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怎样学习:微问题】怎样奖励才有效?
怎样学:有效奖励!
文: “成为学习者”工作室 项恩炜
奖励似乎无处不在,但作为自觉地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思考如下问题:怎样奖励更有效?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奖励是怎样的;奖励什么;用什么奖励;怎样奖励;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1、奖励是怎样的?
怎样的奖励是有效的?在我看来,答案只有一个:奖励者内心暖洋洋,真心欣赏你!被奖励者内心暖洋洋,真心觉得被欣赏!
因为,事实的真相是,但凡基于控制学生、基于改变学生,基于一定目的奖励;当做一种手段而从一开始奖励者内心就缺乏足够热忱、不够温暖的奖励,即便发生,也极容易为学生所识破。当学生内心没有感受到温暖,没有感觉到真心被欣赏,他(她)就有足够的智慧来选择应对老师这一“所谓奖励”的一系列方法,结果是,发生了让老师觉得匪夷所思的种种怪异现象,轻者达不到奖励的效果,重者增加了师生沟通壁垒,更残酷者,学生从道德上蔑视教师,立场上以师为敌!
2、奖励什么?
所谓奖励什么,是指奖励的对象。具体而言是,我要奖励学生的什么,学生的什么是值得奖励的。因为,奖励的对象是复杂的,有层次的。只有奖励到点子上的“奖励”,才可能有效。那么,奖励的对象,有怎样的类别呢?
一般而言,人的心理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进行观察,那么,奖励的对象,是否也可以分为:“认识”内容与层次上值得奖励的部分;“情感”体验上值得奖励的部分;“意志”表现上值得奖励的部分;“行为”上值得奖励的部分。
做这样的区分,是因为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奖励,做法与理念有一定的误区。
以常见的凭借行为发生与否来做的奖励看,一般,学生发生了老师期待看到的行为,这时奖励就通常发生了。比如,不善回答问题的小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贪玩打球的学生终于安静地坐下来看书了,一直不肯认错的学生主动道歉......这个时候,当学生做出教师期待动作时候,教师直接施加奖励,通常被认为是有效的。这个“通常认为有效”是一个假设,这一假设建立在“经典行为主义”的理论假说之上。即,如同著名的巴甫洛夫的狗一样,通过反复训练,人也是可以像实验中被插满管子的狗一样,发生条件发射的方式,把奖励带来的愉快感觉与发生的行为结合起来。下次发生相关的行为会伴随愉快的感觉,从而更愿意发生相应行为。
这个假设,有一定道理。但毕竟把狗身上得来的结论,推及于人(甚至其他狗),还是会有隐患的。因为,人除了动作,还有其他更为高级的心理体验,如“认知”、“情感”、“意志”。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一个因偶尔腿伤无法打球而被迫坐在教室中看书的孩子,对于老师仅仅针对他“不打球而看书”的行为所作的奖励,是内心不屑的。因此,我们不仅得考虑具体的行为,更需要考虑行为背后的人,在“意志”、“情感”、“认知”方面所呈现的,“最值得奖励”的地方。
举个真实的案例,小时候,每次很期盼姐姐从城里回来,因为她会带些新奇的玩意。有一次,我忍不住自己偷偷去打开她放“宝贝”的木箱子。结果,把钥匙给弄断了.....这让我惊恐不已!一度想逃走,或者找借口。但是内心挣扎了一阵之后我还是决定,像平时姐姐教育我的那样“要诚实”,决定和姐姐坦白。当时,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内心还窃喜,希望姐姐能够表扬我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育者的姐姐,就遇到挑战了。她很容易看到我的行为“不经允许偷开箱子”还“把钥匙弄断”,这一行为是值得惩罚的;但麻烦的是,她没法看到我内心的活动,“我认识到了错误”,所以情绪上是“惊恐不安”,内心挣扎之后作出了决定,并且在之后整个时间中都坚定这个“要诚实”的决定,这是需要“意志”的,当然,最关键的是,我认识到“人应该诚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希望听到教育者对我行为的呵斥、惩罚,更希望听到教育者对我“惊恐”情绪的识别与肯定,如“恩,你很害怕,自己也觉得做错事了吧.....觉得害怕就对了,表明你还是分得清是非的”;希望听到教育者对我“意志”的识别与肯定,如“你倒还不错嘛,能坚持主动承认错误,这需要内心很强大的啊”;希望看到教育者对我“认知”的理解与欣赏“小子,虽然做错事情了,不过还是知道做人要诚实的,这点还是要表扬的!”……
由此说明,在行为之外,还有一个广阔的,可以用以解释行为本身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可以用“知”、“情”、“意”来描述,也可以用“需求层次”来表达,也可以用“理解层次”来描述……只要在这个不同的维度上,学生有其积极的呈现,都是可以作为“值得奖励”的部分来对待。而相对于行为本身而言,行为之后的部分,才是“最值得奖励”的部分。
接下来的问题是,发现了学生那最值得奖励的部分,该用什么来进行奖励呢?
3、用什么奖励
虽然我们认为,“奖励什么”比“用什么奖励”更为重要。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对于教师“用什么奖励”,确实还是在意的。那么,如何确定“用什么奖励”呢?
似乎,这是一个对“奖励物”本身进行考察的过程。
按照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对“强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奖励物分为两个层级:
分别是指一级奖励与二级奖励。前者是指那些满足人类先天需要的奖励,主要是身理需要被满足的体验,如食物、安全、温暖等;后者是指那些经过后天影响后产生的需要被满足的奖励,如社会奖励物(认可、微笑、拥抱等)、象征奖励物(金钱、职位、荣誉称号等)和活动奖励物(娱乐、运动、旅游等)。
从奖励发生的效果看,一级奖励物,适合奖励社会化阶段比较低的对象,比如年龄小的孩子、成长收到阻隔的特殊儿童;但要注意不能仅仅停留于一级层面,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一级层面向二级平台爬升;而二级层面的奖励物,适合奖励具有一定社会化能力的对象,比如,幼儿的同伴交往需求,小学生的集体需求,中学生的忠诚关系需求等。但是要注意的是,是在保证一级层面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实施。
有老师会问:这两个层面的奖励物,各有什么利弊呢?有什么要注意呢?笔者看来,奖励物本身只有“特点”之分,没有“利弊”之别。利弊,更多的来自于对“奖励物”“如何做出合理选择”的判断。而判断是否合理选择了奖励物,则可以借助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筛选:
(1)奖励物本身的特点,是否天然匹配“奖励对象”所在的层面;
(2)奖励物本身的特点,是否天然易唤起人类“暖洋洋”的体验;
(3)前面两者是否匹配:即奖励内容唤醒的体验是否可以在值得奖励之处发生共振;奖励内容唤醒的体验是否可以突破并引领值得奖励之处。
针对这三个问题。回答“否”越多,则弊端越多。回答“是”越多,则利处也越多。
举个例子:
我在带高中杂志社团的时候,整个杂志社的氛围是强调真实、突破、创新。非常有活力,有战斗精神。其实从策划栏目、采稿、催稿、编辑、校对、出样,然后核算成本,策划销售,执行,反馈分享,再策划如何有情有理有意义地花钱.....这个流程,异常有趣,但也非常艰辛。而圣诞节,往往是杂志正陷入漫漫征程之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群人得坚持着,还不能降低标准,还时不时提出新的点子。对于这样的精神——我理解,是他们突破自我的追求,坚定标准的意志力,是值得鼓励的!正逢佳节,借助节日奖励是顺其自然之事。
这里,奖励的点是“突破自我的追求,坚定标准的意志”,那我的奖励内容,必须要么与之共振,要么能够有引领。那么,怎样的奖励内容是符合这个对象特征和奖励要求呢?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一级奖励物能达到的效果,但是一级奖励物实施更加容易。思前想后,我我选择了“放纵式奖励”。
方式是,每个人分享一个小时候的恶作剧——当然,我带头分享,学生笑得前翻后仰,然后纷纷自我暴露儿时的“斑斑劣迹”,往往是叙述者自己先忍俊不禁,故事本身与现场的模样,双重叠加,更是乐翻天;然后挑选几则大家比较有感觉的,现场模拟表演,更是笑得欲罢不能!最后做了一个分享:
——今天开心吗?
——超级开心!
——那么,为什么今天会这么开心呢?
——因为有的玩啊。因为小时候一样,无忧无虑啊。
——那平时非常辛苦的坚持、不断更新创意完善杂志,开心吗?
——【学生愣了一下。】是辛苦,不过好像也挺开心的。
——那这两种开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有一位学生说“一个是对未来的期待,一个是对过去的留恋”赢得了满堂喝彩!
——【水到渠成了,借机点一下】是啊,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坚持、忍耐、超越,甚至在当下也以此为乐;然而,我们依旧得感恩,给予我们深厚的力量来源的童年。回头望望,体验在原点的感觉,或许,能更有美好的体验,挑战自我,坚韧不拔,穿过当下,走向未来!累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哦,感受下生命之初的无穷能量。
这里,笑声,是对以前疲倦情绪的放松。是属于一级奖励物,不费一钱一物,大家情绪得到极大的放松。但是,不能停留于此,随后的分享,是将奖励物的特点,从一级奖励往二级奖励物上提升,这样的情绪体验,是带领大家重温童年,释放自己得来,本身是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向生命回归的。强烈的情绪体验后,再提问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突破”、“坚韧”的动力提供,有了方向上的新发现。
4、怎样奖励
现在,我们来谈谈,该具体怎样实施奖励,才能保证奖励效果的最大化。
从奖励的方向看,分正向奖励与负向奖励。所谓正向奖励,是指增加某种奖励物出现或者奖励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发生教师期待行为的发生频率。所谓负向奖励,是指以撤销某种物品,来增加学生发生教师期待行为的频率。前者,比如说,给字迹工整的学生颁发奖状,以引发更长时间的字迹工整;后者,比如说,给学习自觉的学生减免集体共做的作业量,来增加该生或同学,能够更持久地发生自学行为。一般而言,正向强化效果优于负项强化。
从奖励频率上来看,可以分为持续有规律,持续无规律,不持续有规律,不持续无规律。所谓持续,是指不奖励行为的发生是连续不间断发生的;所谓规律,就是学生能够预测到什么时间什么情况发生了,老师会用什么方式奖励什么内容。按照心理学对强化频率的研究,一般认为,持续无规律的奖励,效果最好。即,奖励一直会有,但是不被学生预料,出乎学生判断。
从发生的场合看,可以分为群体面前奖励与个体私下奖励。对于那些平时自己感觉良好的学生而言,那些简单易行,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是不宜在群体面前奖励的——这类学生会将其视为一种羞辱,但对于平时自我感觉不佳,认为努力很难有结果的学生而言,恰恰相反,集体面前奖励,易有效果;同时,对于平时感觉良好的学生,在集体面前奖励他们超难度的、高水平、高层次(如认知、意志)的表现,则容易带给他们被奖励的温暖感;私下奖励,对于自我感觉良好学生的简单行为表现,可以私下简单反馈鼓励,表示教师在关心即可;对于自我感觉不佳的学生,则适宜私下奖励他们在高难度、高水准的表现,既为持续努力形成能力做铺垫,又避免群体奖励带来压力感。
从撤出的方式看,可以分为终结式和升级式。所谓终结式,就是这次奖励与前后都没关系,不构成联系。所谓升级式,是这次奖励,与前后发生联系。从奖励物品的变化,到奖励形式的变化,到奖励对象的变化,都体现了不断升级发展的过程。限于内外条件的局限,一般我们采用终结式。而那些带来高峰体验的终结式奖励,那些在较高层面进行奖励的经验,那些在场景易反复出现情况的奖励,往往奖励持续效果较好。但相较于终结式奖励,我更推崇升级式奖励,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发展层次有敏锐的判断与长期的跟踪。这样奖励的好处是,看似每次都停止奖励了,但是下次又会重新被唤起,更关键的是,长期以往,学生会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容易将奖励转化为内在的自我发展性评价。
5、个案分析
前面道理不少,下面,取一个个案。按照随文批注的方式,用前文的道理来解刨下。
我的学生王羲之
文:项恩炜
王羲之是我的学生,我是他的语文老师。他的名字确实够引人注目,如同他在教室中的存在一样:平时头发短得几乎贴着头皮,上课小动作多得就像他的头发。
因为上课的时候随意跑动,老师经过走道的时候总想着拌一脚,任课老师开始凶他了......【似乎是行为层面的问题。】
因为下课之后老是“调戏”保安,对着保安做各种动作,委屈的保安终于到班主任那告状了.....【似乎是行为层面的问题。】
因为打球拼命折了骨头,终于靠着拐杖走路,却一路兴致昂然,慷慨地把自己的拐杖借给别人当玩具.....【似乎是行为层面的问题,但这种慷慨,定有情感在。】
因为各种传说到处飘荡,大家对王羲之的名字的好感马上变成了厌恶:怎么这么没有素养呢?......【大家的判断是素养问题。是综合的,与社会化程度有关系的。】
我和王羲之的接触主要是通过语文课,而在语文课上,不过很多时候,他还是会翘着腿上课,自言自语着上课,东张西望着上课,但是只要你和他四目对视下,他就会很知趣的举手做个道歉的姿势,开始乖了一会......但是这一切,都还没有让人觉得如此讨厌——哪个孩子不是这样呢?甚至有的时候,还让人觉得可爱。【理解为行为层面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是真心觉得这个孩子不错。还好奇大家为什么对他这样评价。】
记得有一次造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在弄清原意后,我要求大家造句。结果,在所有四平八稳地句子中,有一个句子让大家记忆尤新:###和###(都是他们班级的同学名字)在果园里打架(当场笑声一片),###抓了一个桃子当手榴弹投向###,###马上也报复着扔了一个李子回去......
刹那间,教室里的空气被引爆了。孩子们哇哇大叫着,有的笑地捂着肚子还想拍桌子,有的冷笑着说这个没素养的只能说这种话,有的受了启发大声重复着他的句子......
我说这样的创意造句完全可以。大家应该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诠释来创造。但是创造的句子还是得有点味道,刚才的句子思路不错,但还需要加工。接着王羲之的表现,我们在后面的造句中增加了难度“最好能体现创造性”。结果,大家才发现,原来大部分人的思维是惊人的一致,表达是如此的相似,要达到这样让人拍案叫绝的效果是如此的不易。而每次的比赛,王羲之的造句总能轻松地达到这样的效果。不少同学开始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了。经过了几个诗句的练习,学生的思维终于打开了。于是,好句子层出不穷。记得有个学生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句子联在了一起,编了一个广州本田老总的奋斗故事,成就了那天的高潮。然而,当所有的同学为了那些精彩的语言兴奋的时候,大家似乎忘记了王羲之的贡献。【突破了行为层面的观察,发现了认知层面的思维特点与亮点,但是其他同学似乎没有在意这一点。教师是真心觉得孩子不错!】
我很奇怪,但是大家口耳相传的各种版本却又没有停息的预兆。甚至我在学生随笔中,也发现了不少女同学对于他的脏口的口诛笔伐。怎么会这样呢?我很奇怪。也为王羲之担忧起来。处于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傻子都能感觉到,更不要说王羲之这样的有思想的小孩。能安心读书么?不要自暴自弃啊。【果然,学生对他的判断,已经突破了行为层面,而上升到整个人的综合层面,社会化层面。】
之后的日子,王羲之的名字让我特别留意了。我忽然发现大家说的其实是真的。有的时候他说话做事确实让人很倒胃口。看着他故意在班级里面大声说笑,看着他很无所谓的样子在教室里打闹,就在他的眼神小心地扫过教室的刹那,我知道,其实他很在意。但是他无能为力。之前的错误,大家的评价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抗拒的魔咒,让他无法超越。由于没有新的舞台,他越努力,就越是加重大家对此的印象。可怜的孩子。【发现他的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担心原本强大的内心会被日积月累的同伴误解所扭曲。怎么办呢?如何引导大家不要上纲上线,从整体上否定他,而仅仅关注行为层面的问题呢?教师是真心担心。希望能帮助他。】
那为什么之前的我,会没有觉得他很没素养呢?我确实打心眼里不觉得。我不会这么有爱心啊,对于让我厌恶的表现如此的容忍的。我很奇怪。我甚至还对王羲之很有好感,甚至觉得孩子很负责。怎么回事呢?让我仔细回忆下。【准备采取奖励的方式。搜寻奖励对象。】
语文课上活跃的表现是一方面。但是他的作业,对,他的作业!每次表扬的名单中都有他的名字。因为这个细节,所以我特别欣赏王羲之。是的,在有同学不交作业的时候他能交,在有同学草草完成作业的时候他却如此卖力。这就是我对他好感的最初的来源。现在呢?
那天我真的把上周的文言文翻译的作业拿了出来,刻意不看姓名的情况下,把我认为做的认真的本子给挑了出来。文言文翻译,有的同学显然是抄了参考书,或者是网络的资料帖在了本子上,有的同学按照要求写了重点的词语,但是有一位同学不仅写了词语,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圈划,还写了自己的体会。他就是——王羲之!【作业的圈画,看似是行为问题,其实背后是一个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方位体现。而且,毫无疑问,从作业来看,这是全班里面,整体水平算好的。这个奖励对象,是可以贯穿行为层面与综合层面的。教师是真心认可!他自己做法也极有说服力。】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对这次的作业照例做了点评。不过表扬的方式做了改变。我把做的好的本子全部放在了一堆,逐一打开,让大家看看娟秀的字迹,看看翻译之后详细的字词解释,看看有的女生研究得到了字典多少页的注释......我一边介绍一边表扬,终于,到了最后一本。【选择集体奖励的方式,因为孩子自我感觉好,集体社会性误解深,更关键是,这个综合表现确实不易做到。】
我问:大家发现,前面所有被表扬的本子都有一个什么共性?学生七嘴八舌:认真,负责,字好,有修养......我说:对,但是大家忘记了一个事实,就是前面所有被表扬的本子都是女生的,男生呢?哪里去了呢?难道我们没有认真的男生?没有有责任感的男生?没有有同样素养的男生?【在表扬对象上,请学生说,什么值得表扬——学生自己涉及了态度、情感、意志、行为等,考虑是整体的。教师补充,强调,这个整体的素养,是难的。在男生群体中是尤其难得。】
男生们埋下了头,个别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男生还期待着不时看了我一眼,王羲之漫不经心的歪着脖子不知道想什么,女生们震惊地瞪大了眼睛。气氛尴尬极了,谁也不好再说话,也不知道怎么说话,说什么话了,终于有个男生小声说:不是还有一本么?【激发起群体的兴趣。使得他具有群体接纳的心理基础。】
好,还有一本,我们来看看啊。我打开了最后一本本子。大家一看字迹,知道是男生了,好奇和兴奋都产生了。你们看,我指着本子的翻译文章说:这位同学显然是位男生,他是不是漏做作业了?——没有!指着他的字词积累:你们看,他除了文章翻译,还有字词积累,而且写了这么多?这样的男生,认不认真?——认真!男生开始更加兴奋了;你们看,这位同学不但有文章翻译,不但有字词积累,他还有全班同学都没有的一样宝贝:文章点评。写了自己读后的感受,虽然话不多,但是坚持写了。你们看,这样的学生上不上进?——上进!原本有优越感的女生也更加震撼了。你们再看!我继续说,指着不同颜色的笔迹:这位同学不但出色的完成了作业,还显然在完成之后又检查了作业,你看这些不同颜色的字,显然是过了一段时间才补充上去了。为了避免本子太乱,为了让自己和老师看得舒服,他选择了更换字体颜色。这样的同学,你们说到底有没有素养?——有素养!男生们开始吼了。【女生震撼的表情,男生们疯狂的吼叫,对他是极大的鼓励!属于社会性鼓励。正好针对他在班级遇到的不被接纳的麻烦。】
好,我们来看看这位认真的男生究竟是谁?(大家开始张望了。女生更是好奇,男生没有被看的,开始不好意思,被看的,明知道不是自己,更不好意思。王羲之在那里手舞足蹈很开心,但是没有人在意他呢。也许是因为他平时都是这么兴奋。)
好,这位有责任感的男生,不,男人,真正的、有素养的男人到底是谁呢?——......【反复强调表扬的层次,是整体的素养。】
学生开始沉不住气了:老师快说啊.....
这位有素养的男人到底是谁呢?来,请你来向大家宣布。我把本子交给了前面的女生。
在翻到封面的瞬间,显然那位女生震惊了,呆了一下,不知道怎么说了。【请女生读出来。强化他的被接纳感。强化女生的内心体验,使得表扬的信息传递更加真诚。】
来,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这位认真、负责、有素养的男人代表到底是谁?【反复强调表扬的层次,是整体的素养。】
“王-羲-之!”【女生一字一顿、语气庄重的读法,确实是体现了内心对他的尊敬!】
整个班级都呆掉了,只剩下王羲之还兴致勃勃。就在窒息的两秒钟后,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了,我知道,这是大家由衷的掌声。刚才手舞足蹈的王羲之此时倒不好意思的连连摆手了......【这是让我意外的。这次奖励,本意是呈现他综合优秀的一面,帮助大家从行为到综合,对他有新的认识。但是,没想到表扬带给他“羞愧”的感觉——这让我欣喜!因为,羞愧,恰恰是文明的开端。他一定是感觉到了自己未来应该发展的空间,所以才会羞愧!这里教师意识到了,这次奖励,意外带给他的潜在发展效应。】
这是上个学期的事情呢。现在想来,还宛如目前。
这个学期,王羲之变化了,我一直很好奇他在暑假是否遇到了什么事情。他开始留头发了,开始变得更加英俊。他开始静心读书了,课堂上发言更有效了。我每次改到他的本子,都忍不住鼓励一句:坚持下去,终有所成!【有意识长期跟踪。改用私下沟通。】
收获来的如此之快,却是出忽我的意料。
刚刚在区里批改考卷。前面60分的阅读部分,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能够拿到50以上。我们都好奇地估摸着是哪个班级的哪个学生。然后就在最后拆封的时候,简直就是老师的颁奖盛会,大家都骄傲的领回了自己的学生。
谁谁谁,50——哦,我的学生!;某某某51——啊,我的学生我的学生......
哦,王羲之,52!——没有人有反应,我不敢相信是否其他学校的其他班级也有个王羲之。
“一班,王羲之,52!”“天,我看看。对,我的,我的,真是王羲之,我的学生呢!”
那一刻,我是如此的幸福。因为我知道,王羲之的一路的成长,是如此的艰辛。真为他高兴,也为他骄傲!
再次用当天的记录来结束今天的回忆:
(从上学期被大家公认的没有素养的角色,到这个学期语文课堂上被评为最有素养的男人,到这次考试语文成绩全班第一的奇迹。)这是今天最让我开心的事情。【教师是内心真心欢欣。基于长期跟踪的结果。也未后面的记叙鼓励做了铺垫。】
-------------------------------------------------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点击屏幕左上角 成为学习者 订阅微信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 或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