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期【怎样成长】狼来了,孩子如何不死
前言
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寄托着人生道理陪伴了几代人成长,换个角度看看,这个故事里说的“理”可能在今天已经行不通,或者它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狼来了》的故事,家喻户晓。对于孩子的表现,一律用道德的大棒、以“撒谎”的名义,狠狠打击,甚至不惜剥夺孩子的生命,既残酷,又荒唐。
其实狼来了,孩子可以不死。
项恩炜/文
【经典印象】
《狼来了》
有个孩子在山上放羊。
有一次,他大叫:狼来啦,救命啊!山下的大人听到了,赶紧上山打狼。结果,狼没来。大人白跑,孩子却说:哈哈哈,我是骗你们的啊。
第二次,孩子又叫:狼来啦,救命啊!山下的大人听到了,再次上山救人,结果,狼又没来!大人又白跑了,孩子还是说:哈哈哈,我是骗你们的啊。
第三次,孩子又大叫:狼来啦,救命啊!山下的大人想:这小孩又骗人。于是没上去,结果,狼真的来了,孩子被狼吃掉了。
【教育解读】
狼来了的故事,我们一般理解成是在以故事“惩戒撒谎”——甚至不惜以孩子失去生命作结尾来显示撒谎代价之高昂,但那位孩子所体验的痛苦,却被故事一唱三叹式的戏剧性叙述给冲淡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最终成了人们口中用来劝戒后人不要撒谎的嘲笑对象。
虽然我们不是故事主角,但我们依旧可以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地理解故事中的那个孩子——以孩子的视角,在生命的立场,悲愤地质问一声:孩子如何才能不死?
一个声音说:孩子,你不撒谎,就不至于此啦。
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撒谎,未必是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阶段所呈现的行为。从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角度看,孩子都有“构造”的能力——比如说,请孩子识别颜色,明明孩子知道是红色,却故意回答成绿色。再比如,明明自己没有经历过某事,却可以描述得跟真实经历过一样……这样的能力,或许是造物主赠给人类用以想象、创新突破的基因密码。
如果对于孩子的类似表现,一律用道德的大棒、以“撒谎”的名义,狠狠打击,甚至剥夺生命,这是何其残酷,何其荒唐。
一个声音说:我们又不懂什么心理学、神经学,那怎么办? 其实也不要紧啊,孩子怎样才不会死——只要成人第三次依旧相信孩子,他就活下来了。
相信孩子,当信条一样来执行——尤其在直接关乎生死的时候。这样,即便孩子会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高呼“狼来了”,即便成人一次又一次的白跑,孩子的生命就不会丢失。
一个声音马上响起:这么说确实能让孩子活下来,但总觉得没有根本性解决问题啊。
确实如此,在面对孩子的生命存亡时,无条件地信任孩子,还有什么比孩子活着更重要呢?
当然,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孩子内在的精神境界?答案依旧是“先相信孩子”,只有先相信孩子,才可能有机会了解孩子,只有理解孩子,才有可能有效对话,才可能有后面岁月中的故事。在岁月的流逝中,孩子终究会长大,终究会在成人的宽容与信任中感受到爱,也学会爱,爱自己——做一个不撒谎的人,爱别人——做一个宽容理解他人的人,做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成长。
于是,如果一定要回答“孩子如何不死”,无论是从保全肉体还是健全精神的角度,我的答案都是:宁愿被骗,也要先相信孩子。
【当代叙事】
其实类似“狼来了”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
就肉体生命的保护而言,有两个学生的故事让我刻骨铭心。学生一,非常调皮的孩子。那是高三的一节课,他头枕胳膊,面朝墙壁,趴于课桌。任课教师是极耐心的,走过去,轻轻敲了敲桌面——孩子的脑袋微微动了一下。按说,学生一经提醒,会抬起头、直起身,重回课堂。但是,这个孩子不是这样的。他脑袋微动,把面孔换了个朝向,继续趴着。老师一边继续上课,一边示意同桌提醒一下。同桌推了推那位孩子,结果,孩子依然趴着。老师于是俯下身子问:是不是不舒服?孩子不回应,眼睛也没睁开。
同学开始七嘴八舌了,大意说,他失恋了,他心情不好,他和哪个老师闹情绪了……老师再次呼唤了孩子的名字,他依旧不吭气。“怎么会没有回应?听不到我的声音?会不会晕过去了?”老师自言自语。学生说,老师,不会的,他经常这样的。这位教师当然知道这位学生平时的基本情况。那么,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会怎么做呢?反正,当时她的做法,我是极欣赏且佩服的:马上拨打120,然后向领导汇报并通知家长。很快,学校领导来到现场:有一位学生上课时晕过去了,随后120及时赶到,救护人员用担架把孩子抬出了教室,送上了救护车。听说,有学生看到他在被抬出教室的时候眼睛睁开来看了一下赶紧闭上了,并以此断定他是装晕倒。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相信他是真晕倒。听说,救护人员为这位孩子做了充分检查,在决定给他打几针的时候,终于成功地帮助他恢复了知觉。
各位看官千万别笑,觉得这是一件颇为荒唐的事情,觉得这位教师固然是相信学生,但也未必全然救活了学生。然而,就在同一个教室,两年之后,发生了一件悲剧:班级的一位学生,猝死于家中。医生诊断,是脑部细菌感染,而事实上,孩子发烧,觉得身体不适硬要坚持读书,班主任老师及时跟进,告知家长,即使在高三,也以身体为重,劝退学生,请家长带着孩子治疗休息。然而,或许是家长觉得发热就是感冒而已,或许是孩子自己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狼其实没来”,结果……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是说明对于孩子的生命安全而言,我们必须用“先相信孩子”,那么下面的故事,则试图说明,对于孩子精神的成长,也是需要“相信”——即便面对孩子的谎言。
班级有两个男生迟到了——这已是这周他们第三次上午迟到啊,所以班主任认为不能再让他们这样下去,有必要干预。早修后,找来两个男生,当然就像常规的做法,询问迟到的理由。男生A说:我们俩的家离得近,所以结伴上学。今天迟到是因为路上公交车坏了,我们在等公交车维修。听到这,班主任突然显得非常关切:有伤到人没有,你们那时候坐在哪里,车哪里坏了?男生们看到班主任这样,忍不住笑了:我们当然没事了,不过是破胎。“哦,你们没事就好”,班主任松口气:“那车胎破了,你们又是怎样来到学校的,没有马上换乘吗?”男生想都没想就回答说:没有。“那车胎破了,换胎需要时间哦。那公交车的车胎是谁换的。技术一定很高。”“嗯,是师傅自己换的。”“原来如此,那你们乘的是哪趟公交车,在哪个站上车的?”男生当然回答在他们家附近的那个公交车站,时间肯定是和往常一样提前的。“好的,谢谢你们,你们回教室去上课吧。我去打个电话给公交车公司,让他们表扬一下司机:车坏了,没有伤人;而且还能自己换车胎。不用麻烦公司的技术人员。”
两个男生听闻之后,嗫嚅着没有立即要走的意思。班主任再次用带着关心的表情询问“还有什么事吗?”男生A说:“老师,我们撒谎了,对不起。”“哦,是吗?其实你们只迟到不到10分钟的时间,以后自己多注意些,谢谢你们对我坦诚了。” 此后,这两个男生成了班主任的“铁哥们”,再也没有向班主任撒谎了。
在这个故事里,相信是第一步。然后才可能更深入地展开对话,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作为一个说谎者,被信任也是一种义务,对于诚实的人而言,则是荣耀。
这就是基于相信孩子而给与孩子精神成长的机会。
《南方周末》(2013年6月27号)头版报道江苏饿死儿童案,竟然也有民警如此表示:因为第一次以为两个娃娃被反锁家中,所以接到邻居报案就去开门,反而被女童母亲责骂了一通,所以,之后再接到报案,也就不那么积极了……
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版的“狼来了”的故事吗?
于是,不禁再次回到先前的问题——我们到底怎么做,孩子才能不死呢?
本文原载:2013-11-18 东方早报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登陆成为学习者论坛 bbs.52xx.net 或 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