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期【学法个案】(十)想象画面中我在哪里?——大象点评汤敏莉老师“春夜喜雨”学法观察记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始记录】
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想象画面
学生:李欣达 二年级 语言表达能力强,兴趣爱好广且成绩优异。
打开课本翻开到《春雨》。
师:当你读了这两句诗,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呢?
生:春天下了一场雨,春雨温柔可爱,滋润着每一棵小草。春雨轻轻地落在我们身上。
师:除了这些画面,还有其他的呢?
生:春雨还滋润着农田里的麦子,果园里的桃树、梨树、杏树......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燕子在天上飞来飞去。柳树和小草都长出了嫩芽。
师:宝贝,你真棒!原来老师那么神奇啊!那这些画面在你脑海里的有多大呢?和我说一说,好吗?可以用小手比划比划。
生:这个吗?小草的地方有操场那么大,小手一摆一摆的。果园里更大,比操场还要大很多。
师:哇,那么大啊!那它们在你脑海里什么位置呢?
生:闭上眼睛,感觉好像就在眼前。看得很清楚。
师:那可以和我说说你看到它们是什么颜色吗?
生:我看到嫩绿的小草在喝着透明的雨滴。果园里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还有粉红的杏花。碧绿碧绿的麦苗被春雨滋润得更加有生命力。
师:这些景物在脑海里是一动不动的照片,还是想拍电影一样呢?
生:像拍电影一样,春雨像魔术师一样,它让麦苗展开嫩叶,让小草苏醒,钻出地面,让农夫看到希望,让小鱼跃出水面,小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好像想剪断雨帘。
师:原来欣达是爱自然,爱学习,爱观察的孩子呀!听没听到什么声音啊?
生:我听到农民伯伯在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还听到小鸟叽叽喳喳在唱歌的声音。春雨轻轻飘下来打在果树上像一首交响曲。
师:在这个画面里,看到欣达了吗?你在里面吗?
生:我打着伞,爷爷在小河旁钓鱼,我在看。
师:你此时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我真是太开心了,原来雨天有这么多的乐趣!
【大象按】
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想象画面
学生:李欣达 二年级 语言表达能力强,兴趣爱好广且成绩优异。【大象按:此处是否可以具体写出兴趣爱好到底有什么。因为这个方面的信息,有可能与孩子的画面特点,学习风格,形成内在的呼应。关注孩子具体的兴趣爱好,容易让我们对某种爱好与脑海学习之间的关系更为敏感。】
打开课本翻开到《春雨》。【大象按:这句话的主语是“咨询师”还是“学生”?学生当时发生了怎样的行为?】
师:当你读了这两句诗,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呢?【大象按:这里有个假设,学生读完之后是脑海一定有画面的。但事实上,有不少学生是不曾体验过把文字转化为画面的。因此,很担心,这么问,学生万一没有出现画面呢?如果这个对话的目的是问学生自然阅读的时候,脑海是否有画面,可以这样问:读好了吗?现在脑海里留下的是一个画面,还是一个声音?……如果对话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出现画面,则可以这样做:先给孩子看一支笔,再藏起来。请孩子回忆“笔”的颜色,看到脑海中的笔,用七个维度来帮助孩子找到“画面”的感觉。然后请他阅读文章,注意关心下,看到文字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生:春天下了一场雨,春雨温柔可爱,滋润着每一棵小草。春雨轻轻地落在我们身上。【大象按:学生的语言表达确实很棒!】
师:除了这些画面,还有其他的呢?
生:春雨还滋润着农田里的麦子,果园里的桃树、梨树、杏树……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燕子在天上飞来飞去。柳树和小草都长出了嫩芽。
师:宝贝,你真棒!原来老师那么神奇啊!【大象按:这句看不大明白。老师神奇?咨询师及时鼓励学生,而且很充分。确实利于整个咨询的进行。】那这些画面在你脑海里的有多大呢?和我说一说,好吗?可以用小手比划比划。
生:这个吗?小草的地方有操场那么大,小手一摆一摆的。果园里更大,比操场还要大很多。
师:哇,那么大啊!那它们在你脑海里什么位置呢?
生:闭上眼睛,感觉好像就在眼前。看得很清楚。
师:那可以和我说说你看到它们是什么颜色吗?
生:我看到嫩绿的小草在喝着透明的雨滴。果园里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还有粉红的杏花。碧绿碧绿的麦苗被春雨滋润得更加有生命力。
师:这些景物在脑海里是一动不动的照片,还是想【大象按:像】拍电影一样呢?【大象按:这个问法很棒!】
生:像拍电影一样,春雨像魔术师一样,它让麦苗展开嫩叶,让小草苏醒,钻出地面,让农夫看到希望,让小鱼跃出水面,小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好像想剪断雨帘。
师:原来欣达是爱自然,爱学习,爱观察的孩子呀!听没听到什么声音啊? 【大象按:咨询师善于鼓励对方,从画面动静到声音有无的切换很自然。】
生:我听到农民伯伯在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还听到小鸟叽叽喳喳在唱歌的声音。春雨轻轻飘下来打在果树上像一首交响曲。
师:在这个画面里,看到欣达了吗?你在里面吗?
生:我打着伞,爷爷在小河旁钓鱼,我在看。【大象按:是看到自己打着伞吗?看到的是自己的正面还是侧面?还是我就在画里面,看不到自己,就看到爷爷了……】
师:你此时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我真是太开心了,原来雨天有这么多的乐趣!
思考一个小问题:我到底在哪里?
汤老师最后追问:“在这个画面里,看到欣达了吗?你在里面吗?”
学生表示自己在画面里。但这里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学生脑海的画面中,有一个可以画出来的自己,不论是背面还是正面,还是侧面,都是可以画下来的。严格说,这是一种抽离状态。
第二种: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是无法看到自己——因为自己就在里面,看到画面中的一切。严格说,这是一种结合状态。
比如:成为学习者第167期分享的个案《【怎样学习:微问题】读文章有感觉,但找不到词语概括,怎么办?》中,同样面对一个句子,写“我开门”。学生脑海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况,一种是
孩子说:这是我作为跟踪者看到的主人公做的事情。
第二种是说:这个是我就是主人公,只看到一道门。
这两种读法是有差异的。
从效果的角度看,第二种,对于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更有好处。第一种读法,相对更加理智一些,不大利于体验主人公的感受,但更容易做抽象的概括。
如果进入写作,作者在写一件事情时如果自己以结合的状态进入画面,则极容易写出第一人称视角的所见所闻所感,较为真切;而以抽离状态写——即能看见自己做什么,则容易出现既有一定感受,但是叙述相对冷静客观的情况。
如果从语文学科的专业角度看,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我怎样在”的思考方式,恰恰就是“叙述视角”之分。
附:
“成为学习者”微信公众号第167期:
第167期【怎样学习:微问题】读文章有感觉,但找不到词语概括,怎么办?
时间:2014.11.08
地点:上海“成为学习者”工作室
学习方法咨询师:项恩炜
案主:小Y【大象按:为达到保护个人隐私,又实现专业交流的目的,涉及案主个人信息部分,全部经过处理或直接省略。】
一、精确问题:
刚才做了一个个案。很有意思。是关于学生阅读的。案主是小Y,初一,男孩,来咨询的时候曾被描述成阅读困难,读不懂文章,不会答阅读题。第一次咨询的时候,发现他内视觉能力、结合能力、位置切换能力非常强大,只是缺乏在学习时候的适时激活而已,所以布置了为期一周的专项训练。今天是第二次咨询。孩子与家长如期而至。与第一次不同的是,家长很快离开,孩子则主动开口,问了几个上周回家作业遇到的非常有趣的真问题并讨论后(比如《天目山》一文,用作对比的山,看不到画面,怎么办?直接议论的段落,看不到画面,怎么回事情?更喜欢对着文字数而不是对着脑海数…….),直接提出了自己学习上遇到的新难题。
他的问题是在阅读这篇文章后遇到:
敲门
①“咚,咚咚,咚——”走进楼梯口,他习惯性地走到101室的门前,敲门。敲门的节奏,也是他和她早就约好了的,“咚,咚咚,咚——”永远固定的节拍。只要听见这个节奏的敲门声,她就知道是他,这样她就不用急着来开门,以免有个闪失。过一会儿,门轻轻打开了,露出一张沧桑的脸来。隔着门,他对她笑笑:今天好吗?她也笑笑,露出几乎没了门牙的嘴巴:好,好着呢,上班累吧?我没事,赶紧早点回家去吧。看到她精神很好,确实没事,他才放心地上楼,回家。他的家在四楼。
②这是他每天的功课。
③他和她,不是母子,也不是亲戚,只是普通的邻居。考虑到她年龄大了,又是一个独居的老人,社区于是在这个楼道里,就近安排个邻居帮忙照应照应她。社区找到他时,他欣然接受了。于是,每天,下班回来的时候,他都会先去敲敲101室的门,把老人喊应了,才回自己的家。
④老人的身体很硬朗,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情况,只是发生过几次小意外。有一次,他敲门的时候,她正好在卧室里接儿子打来的越洋电话,没听到他的敲门声。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放下电话,她才听见了敲门声,虽然敲门的节奏不对头,但她知道这是他回家的时间,一定是他,她几乎是一路小跑去开门,差点摔了一跤。还有一次,中午的时候,她累了,靠在沙发上养神。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咚,咚咚,咚——”老人兴奋地想,这时候来敲门,难道这孩子今天没上班?高高兴兴地打开了门,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推销员。
⑤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流逝。“咚,咚咚,咚——”每天黄昏,熟悉的节奏,就会在楼道口响起。准时响起的敲门声,和“吱呀”的门轴声,让人感到宁静,安详。
⑥那天,因为一个突发情况,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去了一个朋友家。黄昏的时候,他习惯性地想起了敲门这件事,看来今天是敲不成门了,因为走得急,他偏偏又忘记了带电话簿,记不得她家的电话,无法通知她。朋友安慰他,这么多年了,就这一次,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他也只好这样想了。
⑦晚上11点多,他们一家才回来。在楼道口,看着101室的门,他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去敲敲门?再一想,太晚了,她一定已经休息了,明天再说吧。
⑧他们刚回到家,自己家的门突然响起来了,“咚,咚咚,咚——”熟悉的敲门声,他赶紧跑去打开了门,果然是楼下的老太太。
⑨“你们没事吧?”她急切地问,“傍晚,没看见孩子放学,也没看见你媳妇下班回家,你又没来敲门,我以为你们出了什么事,又没法联系你们,真是担心死我了。刚才我听见楼道间的脚步声,就想着可能是你们回来了,这就上来看看。好了,放心了。”
试卷上,针对这篇文章,有这样一道题目:
孩子说,表格中1和4,他不会写,怎么办?
相比较答案本身,我其实更好奇的是,他是怎么阅读的,他是怎么思考的,比如孩子认为自己做出来的两个空格,他是怎么思考并确定的呢。
于是,习惯性的,看了看他的卷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圈画。
然后问:那你知道“虚惊一场”,和“趣事同乐”,是怎么来的吗?
孩子说,我知道!然后动笔一圈——果然,文章中有“虚惊一场”这个词语。
同时他自己说,有的段落会有概括好的句子的,这样我就能够找到。但是1和4没有现成的概括好的句子,所以不知道怎么办......
于是,请他读5、6、7、8、9段。
直接问他:什么感觉呢?
他说:感动!
好!赶紧把这个词语写下来——我手指点着段落右边的空白,这叫旁批!
于是他写“感动”。我相信他的第一感觉,而且我认为他的第一感觉是对的。当然,他也记得“担心”。
回到1,看1、2、3段,这时候好玩的事情发生了。
他看文章。憋了很久,就是不写字,也不说话。只圈画了一个“才”字。
我问他,哪里堵住了?
孩子说,我有感觉,但是找不到词语来表达。
哦,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吗?
是的,其实文章我都懂的,就是不知道怎么概括。
二、充分体验:
那你一般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就是找那些浓缩情感的词语。
比如说呢?这里!
这里,比如说“才”!
问题是,找到了“才”,感受到了情感,但是“才”字没有办法帮你形成更丰富的感受和词语!
对对对!他连连应到。
——到这一刻,我忽然开心起来:哈哈,这个时候我的价值就发挥出来了,我相信这里可以帮助到孩子得到好的体验:来,我把试卷收了起来,说说你脑海中看到的画面!
结果,他说,看到门开了,我对老奶奶笑笑,老奶奶也对我笑笑,嘴巴没有牙齿。
什么感觉?
很和谐!
还有呢?
融洽。
我很开心,他出来两个词语了。但还得继续追问:还有呢?
温馨、温暖——他一口气说了两个。
很好啊,你看,不是找到词语了?
但是,问题是,题目中是要回答四个字,两个词语的。——他还不满意了。
正是因为他的追问,发现了他阅读的惊天大秘密!
是啊,还有一个词语是什么?来,再看看画面!
再看,他还是没感觉。没办法,只好追问:你说的感觉,是在身体哪个部分?——这是一次铤而走险地问话,我似乎没有其他选择了,直接蹦出了这样专业的问话方式,其实我心里比较紧张,为了怕孩子不理解,赶紧做了个补救:脑袋,还是肩膀,还是胸口?
没想到,他觉察了一下,很肯定得说,是在胸口。同时左手不由自主地区摸右胸。这让我大舒一口气!感觉这个孩子的觉察力很强!于是,更有信心往下追问:
现在这个感觉还在那里吗?
在!
回忆下,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类似的感觉吗?
他静下来。不说话。过了一会说:有的——我难受的时候就在这个位置。
真的很棒!我发现这个孩子的身心觉察超过了太多我接触过的孩子呢!只是现在这个感受和作者的文章不匹配而已。所以得继续精确:
但是这个难受的感受和读文章的感受一样嘛?
——不一样。
那有一样感受的经验吗?
他回忆。我提示,比如说,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坚持像敲门一样做好事的人?坚持做很小的事情,但是让人觉得温暖的人。
他想了想,说,有的。每天出小区,就有个人在等车。也很坚持。但是,感觉好像不一样。
确实,我也认为不一样,于是跟着说:是啊,我们把这个人想象成这样,他是坚持在为一个残疾人服务,坚持帮助残疾人接下车并送到附近的医院。这样你觉得这个人的坚持等车,带给你的感觉,和读文章有什么差异?
这回,他说,感觉差不多了。
这是一个突破的机会,必须得抓住:那是什么感觉?可以具体说说吗?
——又犹豫了。表示困难。
那如果你向其他同学介绍起你小区门口的这个人,这件事时,会有什么情感?
这次,他一下子通了:温暖,敬佩!
太棒了!温暖,敬佩!赶紧写下来。
他也很开心,动笔旁批。
这样,你看,词语都出来了。而且是你自己说出来的,对吧!为什么一开始说不出来,后来自己说出来了呢?我们来回忆下这个过程吧!是“才”这个字帮你找到感觉和词语的?
不是!
那是什么?——其实,我的本意是想请他说画面。
结果,他说:我说“才”的时候,我就是主角;后来你问我画面的时候,我看到主角了,我看到一个背影。然后我看到主角在微笑,看到老奶奶也微笑。感觉眼前的画面就是温暖和谐的。
那敬佩这个词语是怎么出来呢?
好像关键是,我成了讲故事的人了。我要和别人说。对!这个时候感觉全来了。
哈哈,也就是说,你要把自己当作者。
是的。我一开始读,就是自己就是主角。但是,后来做题目,你问我,我成了跟踪的人,看到主角做什么。但是最有感觉的还是当作者,和人家讲这个故事。
我内心狂喜——简直是个天才!第一次有这个年纪的孩子这么有意识地在体验之后,明确对刚才的体验过程,清理出格式并表达出来,从用词来看,他完全是用了自己的语言。
三、强化设计:
为了巩固这样的效果,趁热打铁。我给他设计了一个训练。
用画图的方式,把脑海中的图画出来。本来是希望,对着同一个画面,用三个不同位置的人,来感受画面。
结果,他第一个画面的时候说,大象,我其实是两个画面拼接在一起的。我很好奇,请他具体说说。他说:
这是我作为跟踪者看到的主人公做的事情。
这个是我就是主人公,只看到一道门。
之前我是只有主人公的画面,但是现在有两个画面。是这样左右拼起来的
我很冷静地说不要紧,其实内心狂喜——这TMD简直是个天才!
然后请他数数脑海的画面,一共5幅,然后用他理解的方式逐一画了下来。
就是这样的(但当时还没有标注字。):
问题是,讲故事的人哪里去了?作者呢?
他说,他脑海里作者就是一个人在演讲。演讲的内容画面和主角所看到的是一样的。
这个作者在演讲。
这样就清楚了。于是请他对着画面,右边写作为主角的感受。如
担心;左边写作为跟踪者的感受,如和谐;上面写作为作者在讲述时候的感受:如敬佩,温暖。
每一幅图都写了一遍。强化三个角色位置的切换。最后他已经很熟练地自己切换了。甚至最后一幅画面,他还想到了主人公在朋友家被朋友安慰的时候那种又想放心又放心不下的担心。实在太精准了!题目也没有考这么深!
四、作业设计:
最后,咨询时间到了。我也开心,给他布置下周的训练作业。请他每天做一篇阅读,用刚才的办法画图,写三个位置的字。先数画面,再画图,再切换三个位置写词语。快速找了五篇文章,给他编辑了一周的训练集。
推荐了8页纸头的5篇文章。加今天1篇。一周训练6篇。就是看文章,数画面,画画,做导演切换位置,然后批注几个词语。我相信,如果学生能够长期这样训练的话,阅读能力肯定大大提升。更何况,就我这十年时间中接触的上千案例来看,能够如此顺利、自觉、明晰地进行高度自我觉察为基础的学法描述,这个孩子还是第一个!我希望能够帮助这位公认的阅读困难学生,重新绽放他在阅读中天才级的光芒!
本文是原创 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或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