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挡不住别人说你的嘴,但可以在心里织一张有力量的网

2017-12-12 大J 大J小D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最近我被邀请作为嘉宾去女儿幼儿园大班分享中国饮食文化,作为吃货的我肯定义不容辞啊。了解了受邀由头后,我觉得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想分享给大家。


事情是这样的,小D的幼儿园是需要家长自己给孩子带饭的。大班孩子都是4、5岁的了,班级里有个中国男孩,有一天带了一份勾芡的蘑菇鱼片,坐在他旁边的几个同学看到后都大声地说,This looks like a shit, so yucky!(这个看上去像屎一样,太恶心了)。这个5岁的男孩听完后,当时眼泪就啪嗒啪嗒地往下掉了。


这几个同学的行为在美国这边幼儿园已经构成了语言霸凌,老师第一时间干预了,也有了整改的方案。邀请我去做中国美食分享,也是这件事的后续跟进活动之一,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更加多元的文化理解,能够尊重不同。



当天老师们也邀请了班级孩子的家长们出席,那个中国男孩的妈妈也在场。我分享完后,她主动邀请我和她一起喝咖啡,和我分享了我所不知道的另一半故事。


那天班主任打电话给她,告诉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她当时第一反应就是立马道歉,然后告诉老师,她儿子的确有点“说不起”,总是容易哭。班主任是这么回复她,你的儿子没有错,你不需要道歉,但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孩子明白,别人的评价不能定义他,遇到不喜欢的评价,他有权利说不。


说到这,她停了下来,然后问我,你说这是不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我的道歉,你能理解吗?


我完全能理解,还非常有共鸣。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是班级里最瘦小的,而且头还很大,小学一年级时班级里好几个同学看到我就会唱,“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唱完后还会指着我说,大头好可笑,走路都不稳。


我当时特别不喜欢,但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经常涨红脸半天,拼命忍着不哭。然后等着放学回家,第一时间和妈妈说。没想到她第一反应是,你同学和你开玩笑的,我们做人要大气一点,别做“碰哭精”(上海话,意思是一碰就哭的人)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整个一年级是我最不开心的,当时一心就等着期末可以换班级,可以早点离开这个“鬼地方”。但如果现在让我回想,最最坏的结果是,之后我似乎再也不愿意和母亲说自己的事情了,之后的初中高中大学都没有过。每次她问起,我都是淡淡地说,“蛮好的”。



谈到“霸凌”,很多家长想到的都是动手打人,其实很多时候语言的霸凌更伤人。我们每个人仔细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肯定都有被起绰号,因为衣服难看、长相身材等而被嘲笑孤立,我也相信,很多父母都像我的妈妈,或者像那个中国男孩的妈妈一样,觉得并没有什么啊,干吗大惊小怪,做人要大气。这个是我们非常典型的教育价值观。


自己当了母亲后,我发现孩子就像是荧光笔,把我们父母的优点缺点全部清晰地划了出来。很多被评价不大气、说不起的孩子,归根到底父母也许就是这样。我的母亲就是一个非常在意他人说法的人,记忆里有时邻居一句无心的话都能让她回味好几天,反复在家里叨叨。


我现在特别能理解她当时对我这么说,因为她自己意识到这样活着很累,所她希望我可以不要像她这样,希望我可以改变。但是她没有意识到的是,改变不只是喊口号,改变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个全新看待事物的角度,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滋生出内心的力量。



这就不禁让我想到我的一位教授曾经分享的一个故事。她儿子小的时候坚持要穿一双粉红蕾丝边的女式鞋子上幼儿园。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遇到这个情况肯定会告诉孩子,“这样穿你是娘娘腔,去学校要被同学老师笑的”。


这样的情况挺普遍的吧,但仔细琢磨这句话背后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就是单一价值观,“因为别人要说你,所以你不能做”。


教授没这么做,她和小儿子说,“嗯,你可以穿这双鞋去幼儿园,但大部分男孩都不穿这样粉红色的鞋子,如果你的同学们笑你,你会怎么办呢?” 这个5岁多的男孩对妈妈说,“没事啊,我会告诉他们,这只是一双鞋子而已,又不代表我的性格”。


这样的男孩是不是很大气?一定是的,但我相信这样的男孩一定不是父母一味地说“别在意,要大气”可以养成的。


不要使用评判性语言


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娘娘腔、很淘气、不听话、没礼貌、没见过世面,很多时候我们在育儿过程中就是会不假思索地使用这样的评判性语言。


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理解了这样“贴标签”不利于孩子成长,其实细究下去,这样的批判性语言也是在反复传递给孩子一个单一的价值观,“和我标准不一样的就是错的”。


长久以往,孩子的观念里就只有绝对简单的“对或者错”,于是他们的价值观就变成了“和他人不一样,就是我的错”,于是他们就会很在意他人的说法。教授那个5岁男孩所说的,“我穿的鞋子只是和你们不同,这没有对错”。一个真正大气的人,是需要理解,很多事情并没有对错,只是不同。当一个孩子越早可以理解这点,就越能直面他人的评价。



可以随时说“不”的家庭氛围


敢于对这些评价说“不”,归根到底就是这个孩子对于自己的认可有多大。很多时候,我们都爱用“听话”来表扬孩子,我经常看到很多父母挂在嘴上的就是,“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但却从未真正让孩子明白,父母希望你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有一个概念的混淆,听话等同于听“某个人/某群人”的话,而不是因为我认可这个道理所以我遵守。


试想,一个孩子在家这样最安全的环境下,都没被给予机会思考“我可以不同意吗?我为什么不同意?”,都没被赋予勇气去说“不”,那走上社会,遇到不那么熟的人,他怎么能有这样的能力和底气去反驳呢?



同理心聆听


越想养出一个“大气”的孩子,就越要把孩子的事当回事。同理心聆听给了孩子一个复盘的机会,当孩子愿意复述整件事,他自己其实在选择“面对”这个痛苦,然后他在尝试用自己的逻辑理解这件事。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们任何情绪都是被接纳的,家是安全的倾诉地方。更关键的是过程中简单的启发式提问(就像教授问他儿子的话)“如果再发生,你可以怎么做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你呢?我们可以如何避免呢?”,都是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他们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时,的确是会出现孩子“大惊小怪”的情况,但这个过程是孩子自己打开了这个心结,那他接下来也就更明白自己界限在哪里了,更重要的是,亲子关系更紧密了。



我真正走出自己“大头”阴影,是当年爸爸对我说的一段话。他问我,你在意他们这些评价吗?我说,我在意的。他说,那就告诉他们,你不喜欢这样的评价。再告诉他们,光看外表就评价一个人是多么肤浅啊。


后来,我真的这么去说了,还额外加了一段话,头大说明我脑子大啊,里面可以装的知识多,我就是头大,但我挺喜欢这样的自己的。我至今记得那一天,一直嘲笑我的几个女生愣住了,估计她们没想到这么瘦小的我敢这样和他们说话。


我的父亲不像我们现在学过那么多育儿道理,但相比我母亲的处理方法,父亲就是同理心聆听了我的话,用他的态度让我滋生出了内心的力量,让我觉得有靠山,我可以勇敢地去说不。


大气不是假装不在意,真正的大气就是发自内心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别人说的不能定义我,我可以非常有力量地告诉他人,我不喜欢你这么评价我!


挡不住别人说你的嘴,但我们都可以在心里织一张有力量的网。


大J叨叨叨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水逆,每一次给大家争取一些电商平台的优惠就总是出各种问题。昨天的当当网优惠码没有给足,发文三个小时后就用完了,之后铺天盖地询问优惠码的留言。我昨晚真的啥都没干,就是一边回留言,一边催着当当网做新的优惠码,一直搞到我这边凌晨1点。后来实在熬不住了,还找来我国内的好朋友替我继续回复留言发放新的优惠码。


现在推文留言置顶的那条是第三个优惠码,大家如果还想购买的记得使用这个,戳->孩子越大越难管,父母越当越烦躁,看看这些书吧~。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我都会很着急,感谢很多朋友留言告诉我,没关系的,不用优惠码全部5折已经很优惠了,不差这10元。


不过我还是想说,如果昨天你已经下单,而且是满99元但没参加减10元的优惠码活动,请去我的服务号:大J小D服务号,进入公号发消息,我和小助手说好了,到时会发大家红包补差额的。真的不仅仅是10元钱的事情,这是一份信任。


每次做这样的活动出问题,我都会感觉自己好心办坏事,但好在你们的包容,让我一次次成为“打不死的小强”,鞠躬比心!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不用评判性语言


2、可以说“不”的家庭环境


3、同理心聆听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畅销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作者,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我已经写了800多篇原创文章了,想看更多历史文章,欢迎点击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