惯是根基,根基有了,学习成绩什么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托班偷师学到的,如何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
时间概念-日程安排表
小孩子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早上不想起了、要出门了开始磨蹭了、公园玩的不想离开了,这样的情况太常见了。但是,从小学开始,孩子就必须在规定时间做规定的事情了,因此学龄前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养成对时间的概念,而这一切就是从规律作息开始。
小D的托班有一个日程安排表格,每天到学校后第一件事,老师就会和他们讲解日程安排,这有助于让孩子对当天日程安排有个整体概念。要学会对时间的安排掌控,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了解这段时间要做哪些事。
然后每个环节结束前5分钟开始,老师就会拿着这个表格,开始提醒孩子们,还有5分钟,我们的自由玩耍时间就要结束了,然后我们要一起坐着唱歌,有时每隔一分钟就会重复一边。这样的提醒,就是给予孩子一个缓冲时间,让他们可以更配合地转换频道,进入下一个环节。
在家运用借鉴:
我效仿了幼儿园的方法,也做了一套全天的程序表,而且会特别把希望小D养成的习惯加在程序表里。比如,我希望她每次画好画可以洗手再玩其他玩具,我就会特地留一栏。每当小D着急要玩玩其他玩具时,我就会拿着这个表格和她说,“首先,我们要洗手,然后才玩小汽车”。
这样的好处不仅更容易让小D养成习惯,孩子都是“视觉动物”,他们需要具体形象的指令,很多时候我们说一百句不如指着某张图片说一句。其次,我们之间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当我一直坚持强调“程序”后,孩子就会逐渐明白,这不是“妈妈故意和我作对”,这就是“程序”。要知道这个角度的切换对于正处于2、3岁自我意识觉醒的孩子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很多妈妈也许会担心,这样的规律作息执行会不会让孩子变得不懂变通。我自己觉得,养育孩子都是需要“先立后破”,需要先有规矩和规律,才能有今后的“打破”,套用一句现在很时髦的话,“自律给我更自由”。
关于晚上总是不爱睡觉的宝宝,我以前分享过睡眠程序,戳->晚上舍不得睡,是一种病,孩子也有,得治!
责任意识-工作任务分配
老师每天还会拿出一个工作任务表,给每个孩子分配帮助大家的任务,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值日生,但因为他们年龄小,内容会更加细化。比如小D负责过大家去操场玩时,她需要第一个去打开教室门,并且一直扶着等到所有老师和孩子都离开。其他的还有出门后需要关灯、整理积木、清理吃完零食后的桌子等等。
我当时知道后特别震惊,都是才2岁多的孩子啊,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啊。老师说,的确做不到,这就是老师的责任,她们会在一旁一直督促提醒,帮助孩子完成这个任务。
园长说,这就是“润物细无声”,我们不能总是等着孩子准备好了才开始培养这些习惯,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融入这些习惯的建立。事实上,没有环境的支持,永远不会有“孩子准备好了”的那一刻。
在家运用借鉴:
这个我在家就没有做卡片了,但是我却从中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想要孩子变得有责任心,我们首先要学会赋予孩子责任。很多家长总是对于孩子乱扔玩具、乱扔食物苦恼不已,每次都是大声制止然后批评教育,之后孩子还是照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我曾经效仿过幼儿园的理念来矫正小D一度扔玩具的习惯,我叫小D“玩具大姐姐”,告诉她,她是大姐姐需要照顾玩具,玩具每天喜欢和小D玩,但玩具被扔了也会痛。
刚开始时,为了强化这个概念,我也像幼儿园一样,每天早上玩玩具之前,会和她说,“大姐姐,玩具们想你了呢”。有时,她还是会扔,但我不再说,“别扔”,而是说,“哦,你看玩具伤心了,大姐姐把它弄疼了”。慢慢地,她自己就内化了要珍惜玩具这个概念。
礼仪规范-好行为强化卡片
我每次去小D幼儿园总能发现墙上会增加一些卡片,这些卡片都是关于好行为的。小D的班主任和我说,学龄前孩子有很多我们大人眼中的“坏习惯”,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变坏或者淘气,只不过他们语言不完善,自控力还不强,常常就出现行动比想法还快的冲动现象。
因此,想要培养好习惯,最关键的是不断强化好行为,这样当他们冲动时,也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好行为。
鼓励使用礼貌用语:谢谢、请、对不起、不客气、抱歉、我可以吗?
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Give me five(一语双关,既是检查5点要求是否做到,又是表示做到后可以击掌庆祝):盘腿坐好、双手放下、耳朵在听、眼睛在看、嘴巴闭上。
在家借鉴运用:
这也是我这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一直和老师保持紧密沟通,确保家里学校都能不断地在强化这些好行为。像幼儿园的这些海报,我觉得有需要的就会在家也做一份。说实话,这些海报放在家里醒目位置,不仅仅是提醒小D,更多的是在提醒我和老公,需要有意识地言传身教。
有个小提醒,在家里做这些卡片时,记得一定要使用正面语言。希望孩子不大声叫,应该写,“我们要轻轻地说话”;希望孩子不打人,那可以写,“握手、揉揉、拍手、手是用来传递爱和快乐的”。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You can't change your future but you can change your habits; your habits will change your future(你无法改变你的未来,但是你可以改变你的习惯;而你的习惯会改变你的未来)。
对于养育孩子更是如此,我们无法影响孩子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影响他们的习惯;孩子的习惯也许可以决定他们的未来!
大J叨叨叨
没想到昨天的分享引发了大家这么热烈的讨论,戳->女儿第一次幼儿园面试失败,我却一点也没不开心。这篇文章是我的“有感而发”,所以我写的时候更加侧重的是自己的心情改变,并没有完全呈现之前准备的情况、当时的全部情况和之后和小D回顾的情况。
大家给我的留言也启发了我更多进一步的思考,也有很多妈妈在问到底考什么、我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是什么。一定会写的,但情绪需要沉淀一下以后,我才能用更加理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思维习惯,需要一点时间。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看文章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新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正在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各大电商持续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