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期【怎样成长:微理论】班主任实务与NLP整合(理论篇)
班主任实务与NLP整合
文 项恩炜[1]
序
题目所说之“心”,指“心理学”。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之一,而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无法离开心理学的支撑。然而,理论与实践,如何整合?这确实是一个实在的问题。如果能够将心理学理论以一个简单快捷的方式加以阐释,并实现与班主任实务的整合,岂不很妙?而作为心理学一派的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恰是在这一方面,有可作为的空间。什么是NLP?李进成老师在《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2]一文中,对此问已有回应,此处不再赘述。本文试图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用举例的方式从“是怎样”和“怎么做”两个层面谈NLP如何与班主任实务整合。
“NLP与班主任实务整合”是怎样的?我认为:是在一件事情的三个层面发生的,即:工具层面,方法层面,心法层面。
“NLP与班主任实务整合”该怎样做?我以为:教师是遵循“启动思想情感——确定过程体验方向——寻找开发工具与方法”这一流程工作的。(与此同时,学生正体验着与教师工作相匹配的如下过程:“运用工具方法——全身心体验过程——升华思想情感”。)
下面,笔者分上下两篇来具体阐述这两个问题。
上 篇:是 怎 样
NLP与班主任实务的整合,在日常工作中,看起来是浑然一体的一个现象,一起事件,但是做理论的描述,则可以区分成“工具”、“方法”和“心法”三个层面。只有做三个层面的区分,才可以与其他的类似现象,类似事件做出区分。下文将结合案例,阐述这三层。
一、 工具
NLP以其强大的操作性,在众多心理学、神经学的理论包围下,显得熠熠生辉。在NLP看来,一支笔,一张纸[3],一本书,一堵墙,或者一个脚趾,一把椅子,一颗硬币,一道风景……都可以是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工具。简述三例。
(一)一支笔
班干部工作受阻,过来倾述:同学们为什么不配合,如果大家都听我的,事情不是做得很漂亮了吗?我的计划是很完美的啊……我在想,做干部的,怎么思维停留在抱怨问题中而非分析问题上,怎么控制欲这么强?该如何帮她从抱怨走向理性分析呢,该如何才能帮她明白人的互动是在“一个人无法控制另一个人”的基础上展开呢?
随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一支笔,把笔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抵住笔杆中部,然后在食指和中指力量消解的同时,大拇指突然发力,笔就可以在桌面上转圈圈了。我随手转了几圈,然后请她在玩:做个游戏,你会玩转笔游戏吗?会的。她玩了几下,很溜!问,简单吗?简单!请你下一次转笔,让笔停下的时候,笔尖对准门口?她有些好奇,玩了几把,都没有成功。再试试?调整下方法再试试?她嘟囔着调整着对策,但依旧没能成功使笔尖对准大门所在的方向。我也跃跃欲试地提供了些想法,比如:力气用小些,少转一圈?捏笔的位置挪到一端?……一试再试,终究归于失败。问学生干部:你发现什么?她说:发现这笔很难控制啊!是啊,连一支笔都这么难控制,为什么你想要控制其他人呢?……
学生沉思,过了会:那我该怎么办呢?她的思维终于从“抱怨”转入“建设”了,并发现:这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
这个“一支笔”的故事,以NLP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一次思维破框的体验,可以称之为:“‘一支笔’类比破框”。
(二)一本书
班级有学生偏科,喜数学,厌化学。于是,和他聊天,请他说说做数学的场景。最后发现,他在回忆做数学时面带笑容,并且能描述出自己做的练习材料是《专题训练数学卷》,还能看清楚试卷封面的字,当时要求他在脑海中打开试卷,他还竟然能模糊地看到第一页上的数学符号。
然后,我请他想象做化学的场景。结果他非常紧张,努力了一下,说,我在家做化学作业的,没有在家里没有做化学的印象。于是,我请他在脑海中展现出做数学的画面,然后将数学作业本替换成化学作业本。他尝试了下,表情扭曲,痛苦不堪:“老师,我做不到。还是数学书。”
我只好帮助他在脑海中,先把化学书放到数学书上面,然后慢慢把数学书抽走。好不容易,他成功了。终于在脑海中像做数学作业一样做起了化学作业。
问他现在想到做化学的时候,觉得舒服一些了吗?他说比之前要舒服些,但是还是没有做数学舒服。
于是,继续追问,发现,他现在虽然脑海中将原本做数学画面中的数学书变成了化学书。但是,之前的数学书是打开的,而现在的化学书是合上的;之前的数学书是有点大的,而现在的化学书成了数学书的一半大小;之前的数学书是能够模糊看到上面的符号,而现在的化学书,却根本看不清上面有什么;之前的数学书是45度角倾斜的,现在的化学书是平放着的......
于是,围绕书本的细节,帮助他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调整,直到最后,他能真正在脑海中像学数学一样学化学。由于他偏科程度太深,整个过程推进得比较艰难。最后,我请他“做数学”,他马上能在脑海中出现了做数学的样子,而且情绪愉快,请他“做化学”,他同样能迅速的在脑海中复制出做数学作业的画面,只是数学书和作业本替换成了化学书与化学作业本,情绪也很愉快。我们反复几次,他越试越爽,最后说“项老师,我现在就想做化学了......”
后来,化学老师从他的作业中及时捕捉到了积极地信号,开始给予鼓励与引导,帮助他把点燃的火焰持续了下去,终于在第二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将化学学科确立为自己的优势科目。[4]
这个“一本书”的故事,用日常语言来说,是“偏科”的诊断与治疗,但以NLP的语言来表述,可以称之为:“‘亚感元’信息切换”。
(三)一个脚趾
考试后,女生哭诉:为什么我每次作业正确率很高,考场上却总是发挥不好,状态不行?根据对她平时的观察,我是基本同意她的判断的。于是,很好奇的问:那你希望考场上是怎样的状态?她说:至少得和平时做作业一样吧。于是,现在的问题就聚焦到:平时做作业和考场考试,状态有何不同?只有发现了具体的差异,才有可能将差异处的要素,复制到考场的状态之中。我们约了个周末的时间,回到学校,开始了就这两个问题的探索。
进入教室,请她随意找了个座位:看哪个座位舒服就坐哪里。她找了一个离门最远的位置坐了下来。然后,我请她拿出作业,和平时一样做作业。很快,她就进入状态了,凝神静气,或奋笔疾书,或驻笔思考……然后,打断她的工作,请她出来走了一圈,告诉她,接下来是考试,就坐在考场上你上次坐的位置,我发你试卷。为了营造氛围,我还模拟监考老师的语调,说了常规指令,给她发了一份事先准备好的试卷……等到两次体验完成,我问她:做练习和考试,状态有什么不同呢?结果她也说不清楚,就是觉得做练习更舒服些,至于具体的区分,就无法表述了,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要表述什么。
怎样才能帮她体验两者细微的差异呢?她为什么体会不到?我的假设是,她自我觉察的能力不够,也就是平时缺少对自己身体和心灵细微变化的捕捉,因此这方面的能力也就相应弱化——也是啊,天天三点一线,被题山分海包围,神经又怎会敏感呢?为了帮助她,我决定临时请她体验两外一个词语“安全”。我问:安全是什么感觉?她说,不知道。就是安全。显然这不是我要的答案。于是再引导,那你现在觉得安全还是危险?她说安全。那我们现在做个游戏,请你面向门口,按照我的指令,倒退走到窗口,不许回头偷看。她答应了,于是当场走。走地小心翼翼。我追问,和刚才比,现在是更安全还是有点不安全了?她说,是比刚才觉得不安全,发慌,怕撞到。继续追问:那你是如何判断自己不安全呢?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吗?这次,她有体验了,说,好像是有不一样的。是什么呢?不安全的时候身体更笨一些。哈哈,妙得很。我请她继续精确,觉得变化最大的身体部位在哪里?就是一下子觉得变笨了。她又自己倒走了几步,说,是背。我很高兴。决定带她冒次险,强化这个体验:来,到窗口,像大扫除一样,爬上这个窗台——我们在四楼,平时大扫除都是把窗户关上之后,由学生爬上窗台,站在上面,只擦窗户内侧,不擦外侧,以防意外,且这个工作大都由男生完成。估计是她第一次站到这个位置吧?瞟了下面一眼,就开始摇摇晃晃。我再次请她面朝门口,背对窗户。同时,我故意去拨弄窗子,口中说,现在我把窗子打开了(其实未开),你可以稍微往后退一点点,但千万不要退出窗户……她犹豫了,面露难色。我追问:感受一下,刚才要挪脚的时候,背是怎样的?她体验了下,说:硬,有点觉得冷……体验成功,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用这个方法来体验,考试和做作业的差异吧?她表示理解了。
于是,再次进入作业状态,再次打破这个状体,然后再次进入考试的状态,最后打破考试状态。差异在哪?她眨巴着眼睛:好像也在背。具体什么不同呢?说不清楚。再试一遍。这次,她捕捉到了:做作业的时候,有个背直起来再伏下去的过程,而考试时候没有,一直是伏在桌上写题目。那么,背直起来再伏下去,什么感觉呢?就是觉得一下子很舒服,精神状态一下子变好了。请她当场体验了下,果然如此。但是她说,我总不能一直在考场里把背直起来又伏下去吧,太怪了。我请她再试验了一次,再次体验整个身体的变化,看看有什么其他发现。很幸运的是,她发现,直起背的时候,大脚拇指也是直的。这个发现令人兴奋。接下来的练习,就是请他先进入考试状态,然后绷直大脚拇指,并感受背部发生的先紧张后放松的感觉,再做题,看看这个过程,状态是否有提升?她的回答是确认的。我们都很高兴,为我们发现了“大脚拇指”与“状态启动”的关系,而高兴。于是,快马加鞭,引导她自我启动这个好的状态,做了7、8遍后,两个人瞎聊起如果下次考试她状态好,正常发挥,会什么感受呢?她开心极了。对下次考试充满了期待……
这个“一个脚趾”的故事,以NLP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心锚觉察与设定的体验,可以称之为:“‘一个脚趾’的心锚”。
以上三例,只是尝鼎一脔。NLP重视并鼓励工具的开发和使用。如果能围绕工具,展开研修,探讨不同工具的适用场合与针对问题,探讨不同工具的使用常规与变式,收集不同工具使用的真实效果与相关要素,是一件非常有趣有益且操作性极强的事,确实助于班主任工作的展开,为班主任专业化之旅提供新的可能。
二、 方法
工具的妙处在于实实在在,可看见可触摸可使用。然而,正如用榔头钉钉子,方法对了可以把钉子敲到位;方法错了(比如用木柄敲钉子),可能还不如用石头敲;更有可能,使用不熟练,敲破了自己的手,反而伤了人。足见,除了工具本身有解决问题的潜在可能外,方法的适当与否,熟练与否,也是影响效果的关键。
以上文提及的案为例,简要梳理其方法——为了更利操作,重点介绍方法运用的过程与基本效果,至于方法背后心理学原理,有志者可以按图索骥,查阅探究。
(一)“‘一支笔’类比破框”的方法三部曲。
1、玩:学生玩这个游戏。
2、试:学生围绕目标反复地试。
3、问:问学生发现什么。
过程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拿捏的:
10.学生玩:得确保学生知道怎么玩,有能力玩,越自然越好。教师示范优于为学生讲解。
11.学生试试:反复尝试的次数一定得过量,教师通过自己参与,投入来推动学生体验达到极限的感觉。
12.问学生时候,确保使用开放性问题如“你发现什么?”;确保一定有开放性逼迫式提问,如“还有呢”。帮助学生体验思维达到极限的感觉。到达极限后,教师可以适当用一句类比关系的提问点破:“连……为什么……?”注意:无需学生解释。
(二)“‘亚感元’信息切换” 方法三部曲
1、问:分别询问学生积极体验的典型场景与消极体验的类似场景。。
2、比:将两个场景中的相关的信息进行对比。
3、调:将消极体验中的相关信息调得与积极体验中相关信息尽可能一样。
过程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拿捏的:
1、 问学生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的典型场景时,务必要精确。精确到某一个细节,如此个案中的“一本书”。
2、 请学生对比时,选取的相关信息,需要非常细致:如大小、颜色、温度、远近、清晰或模糊、轻重等等。尽可能细致。
3、 请学生调整信息的时候,需要耐心,很容易遇到学生一下子调不过来,那就请学生用颜色涂抹,或者先挪到旁边却不删除,或者局部变化等方式,实现渐变。过程中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
(三)“‘个脚趾’的心锚体验”的方法三部曲
1、体验:进入情境充分体验。
2、捕捉:捕捉体验过程中带给自己感受的具体细节是什么。
3、安装:进入需要调整的情境中,增加如前面捕捉到的细节。
过程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拿捏的:
1、体验时,有的对象,可能需要热身:如像案例中用对“安全”一词带给身体变化的过程,来为后面的练习做准备。
2、捕捉时,一定得追问当事人所描述的感觉,是从哪些细节判断出来的。可以是身体某部分的变化,也可以是环境某部分的变化……一定得反复体验。
3、安装时,需要过量练习几次,争取达到当事人自己可以自主启动这个状态。并且,有时间的话,可以通过畅想未来的方式,用美好的情绪体验来巩固这个效果,有利于下次进入场景(如考试),对象会自觉启动状态。
以上,主要是结合三例,描叙介绍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强调使用方法的正确与否、熟练与否会影响到工具使用产生的效果。
三、 心法
合适的工具,合理的方法,可以保证令人满意的效果吗?我以为还不行。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需加上心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心法的引领,可以弥补工具与方法自身存在的缺陷。因为,工具本身没有价值判断,而指向效果本身的方法也缺少伦理判断。依旧以榔头为例,坚不可摧的铁榔头,加上无比熟练敲击方法,未必能保证榔头的使用者,是把榔头敲在做凳子用的钉子上,还是敲在某些人的脑瓜上。因此,榔头这一工具,和使用榔头的方法,用在哪,怎么用,是需要有心灵层面的判断与引领。这是心法必须存在的第一原因。
第二,心法的强调,利于最终完成工具与方法所追求的目标。工具与方法,是为了做好事情,服务于人。人是最终的目标,而心法恰恰是相较于工具与方法,更强调人的内在主动参与,更直接的作用于对人的影响。最直接的,经常调用心法的人,会有更为自觉的“觉察”能力,生命的体验感也更强烈。
那么,心法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我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其一,心法就是NLP的前提假设。比如: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5]
其二,心法就是在操作过程中,内心对于方法要点的关注,如在“隐喻体验法”的第二步时,可以在内心提醒自己:得问当事人对所描述对象特征的理解。
最后,谈谈心法的表现形式。在我看来,做事情的时候是否启动心法,判断标准只有一个:“我是否知道”。比如,在“一张纸”信念排序法时,我是不是知道我在做什么,我是不是知道这一步的要点……换一个表达,就是:所谓“启动心法”,就是“心存一念”——“念”这个词语的妙处在于,可以把心中所知,念出来,犹如武侠片中,大侠练功之时口中念着口诀一般。
[1]注:项恩炜,1981年生,NLP大陆高级执行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心理保健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先后接受“国家教育咨询师”、“教育戏剧工作坊”、“教育神经学”等课程培训,为上海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所带班级荣获上海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自2006年起致力于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整合,长于班级文化打造与学生学法指导。
[2] P10,李进成,《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3年,06期。
[3]P33,项恩炜,《让师爱更专业——一次家访的反思》,《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3年,04期。
[4] P8-9,项恩炜,《纠偏:认识自己,进行一次自我超越》,《高招金刊》,2011年,02期。
[5] P11,李中莹,《重塑心灵(修订版)——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4月版。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 或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