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期【学法个案】(二)热身——大象点评王春苗老师学法咨询记录
【原始记录】 作者:王春苗
学法咨询记录
活动一:(尝试帮学生找到画面的感觉,我感觉我班学生能说出看到的东西但不知道什么是画面的感觉)
出示杯子
指令:闭起眼睛,脑海里出现什么了?
生1:一个杯子,颜色是粉红色的,顶部和底部是黑色的。
师:还有呢?
生:还有戴着黑色眼睛的兔子。
师:还有呢?
生:还有很多英语字母。盖子下面颜色比别的地方颜色浅。
师:恩,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指令:闭起眼睛,还能看到脑海里出现的杯子吗?
生:能。
师:颜色呢?能看到吗?
生:能。
师:上面的小白兔和英语也能看到吗?
生:看到,但不清楚。
师:很好,你能用手比划一下脑海里出现的杯子在什么位置吗?
生 :用手指着脑袋正前方。
师:能比划一下看到的杯子有多大吗?
生:两只手比划着脑海里杯子的大小。
师:(感觉他找到画面的感觉了)我继续下指令了:你能把脑海里的杯子倒向右边放平吗?
生:(头向右边歪了一下,嘴角上扬,微笑着回答:能)
师:如果我用手敲几下杯子,你能听到声音吗?
生:嗯,能听到“咚咚咚”的声音。
师:很好,现在脑袋里有杯子画面的感觉了吗?
生:有了。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的做法能否让学生找到画面的感觉,接着我又做了活动二)
活动二:
师: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出阿拉伯数字“3”。
第一次玩游戏似的和学这样上课,学生兴致很高,注意力很集中。
师:脑海里看到什么画面了?
生:我看到蓝色的数字“3”。
师:能把脑海里的画面倒向右边放平吗?
生:出现这样动作,我很纠结,我没法确定学生是否真的找到感觉?
师:我接着问:找到画面的同学可以把画面写在纸上。
(第一份是中下等学生的作业反馈,第二份是优秀学生的作业反馈,我又让中下等学生闭起眼睛重新在脑海里找画面的感觉,先慢慢让他把画面先右倒,学生表示倒的过程他能看到,但不清楚,画面也不稳定,然后我让他用手比划的时候他也能比划对,我可以暂时认为他有感觉了吧。)
练习:
师:出示“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
指令:大声读几遍,看你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了?
生:我看到小蜻蜓在天上飞来飞去,它们飞的很低很低,它的眼睛很大很大,尾巴很长,是一节一节的,有很多人都在抓蜻蜓?
师:能看清楚脑袋里出现的画面吗?
生:看不清楚,跑来跑去的,睁开眼睛就没有了。闭起眼睛就能看到一点。
师:画面在什么位置呢?
生:用手指着脑袋前方。
师:用手比划一下画面有多大吧?
生:边比划边说“这么大”。
师:你看到脑海中的颜色吗?
生:嗯,有很多颜色,黄色的蜻蜓,绿色的草和大树,很多小朋友都穿红色衣服。他们在捉蜻蜓呢。
师:你和小朋友在一起捉蜻蜓吗?
生:嗯,我捉了很多蜻蜓。
师:很好,能听到声音吗?
生:能,小朋友们都在说话。
师:他们在说什么呢?
生:不知道,我听不见,感觉他们在说话,但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师:看着这个画面,你的感受怎么样?
生:说不出来。
师:我想了想,还是换个词吧,你心情怎么样呢?
生:(嘴角上扬)很高兴,很开心。
【大象按】作者:项恩炜
学法咨询记录:
活动一:(尝试帮学生找到画面的感觉,我感觉我班学生能说出看到的东西但不知道什么是画面的感觉)【大象按:很好奇,是什么让王老师产生这个珍贵的感觉。由这个感觉带来的“尝试帮助”,即我们平时说的热身环节。看到这份有热身环节的咨询记录,感觉不像出自一位初学者之手。非常惊讶。看到第一句,竟然是觉察之后所做的一次有意识的选择,更觉厉害!需要进一步精确的是:是什么带给自己这个感觉的呢?】
出示杯子
师:仔细看杯子,1、2、3、4、5
指令:闭起眼睛,脑海里出现什么了?【大象按:这个问题很自然。既指向了脑海,又不暗示并局限于画面。学生会比较舒服。】
生1:一个杯子,颜色是粉红色的,顶部和底部是黑色的。【大象按:学生脑海的画面出来了。虽然习惯性说的是内容,从咨询结构来看,画面有无的问题解决了。】
师:还有呢?【大象按:经典指令!恭喜王老师!】
生:还有戴着黑色眼睛的兔子。
师:还有呢?
生:还有很多英语字母。盖子下面颜色比别的地方颜色浅。
师:恩,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指令:闭起眼睛,还能看到脑海里出现的杯子吗?
生:能。
师:颜色呢?能看到吗?【大象按:从咨询结构来看,开始进入画面七个维度的逐一精确。】
生:能。
师:上面的小白兔和英语也能看到吗?
生:看到,但不清楚。
师:很好,你能用手比划一下脑海里出现的杯子在什么位置吗? 【大象按:指令直接要求用手比划,干净利落。但这个问法,容易引来麻烦。比如,问“你能……”,容易唤醒学生“不能”的反应。“脑海里出现的杯子在什么位置”,容易带给学生“杯子在桌子上,在老师手里”……等的反应。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语言格式:看不清楚没有关系,只要感觉杯子在就可以。你感觉一下,这个杯子你脑袋的哪个位置呢?前面,后面还是哪里?(咨询师伸出自己的手,在来访者的脑袋前面、后面比划下,帮助唤醒)有的人会在脑袋上面,你是在哪个位置呢?来,用手比划一下……】
生 :用手指着脑袋正前方。
师:能比划一下看到的杯子有多大吗?
生:两只手比划着脑海里杯子的大小。
师:(感觉他找到画面的感觉了)我继续下指令了:你能把脑海里的杯子倒向右边放平吗?【大象按:这是神来之笔!意识到孩子找到画面感觉了,王老师大胆地开始检测起画面的稳定度,触碰了画面可以控制,改变的特点。这也是未来借助画面这一工具,进行学法优化的前提所在。】
生:(头向右边歪了一下,嘴角上扬,微笑着回答:能)
师:如果我用手敲几下杯子,你能听到声音吗?
生:嗯,能听到“咚咚咚”的声音。【大象按:检测画面的声音特点。】
师:很好,现在脑袋里有杯子画面的感觉了吗?【大象按:这里确认感受,不是对画面的感受,而是感受画面的感受。事实上完成了对咨询过程效果的确认。如果要精确对感受画面的感受,可以继续追问,“看着这个画面,什么感觉?或者“感受刚才感受画面的过程,什么感觉”】
生:有了。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的做法能否让学生找到画面的感觉,接着我又做了活动二)
【大象按:是对同一个学生吗?还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把前面做一个学生的记录,与后面面对全班学生提问的记录,用这个方式衔接起来?】
活动二:
师: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出阿拉伯数字“3”。【大象按:然后把纸遮住?】
第一次玩游戏似地和学这样上课,学生兴致很高,注意力很集中。
师:脑海里看到什么画面了?
生:我看到蓝色的数字“3”。【大象按:从图片看,是向集体发出指令?】
师:能把脑海里的画面倒向右边放平吗?【大象按:如果是针对集体,这个指令来得有点快,可以在前面,多做一些热身。】
生:出现这样动作,我很纠结,我没法确定学生是否真的找到感觉?【大象按:闭着眼睛,借助肢体确实容易帮助自己找到画面的感觉,或者是帮助自己脑海把模糊跳跃抖动的画面,给慢慢稳定下来。】
师:我接着问:找到画面的同学可以把画面写在纸上。
(第一份是中下等学生的作业反馈,第二份是优秀学生的作业反馈,我又让中下等学生闭起眼睛重新在脑海里找画面的感觉,先慢慢让他把画面先右倒,学生表示倒的过程他能看到,但不清楚,画面也不稳定,然后我让他用手比划的时候他也能比划对,我可以暂时认为他有感觉了吧。)【大象按:太厉害了。有意识地把画面的品质与学习成绩的好坏联系起来比较。确实如王老师发现的,画面质量差,稳定度差,清晰度差,需要花更多意志去控制画面的孩子,大部分容易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粗心,马虎的常客。这样类型的学生,也有个别是天才级人物。因为处理画面的能力太强,画面一闪而过,还来不及被意识所捕捉。这类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如果能接受画面的训练,提升画面能力,成绩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练习:
师:出示“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大象按:王老师很勇敢。在前面热身之后,直接让学生面对具体的学习任务。】
指令:大声读几遍,看你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了?【大象按:如果是我,指令会是:慢慢读,一边读,一边关心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生:我看到小蜻蜓在天上飞来飞去,它们飞得很低很低,它的眼睛很大很大,尾巴很长,是一节一节的,有很多人都在抓蜻蜓。
师:能看清楚脑袋里出现的画面吗?
生:看不清楚,跑来跑去的,睁开眼睛就没有了。闭起眼睛就能看到一点。
师:画面在什么位置呢?
生:用手指着脑袋前方。
师:用手比划一下画面有多大吧?
生:边比划边说“这么大”。
师:你看到脑海中的颜色吗?
生:嗯,有很多颜色,黄色的蜻蜓,绿色的草和大树,很多小朋友都穿红色衣服。他们在捉蜻蜓呢。
师:你和小朋友在一起捉蜻蜓吗?【大象按:问得漂亮!直接指向有我无我。】
生:嗯,我捉了很多蜻蜓。
师:很好,能听到声音吗?
生:能,小朋友们都在说话。
师:他们在说什么呢?【大象按:指向内容,好处是可以精确是否真的听到。也可以换个问法:声音响吗?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声音距离自己远吗?左耳边还是右耳边……】
生:不知道,我听不见,感觉他们在说话,但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师:看着这个画面,你的感受怎么样?
生:说不出来。
师:我想了想,还是换个词吧,你心情怎么样呢?【大象按:换得漂亮!王老师把学法指令融入现实场景的能力特别强!】
生:(嘴角上扬)很高兴,很开心。
思考一个小问题:热身
项恩炜
王老师的这个咨询记录,让我最有感触的有这么几个点:学法咨询的流程;问话的语言;画面的改变。先谈咨询过程的“热身”环节——目前为止,王老师是我看到的在学法观察过程中有意识“热身”的第一人。
在我看来,从热身的具体指向看,热身有三个值得观察的维度。
一是有无调整现场状态——感觉变了。起码现场带给人的感觉比之前有了些变化。比如本来状态是沉闷的,一朗读可能就变化了。
二是有无建立互动关系——身体动了。起码得发生了一次彼此呼应的关系。比如,请你帮忙把门关一下,请大家把书打开到20页,请大家和我一起按照这个节奏拍手……
最想分享的是第三条。即“学习通道有没有被激发”——全身带着脑朝着任务所需的方向动了。
比如,王春苗老师在请学生关注脑海画面,最后的任务是实现“看到符号,脑海出现符号所指的画面”。这里的学习通道,关键就是“眼睛看到——脑海出画面”。因此王老师请学生看杯子,用“眼睛看到(实物)——脑海出画面”,直接帮助学生建立了“眼睛看到——脑海出画面”的通路,后面“眼睛看到(符号)——脑海出画面”,与这一热身的差异就在于括号中的具体内容。通路与内容的关系,就相当于运输管道与运输内容的关系。先确保运输管道通畅,内容可以择机更换。在上述记录中,王老师其实做得更细致。括号里的内容变化了三次,有循序渐进的意味。从实物(杯子),转为单个字符(3),最后转为“一串表意的字符”,学生相对应的脑海出现实物画面,字符本身的画面,字符所指的生活经验的画面。
联系到昨天群里有老师提的问题:班级有学生一直没有画面怎么办?我想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可能:热身没做足所致?如果带着这几个孩子,像王春苗老师这样,在打通孩子“眼睛看到——脑海出画面”这个通路上,做几个热身,协助孩子建立这个思维的管道,然后再逐步替换内容,最终换到学习任务上。或许孩子就能看到画面了。
这样的热身——用一个实物,用一个字符,直接追问孩子脑海出现什么——是直接针对大脑的变化而为的。这样直接针对大脑变化的,直接体验到学习任务核心流程的,用我们的词语叫做“锚定”。如果锚定做到极致,是协助学习者全身心(不仅仅是大脑)地发生指向核心学习流程的体验,我们姑且称为“映射”。现在,我们统称为“热身”。结合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分享几例:
通过热身,可以“锚定”一种学习任务所需的基本感受。如马金山老师讲诗歌《酬天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班干部被免职内心难过时候遇到儿时好朋友的心情,锚定了整首诗歌的感受变化。学生体验这种感受的通路已经建立,阅读诗歌的时候,诗歌的内容更容易顺着在这个跑道上高速前进。
通过热身,可以“锚定”一种学习任务所需的基本思维过程。如秦文静老师教“圆的直径”,直接用线条画个圆,在线条上点个点,说:大灰狼住在这里,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选择住在线条的哪个点上……这时,孩子的思维过程,很容易发生了视线在圆周上滑动,比较,最终情不自禁地停留在“大灰狼所在点的对面区域”……
通过热身,打通学生启动某个语言格式进行表达的“映射”,如冯倩老师讲“某个节日在几月份或几月份”这个语法句型时,直接请学生作为“灌南县对外宾介绍的小小接待员”,回应外宾的追问“你们的春节是在第几月呢?”学生即便不开口,整个人的大部分身心,就全部集中在“春节是在第几月份”,发现英语句型的匮乏,激发学习的欲望……
通过热身,也可以启动学生看待世界的学科眼光。比如学习者方庆老师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直接请学生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在联合国会议上答世界记者问……
说到这里,有老师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情境导入吗?——我不了解“情境导入”到底什么意思,情境导入是老师提供情境即可,还是对所提供的情境指向核心学习流程体验有所要求,但是我们所说的热身,尤其是第三层面的、上升到“锚定”与“映射”要求的热身,是在几个方面区分于“情境导入”的:
1、情境导入,主语是教师。教师用情境导入,至于学生学习发生了什么,不确定。而“热身”的主语是学生,“学生热身了”,“锚定”的主语也是学生,学生锚定了这种感觉。但我们无法说“学生导入了某种情境”,最多说“学生被(老师)导入了某种情境”。
2、情境导入,强调了情境发生,未强调情境与学习在哪个维度对接。很容易造成看似热热闹闹,但是和学习关系不大;或者看似有点关系,但不是学习任务的关键思维流程,只是话题相似而已。但“锚定”“映射”要求下的热身,目标直指学科核心的体验发生,情境,只是可以借助的选项之一。
3、情境导入,强调导入,导入之后再发生学习;但“锚定”“映射”要求下的热身,强调整个学习核心体验的全过程。前者是打开通道,后者不仅打开而且还建立疏通整个通道。
有感于王春苗老师在初次的咨询过程,就有意识地启动了“热身”,说了以上种种。若以一言蔽之,就是“热身很重要,热身需设计,热身不可无”。和大家一起共勉!
20150527-0528
(本文是原创 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或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